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7076|回复: 23

[推荐] 中医院校7成毕业生当不了医生 就业率仅10%

[复制链接]

490

主题

8330

积分

104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330
发表于 2008-4-7 16: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眼下,一个题为《请全社会都来关注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命运吧!》的帖子,在网易论坛引起热议。

  发帖人自称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在帖子中称,目前全国中医专业的学生(以下简称中医学生)陷入了“进中医院没机会,进西医院没资格”的尴尬境地。

  也许是目前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高峰,此帖一发,引发的中医学生就业难的思考接踵而至。

中医存废争论多年,至今尚无定论,而这一争论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却正逐步显现。

  专家建议中医学生拓宽就业面,同时国家放开中医就业藩篱、推广中医并适度控制中医招生规模,或可解此难题。

  【就业遇冷】

  同宿舍8名中医学生

  仅1人当医生

  李鑫(化名)今年26岁,为河南中医学院在读研究生。毕业在即,与宿舍3个室友一样,他的工作还没着落。

  今年1月,李鑫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因就业压力大,山西医学类毕业生九成谋考研。

  对此,李鑫并不惊讶。年初到现在,他参加的医学专业专场招聘会不下6场,但一半以上的招聘职位都是招聘医药推销员。偶尔有单位招聘中医学生,也是县市医院。郑州本地的中医院,则一般招博士。

  3年前,李鑫本科毕业时,已意识到就业难问题。为此,同宿舍的8个同学,全都决定考研,最终4人“中榜”,另外4人仅有1人当上了医生。

  河南中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潘建伟说,该校每年的毕业生中,仅三成能当上医生。

  中医学生就业难远不止河南省,全国都遇此情景。

  对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员贾谦说,全国范围内,中医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只有10%。

  【政策尴尬】

  学了中医只能干中医?

  1956年,中央提出了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政策,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办起了中医学院。可到现在,一种意想不到的局面出现了——中医学院毕业生面对“集体失业”的危险。

  1998年,我国《执业医师法》将医师执业类别分为临床、口腔、公共卫生、中医四大类别。而中医学院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中医学院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

  一中医专业的学生说,现在中医院也纷纷聘用西医专业毕业生,而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一旦进不了中医院只能去西医院。可目前西医院的中医科都很薄弱,进人计划极少,不少中医专业毕业生即使到了西医院也是从事中医以外的工作,而按照《执业医师法》及执业规定,这属于跨类别行医,是违法的。

  “中医院太难进,而西医院又因为执业规定无法容纳中医学生。”该学生说,“很多中医本科生、研究生,只能做医药代表或者干脆离开医药这行,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

  【供求失衡】

  河南每年仅需中医学生千人

  除就业面窄外,不少中医院校盲目扩招,使中医学生供过于求也是造成中医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林继臻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市场部主任。昨天,他看到单位拟定的招人计划,今年医院打算招收11名硕士,博士视情况而定,不招本科毕业生。

  因为老中医经验丰富,一些医院宁可返聘退休医生也不愿招新人。

  医院如此,学校更甚。因为需要临床经验、竞争压力大等原因,中医学院招聘的毕业生,一般需要有博士学历。

  1998年至2002年在卫生厅工作时,林继臻曾关注过中医行业的发展。

  他说,河南省县级以上的中医院约有100家,以每家每年提供10个岗位来算,每年全省约有1000个中医岗位要人。但今年,单是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生就达1270余人。

  河南中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潘建伟说,目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趋于饱和。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与就业难相对,这两年,中医学院的招生规模却在增加。

  林继臻说,3年前,河南中医学院每年能毕业几百名中医学生,现在则达1000多人,招生规模扩大了三分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也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而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开处方的据推测最多有三四万人。

  而与此相反,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增长近20倍。

  “本来中医存废的争议对中医行业打击就很大,中医市场日渐萎缩,但中医学院却一如既往地扩招。”李鑫说,“如果国家决定保护、发展中医,就应该为中医学院毕业生解决现实的问题。如果中医确实不太适合社会发展,就应该果断地缩小招生规模,招生时就明确告知学生以后只能干什么,否则像我们这样的人会层出不穷。”

  【难题求解】

  中医学生应拓宽就业视野

  “中医学生应转变观念,就业可选择保健服务业。”潘建伟说。

  他说,现在,服务业的兴起速度非常快,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下,人们会选择推拿按摩来减压。并且,中医养生功能很强,这些都提供了很大的服务市场。事实上,目前就有约20%的中医学生选择了服务业就业。

  此外,贾谦认为,还要撤除持中医执业证书的人只能在中医科工作的规定。

  《执业医师法》规定,中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而持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申请执业注册,必须在聘用单位的中医科从事诊疗活动,如该单位无中医科,则不能聘用。

  但现实是,西医院中医科都很薄弱,进人计划极少,中医市场本身又不断缩减。“中医的式微是造成中医学生难就业的根本原因。”贾谦说。

  他认为,现在因为执业政策的限制,中医学生没办法施展才能,他建议国家破除此规定。

  最后,中医专业招生规模也应适当控制。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纪德尚建议,今后中医学院在招生时要适度控制招生规模,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他说,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能不能发展好,要看政府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可进社区等宣传,增加市民对中医的认同,从而扩大市场需求,以此来扩大中医学生的就业面。

  “目前,中医的现状是: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中国要努力逐渐改变这种现状。”纪德尚说。

  【相关链接】

  史上4次中医存废之争

  与中医学生就业难相关联的,是中医整体上面临的发展困境。

  据了解,中国中医史上关于中医存废有4次交锋。

  第一次是民国初年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北洋时期,政府一味推行西洋医学,而无视中国传统医学的存在。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而没有涉及中医,完全把中医药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第二次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

  1929年2月,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在褚民谊的授意及主持下,通过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案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发达归咎于中医。此案一出,人们群情激愤。中医界空前大团结、大觉醒,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

  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了清除的对象,被称为第三次交锋。

  2006年10月,中医存废之争再起波澜,被认为是第四次交锋。

  在这次交锋中,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等人发起了一场“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签名活动。张功耀还提出修改宪法,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系统。

  对此,官方的立场则比较明确。当年10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说法。


来源:河南商报




上一篇:论秘方
下一篇:刘绍武学术思想简介

876

主题

2万

积分

5864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416
发表于 2008-4-7 18: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可是大问题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6

主题

1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管理员

传承经方靠大家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3559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4-7 22: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苦恼的中医! [s:112]
传承经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4-7 22: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学生要想进医院的走后门.考上执业医师不让你干个体.中医正不好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8-4-9 13: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也不乐观.我是学西医的中专班上50名同学.毕业7年了.从医的不足10 人而已.还记得当时老师曾多次说过.最后能出来5个医生就知足了.当时我们还不明白.现在不幸被言中了.也须大专就业多些/西医也苦恼啊.现在有几个医生能高兴的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388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88
发表于 2008-4-10 19: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多位同学,毕业后从事药品推销,年薪不菲,日子过的不错,自我感觉也很好。
学什么和将来以什么谋生,我想,是不能等同的,毕竟,有几个学中医的学生在踏入中医学院大门前又知道中医的真实情况呢?
上学还是好好学习,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毕竟,人是靠能力吃饭,而不是靠知识吃饭,知识只是软件,能力却是操作系统。
上中医学院当不了医生,也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我想,对很多人来说,当医生是不能满足的,因为付出永远不能和回报划等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4-15 18: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要发扬光大,必须提高疗效,推广经方,提高医生自己的信心。想当初我因为喉咙痛,去中医院某名老中医处吃了半个月的中药还未见好,如此疗效,一般 病人下次定不会再来。

儿子生病,去看中医儿科,连脉都未诊就开药。问医生为什么,她说你还相信诊脉吗?我们自己都不信!我无语。

黄教授所作的工作正是发展中医最重要的环节,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8-4-19 10: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1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4-21 18: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在法律上为中医类别(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就业和执业撤除障碍。中医学院要少用中西医结合的招牌吸引学生报考,其实按现在法律解释,它也是中医,只能在中医类别内行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08-4-22 20: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那7成里呢! [s: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5-31 18: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的,中医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而大批学生毕业后改行,真是浪费资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发表于 2008-6-2 22: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地鸡毛,一声叹息!唉.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8-12 21: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了医生的那些人又有多少人在用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主题

4519

积分

21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药医不死病 佛度有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19
QQ
发表于 2008-10-5 21: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毕业3个月了我现在还没找到中医的工作哦,不过我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来看中医书,有时间就去看老中医怎么看病。呵呵,自得其乐!学中医,用中医,乐在其中!相信等明年考到证一切都不是问题.
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主题

4519

积分

21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药医不死病 佛度有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19
QQ
发表于 2008-10-5 21: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基层县,乡医院工作的同学才不到500元一个月,苦啊!
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2670

积分

820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0
发表于 2008-10-6 20: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的体制,政策真的不行不知让多少的中医执着者心灰意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5

积分

1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25
发表于 2008-10-12 12: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中医就业率确实很低,而且中医执业要求很窄,不能从事临床、公卫、口腔执业医师。像我是中医类毕业生,在疾控工作就不能申报公卫执业医师,只能再学第二学历,改卫生事业管理师,中医执业医师只能挂在别的医院靠。悲哀啊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主题

4519

积分

21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药医不死病 佛度有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19
QQ
发表于 2008-10-12 13: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中医,品中医,用中医,入了此门想出都难!中医以融入我的生命!
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1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10-12 17: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大家的发言,真是感慨成千!我是个西医,想要找个环境学中医,干中医真是非常之难,谋来谋去吃饭先是个大问题,更不要说谈发展了.目前如此之乱的医疗环境,医生包括中医的生存都是大大的问题,寄希望于这次医改能吹东风.
  此外,我还想讲,大家不要总埋怨环境,没什么用.想想能不能民间组织起来办中医院,中医药集团,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医药自身发展的模式来,我想,不仅缺高超的大夫,更缺了解中医特点,有热情做中医事业的社会管理人才.推荐大家上网看看翁超明女士的文章"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此文真可谓针砭时蔽,号准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1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10-12 17: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捧着中医药这个金饭碗要饭?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  翁超明

    曾经,“金饭碗”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曾经,为了能够手捧“金饭碗”,人们不惜四处奔波,不惜痛花血本;如今,职场规则在社会大环境下悄悄变化着,“金饭碗”也由集百千宠爱于一身变得逐渐失宠,金饭碗不再像金子一样性质稳定,不再成为求职者百般追捧的目标。而那些曾经的幸运儿们,却面对着环境的变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金饭碗?

    人们为此争论不休:工作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赚钱,千选万选,一定要选个好职业!专家告诫大家:投资哪行,都不如职业投资来得实惠。好的职业就像不动产投资,属于稀缺资源,只会增值、很少贬值。一句话,职业更需要投资理财!但该从哪行入手?

    如果有人告诉你,选中医药行业作为你的职业选择吧,你一定会 嗤之以鼻。因为那么多正在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都在悄悄 “转行”,似乎,中医药正在成为“古董”;似乎,中医药在市场竞争中正悄悄退出……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看着金饭碗却不认识金饭碗?又是什么让我们捧着金饭碗要饭呢?

    文化的流失

    中医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医药典藏之丰富、内容之精深在祖国医学的丰富宝藏中无出其右。然而,当西方世界观在中国长驱直入后,中医药以无可挽回的趋势迅速萎缩凋亡,以至      中医药需要向联合国申请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传说近来广为流传。

    纵观当代中国经济,没有哪个行业比中医药背负着更多的民族责任,也没有哪个行业比中医药更真切地感受到对中华文化流失的切肤之痛。当欧美现代化的烙印在中国各行各业逐渐加深,深到可以根除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程度时,只有中医药因其骨子里的民族性而无法被欧美文化同化。因此,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中医药头上。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由于文化的逐渐流失,中医药学并没有按照自身规律得到充分的发展,虽然在一部分分支学科上呈现着轰轰烈烈、繁荣热闹的景象,但在学科本质上,“继承、发展、提高”三步战略的第一步都没能得到有效落实。中医药在日渐萎缩,人才的萎缩导致了文化传承的割裂。承担着责任却又视其消亡而无能为力,切肤之痛莫过于此。

    复兴中医药,这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何种复兴才是真正的振兴?实践证明,阻碍中医药产业化的巨石不是西医,而是菲薄中医药的医疗观,是对西医及其医疗手段的盲目崇拜,是文化的流失。文化的流失导致对中医药这个金饭碗的漠视,在高喊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中医药的有形资产却在悄悄流失。

   中医药产业之痛

   有两个例子到现在都是中医药界人士心中的痛。

   青蒿素是我国惟一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用药目录的药物。从1978年我国向世界公布青蒿素研制成功至今,20多年过去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使数以千万计的疟疾病人免于死亡。但它从诞生到今天,却一直是国外大药厂的摇钱树!当时中国既没有专利概念,也没有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不但在学术杂志上,而且在国际大会上多次详尽地公布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药效、临床等资料。国际医药界在公认青蒿素成就的同时争相效仿,没几年,外国同类产品陆续问世。据统计,青蒿素类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每年大约15亿美元,而中国产品的市场占有量还不到1%。

    另一个是关于含马兜铃酸成分的“关木通”等中药材导致肾损害的结论,国外早在几年前就已做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此类中药材和中成药基本上是被禁止的,这在医药行业已是旧闻,中医药因此在国际上一度陷入困境。

    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医药产品的关税将降至5.5%-6.5%,我国医药产业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对外国的药品提供专利保护,西药仿制、生产受到限制,以仿制药品生产为主的中国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除遇到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法规障碍、观念冲突等阻碍,同时还受到来自国外植物药产品的强大竞争。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国外大型制药企业集团以其先进工艺、严格管理、雄厚资本抢占中药市场,而且随着关税的降低,中药产品的国内市场将受到更为严重的挤压,加之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不健全和保护意识淡薄,中药的宝贵财富正在流失。造成当前中医药领域保护不力的三大问题:一是思想窒息,技术萎缩,忽视对中医经典著作、学术经验、单方秘方乃至中医思想的研究。二是阵地缩小、人才外流,大量中医师和针灸师出国或流向西医。三是学术贱卖,被人轻视。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大肆取用中医药配方、技术、学术经验,部分中药厂家在利益驱动下,主动向外国人提供配方、工艺。

    谁在主导全球400亿美元的中药市场

    数据表明,全球市场上每年高达400亿美元的中医药交易额中,中国仅占到6%~8%,日、韩则占到50%以上。而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国内90%的中医药专利申请都来自国外企业。国内的优秀产品被国外企业抢注专利,而痛失市场,无疑是目前国内中药企业“不能承受之痛”。有数据显示,我国拥有1万多种中药资源和4000多种中药制剂。然而,目前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外国公司在海外申请了专利,我国中药专利在国外申请只有近千项,而外国在我国申请的此类专利却高达1万多项,日本210个汉方药制剂,处方都来自中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产业都获得了迅猛发展,各行业都出现了过百亿的旗舰式企业,形成行业领袖,引领本行业发展;形成自身行业的经济模式,发展逻辑极其清晰,企业或行业自身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形成了良性的产业生态系统。相反,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出现 以下现状:对市场敏感,但规模普遍偏小的国内药企难以独自应对跨国药企的挑战。
    首先,整体产业规模不大,2004年全行业销售900亿元,超过10亿产值的企业已经寥若晨星;其次,慢、散、乱、小、层次低;三是战略迷茫,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没有形成中医药产业发展的DNA模式,很多企业在第一个产品成为明星并完成原始积累后,80%以上第二个产品是失败的。
    企业在市场模式及产品创新上陷入极大困惑,甚至是掉入泥潭。中医药行业目前的明星不是企业明星而是产品明星,一旦产品进入衰退期,企业随之衰退。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的中医药企业,除同仁堂靠历史的血脉延伸之外,都没有走出生死线,虽然统计上来看整体产业有900亿人民币之多,如果以2000家中医药企业的数量来看,每家不足1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在现代经济格局下根本不具有竞争意义,也难以吸引到优秀的研发人才为企业效力。

    与中国企业不同的是,一些跨国药企已经开始不断利用合作、购并等方式,“抢夺”我国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据悉,在美国的中药专利申请中,日本已经占到近一半,而中国却几乎没有。显而易见,积极熟悉相关法律,防止知识产权外泄,是维护中国中药地位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我们捧着金饭碗 掉进了深渊

    中医药是否有前途,是否值得做?如果值得做,是不是因为没有一流的企业家!是不是进入中医药产业的都是三流四流的企业家?若以上两个原因都不是,中医药产业的死穴在哪里?中医药企业都在偶然性上艰难运行,始终没有触及到中医药产业的必然性,没有进入企业运行的良性循环。中医药企业不走出生死线,产业不走出生死线,中医药何以走出生死?无数企业家被困,无数捧着金饭碗的人百思不得其解。那么,看看我们是怎么捧着金饭碗掉进深渊的吧。

    一是整体缺乏自信,失去自我,一切政策、市场认知、产业模式、创新方向都以西方标准衡量自身,削足适履,刻舟求剑,全方位扭曲了中医药。本质上在开龚自珍所谈的“病梅馆”。

    二是没有按中医药自身规律与特点找到中医药产业化之道。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中医药产业难免以指为月,学步邯郸:现代西方制药产业模式束缚我们的思维模式。中医药企业大都在此思维范式下,指导企业所有工作如创新、市场方式等。

    西方制药企业发展的逻辑前提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医与药是可以分离的。无论是诊断、治疗和制药都以标准化为前提,他们走的路子是创新(先动物后人体)、生产、医院销售、医生工作。产业化本身也是以标准化为前提,而中医药是以辨证施治为前提,是以哲学和医学感悟深度为前提,它是以个性化为前提,医药是不能分家的。中医药产业化过程中,如果不能包容甚至彰显这种个性化,则永远不能回归真理,不能道法自然与天地同行,想做大产业肯定是白日做梦。

    三、在创新上没有自信,不是遵循中医药规律和特点,而是按照西方医学标准研发,导致很多创新产品不伦不类。中医药本身是以文化为核心,而不是以技术作为标准,而其它所有行业都是以技术作为衡量尺度,而不是以文化作为衡量尺度。比如汽车、电脑,其工作原理中国和外国都是一样的。全世界所有物品中西方都可以统一标准,唯有中西医药,从某种角度说,是水火不容。中医药的困惑、难题,就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了观念的水火不容,进而导致企业在市场拓展和新产品开发上的混乱和迷茫。我们曾为中药现代化这一模糊概念付出惨痛代价。我们花费数十亿元人民币,若干年时间去寻找有效成分,其结果是丧失中医药特色!

    四、在市场运作上,模式摹仿处方药的销售和OTC的模式,为此我们也付出了惨痛代价。西医对中药的偏见是不用我多说的,OTC的方式本质也是一条医药分家的道路,当患者感到中药疗效不如西药时(以西药标准),患者又处在西医观念的包围之中。OTC市场怎能做大。

    五、市场基础及市场环境都对中医不利,只对西医有利。中医药的市场开拓可以说是在一条充满偏见、歧视、嘲弄、误解、反对的道路上跋涉的。在中医药行业创业的企业家们哪个不是伤痕累累,哪个不是用有限的利润投入到西医的论证认可中,是在花钱买一些可怜的认可和尊严。中国改革开放后,创业者们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而中医药行业的企业家付出的代价更多。因为他们是在一个意见不统一、没有方向的道路上探索。中医药的市场开拓往往被逼到死角,只能用边缘化的手段开拓市场。若只从技术及西医标准的疗效要求去开拓市场,不用中医自身文化去培育市场,不把中医的优势展现出来,等于是舍本逐末,适得其反。

    中国的医药营销发展史,本质上可以说是中医药及保健品界带动的。这里高手如云,但大多数都纷纷折腰转行。到其它行业后,很多营销专家又再创辉煌。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医药的市场模式特点不能把握,难有回天之力。

    六、中医药企业家大都是边缘化心态、弱势心态甚至是自卑心态,甚至更多的是迷茫心态。
这种心态来自市场的艰难,来自于西医的强大;来自行业主管的歧视和偏见;来自中西医之争及中医自身之争导致的对创新无所适从的迷茫;来自于偶然的成功与必然性把握不住导致的必然失败之间的悖论。很多企业家陷入东方与西方、科学与文化、技术标准与法律规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等等概念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人生失去自我,企业失去方向,哪一个行业像中医药产业这样思维混乱,真是三生不幸做中医药。

    因为这种心态,许多中医药企业和企业家半道转行,不能坚忍不拔地探索符合中医药之道的产业化之路。而坚持下来的企业和企业家是在顶着巨大压力的状态下工作。一方面响应国家振兴中医药的号召,另一方面又遭受歧视。一方面保留传统,一方面又要将就和适应科学。

    因为这种心态,中医药在产业化过程中挂碍太多,总有恐惧,总有颠倒梦想。想进入主流,想被西方科学承认,因而急切地把西医西药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把西医西药产业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挂碍太多导致彷徨、踌躇,走了太多的弯路。为了找到一个单一成分花掉几千万,为了走FDA这条路扔掉上亿资金……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国家号召发展中医药与企业家不知如何开拓市场之间形成了难解的悖论。企业家大部分在做观念的奴隶,有谁从奴隶到将军了?

    走出黑暗

    中医药突围的核心是中医药产业的突围。中医药目前不强大,不是中医药本身不强大,而是中医药产业不强大。产业强大了,就是主流,就是标准。唯有产业化才能最大限度彰显中医药的疗效优势,才能有足够的资金再投入,使中医药产业不断强大。唯有产业化才能让有偏见的人改变观点,才能让更多的人相信中医药。

    没有自信心就永远不可能强大。没有民族自信,中医药只能成为西方医学思想的附庸,永远无法发挥中医药的潜能;没有民族自信,就会导致对中医药评价的失误,导致产业化、现代化道路选择的踌躇;没有民族自信,就缺少自主承当精神,就会陷入西方思维范式的旋涡不能自拔,不断自责责他,用西方医学的软刀子进行自杀式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首先应该是民族自信心的重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

    其次是坚持中医药之道。走医药一体的产业道路,思想归零,顿悟得道。中医药之道就是中医药的自身规律。解绑去缚,抽钉拔楔,抛掉所有包袱。目前,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注意遵循中医药之道:一是用中医药哲学指导创新。坚持创新不是按西医标准而是中医自身标准,疗效就是真理;创新路径不仅仅是动物试验、临床验证,而是根据临床有效的经验方进行药物开发。二是要走医药一体的道路。过去把中药单独作为一个制造业来发展,实际上是对中医药的阉割。中医药本质上是一个服务产业,只有走医药一体化的道路才能暗合中医药之道,重塑中医药产业的雄风。

    中医药是我国最具有原创性的学术体系,应该作为国家政治文化的典型来对待。必须从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中医师资格认定和执业要求、师徒传承制度、中医药业务、中医药标准、医疗纠纷等方面,加强中医药特殊保护的法律建设;中医教育要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中医科研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彻底摆脱“唯科学化”的束缚,在发扬中医优秀思想、推广中医优秀技术上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保护中医特色、优势,要对中医体系进行正本清源、继承发展式的研究。此外,还要以确保疗效作为中医保护的基础,启动中医药特殊保护的国家工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

积分

2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0
QQ
发表于 2008-10-27 2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呀,真是难言之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4655

积分

244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腌老黑豆的脚后跟。

Rank: 5Rank: 5

积分
4655
QQ
发表于 2012-2-27 19: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小荣 的帖子

李小荣:这可是大问题呀! (2008-04-07 18:07) 
我所在的是一家基层医院,10多年来进进出出的有十多位中医院校毕业的,仅我一人在干中医,连个说话的同人都没有,可悲可叹,形单只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625

积分

333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5
发表于 2016-8-7 11: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在的是一家基层医院,10多年来进进出出的有十多位中医院校毕业的,仅我一人在干中医,连个说话的同人都没有,可悲可叹,形单只影---------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2089

积分

18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089
发表于 2016-8-7 13: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按中医的规律来发展中医,不能用西医的标准卡中医,推进所谓临床路径,中医改革。中医学院出来的学生要确实能行,能干好中医,用疗效取得社会的认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5 00:42 , Processed in 0.20368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