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196|回复: 6

关于伤寒金匮的脉证初探:缓脉篇

[复制链接]

29

主题

2223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23
QQ
发表于 2014-11-10 21: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来是想和“迟脉”一起说的,但这几天诊所年检,要麻烦的文书工作太多,所以暂时只发“缓脉”。老规矩:1楼条文汇总,2楼分析。

《伤寒论》部分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五苓散】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匮要略》部分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10 收起 理由
王晓军 + 10 佳文加分,希望继续!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麻黄得桂枝杏仁则发汗作用增强
下一篇:关于伤寒金匮的脉证初探:迟脉篇

29

主题

2223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21: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1、什么是“缓脉”?
“缓脉”究竟是怎样的脉?有说缓脉就是一息四至,比迟脉快一些,比常脉又慢一些的脉,作“缓慢”解;也有说缓脉就是正常人的脉,作“缓和”解……
笔者觉得,要搞清楚缓脉,首先还是看仲景文中“缓”字,究竟是怎样的意思。所以,除了上面言“脉缓”的条文之外,笔者把《伤寒论》《金匮要略》出现过“缓”字的条文也一并罗列出来(蓝色标示),如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可见条文中“缓”有作形容词,也有作动词用。作形容词时除了言脉,还有“邪气反缓,正气即急”、“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2处。而作动词时,有大黄蟅虫丸的“缓中补虚”、还有薏苡附子散得“缓急”。笔者查了《说文解字》(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著),对“缓”字是这么解的:
00.jpg


“緩”最原始是3部分组成的,左上方像玉米叶子的部分是“垂下、落下”的意思;左边下边是绞丝旁,就是“丝绸、衣服”的意思;右边“爰”:作援(助)、解困;综合起来,“緩”字本意是“宽衣解带”的意思。可见,“缓慢”、“缓和”都是引申义。
然后,仲景文中缓字,与“紧”“急”是对立出现的: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脉浮缓”和“脉浮紧”、“邪气反缓,正气即急”、“筋伤则缓”、“缓中”、“缓急”。可见仲景说的“缓”,是“紧”、“急”的反义词:就是不紧、不急。
所以,缓就是“松、散”的意思。也与缓字的本意对上。而缓脉,也就是“松散、紧张度不高”的脉象。
而不是说脉率的快慢(不然第2条中除了言脉缓,还同时有发热:体温升高,脉率是应该增快才是,哪怕是“相对缓脉”,依然还是“数脉”,只是升高的幅度不足而已)。这时候有朋友就会提出178条: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此句中言“脉按之来缓”,作慢解,是能解通的。但如果解成:“脉按之来【松散、紧张度不高】,跳着跳着就停一下子,然后又跳,节律不规整,时而快、甚至更快的,就叫【结脉】,这是阴属性的脉”用【炙甘草汤】治疗。这也未尝不可。
更不是说无病之人的脉(第23条言“脉微缓者,为欲愈也”,也只是欲愈,那就是还没有痊愈嘛)。无病之人又何须服桂枝汤呢?仲景文中出现缓脉的,都是病态之下的脉。

2、缓脉所主
就治法上论(以方测证),上边的条文提及了4首方:桂枝汤(非直接提出,但可推)、大青龙汤、炙甘草汤、五苓散。
【桂枝汤的脉】
伤寒、金匮中桂枝汤条文颇多,但有言脉的只有下面8条: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可见:太阳中风脉浮缓,太阳中风桂枝汤(其实阳明中风、太阴中风,见“脉浮弱”的也是桂枝汤证),但仲景文中桂枝汤证却没有直言“脉缓”。
但240条有言“脉浮虚”:“虚脉”当是包含了好几种脉:缓脉、洪脉、弱脉、主虚寒的迟脉。脉浮缓可予桂枝汤治疗,但桂枝汤脉证不仅仅是浮缓脉。
金匮那条桂枝汤是今天才看到的,居然提出了“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这样的写法。联想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之前还争论过这里“阳浮、阴弱”并不是指脉象。
但由妇人病篇这条桂枝汤的条文来看,阳浮而阴弱很可能是言脉的,当是“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阳(脉)浮者热自发,阴(脉)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
这样的话,就和第42条“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契合上了。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阳脉”?什么是“阴脉”?妇人得的“平脉”但同时“阴脉小弱”又是什么一个状态?——这个问题一直无解。

大青龙汤的“脉缓”颇具争议性,特别“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这样的写法确实不解。但不难发现:
桂枝汤、大青龙汤、炙甘草汤中:
桂枝、生姜、大枣、甘草都是重复的。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揭示2个问题:①缓脉不指脉率快慢(寸口脉慢而“慢”,慢则代表寒,“慢”则代表虚……这样就解不通了)。

缓脉主“虚”:“寸口脉慢而按之(松散),慢是因为寒所造成的,(松散)是因为虚造成的;营气(松散)是因为亡血造成的,卫气(松散)是因为中风造成的。”——营气、卫气都可以虚,都可见“缓脉”。
但从治法反推看(重叠的药: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缓脉虽主虚,可以是阴虚、也可以是阳虚,但就以上的药物看,还是偏向“阳虚”一些(辛甘化阳)。

另:缓脉主“湿”
温病学有缓脉主湿的说法:大学时候教温病的老师就有诉“脉浮软者,湿困肌表”。但笔者一直不以为意。到这几天总结脉象条文的时候,才知道不仅仅是温病,其实仲景的时代就有“缓脉主湿”的提示。主要是3处地方:
·第一就是【五苓散】,上面说过出现缓脉的条文所提及治法的一共有4个方子,上面主“虚”的时候说了3个,而五苓散是最后一个,五苓散的脉:
脉浮(71、金匮第十三篇),脉浮数(72),寸缓、关浮、尺弱(244)。
·第二处就是: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
而言“湿病”的方子有:
麻黄加朮汤(未言脉象)、麻杏苡甘汤(未言脉象)、防己黄芪汤(脉浮)、
桂枝加附子汤(脉浮虚而涩):浮虚是桂枝汤脉,所以脉涩加附子?!
桂枝去桂加白朮汤(未言脉象)、甘草附子汤(未言脉象)。
·第三处是: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这里的缓脉有点像上边第二处所说的。“缓则为痹”,而且是“湿痹”,湿痹非中风,也有“四肢苦烦”(第二篇:关节疼痛而烦)。
——老实说,缓脉主湿是今天发现的,所以,以后临床上真是要好好体会一下才是。

PS:关于《伤寒论》和《黄帝内经》
这个真是题外话了,有主流说法:张仲景的学术派是神农一派,伤寒论的序其实是后人(王叔和)杜撰的。所以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不可信。
孰是孰非,笔者也作旁观者身份看待,其实《黄帝内经》也读得不多。
只是总结这个的时候,发现一处比较有趣的条文: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
——这个是张仲景对“五味伤五脏”的认识。然后笔者特意查内经里面的关于“五味伤五脏”的认识: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素问·至真要大论》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可见:仲景看过内经也罢,没看过也罢,在认识上是和内经有共鸣的。如果日后发现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证据”,笔者会逐步补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43

积分

216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43
发表于 2014-11-11 09: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总结的很好。个人认为,缓脉确实不是“慢”,有的甚至还“快”。也非正常脉象,其脉势,《伤寒论·辨脉法》说的好:“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9

积分

27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9
发表于 2014-11-11 09: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s:223] [s: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25

积分

9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5
发表于 2014-11-11 10: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缓脉主湿是今天发现的
———————————
缓和濡后世是分的很清楚的

纠结在文字里面,对临床有多大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发表于 2014-11-12 15: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佳文加分,希望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11-12 18: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缓既主湿,不远濡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30 01:32 , Processed in 0.344834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