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返回首页

汉唐遗风的个人空间 https://www.hhjfsl.com/bbs/?3360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汉唐遗风论地黄

已有 304 次阅读2014-12-12 12:36 | 地黄, 遗风, 汉唐

[b][font=宋体]【汉唐遗风论地黄】:《神农本经》:[/font][/b][b][size=2][font=宋体]干地黄,味甘寒。[color=#333333]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color][/font][/size][/b][b][font=宋体]在补阴药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天部上焦的运用天冬敛收肺气,在人部中焦之位运用芍药敛收脾阴,而在地部下焦就应该运用地黄补肾阴。地黄的味道是很浓稠的,又别名地髓,《本经疏证》说:“惟此味之取精于土者最专且酷,故种植之地,土便焦枯,十年之后方得转甜”,地黄可收纳地之精华,其色黑味苦甘入下焦补肝肾,陶宏景认为地黄为水之水药。在仲景之方中,地黄一般运用在虚劳病及血证中,在《金匮要略》中运用最多,如百合地黄汤,肾气丸,大黄蛰虫丸,黄土汤,阿胶艾叶四物汤,防己地黄汤,三物黄芩汤,薯蓣丸,而在《伤寒论》中仅炙甘草汤运用地黄。从这些方中,可以知道地黄多用于虚损性的疾病及精神系统疾病,张仲景运用的干地黄,也就是生地黄。在诸方中,地黄一般用量较大,张景岳运用地黄,剂量也是很大。在防己地黄汤中用到了两斤,在炙甘草汤中运用到了一斤,说明地黄的用量必须要大,药量过小,它的药性就达不到下焦,反而停留在中焦部位,那就会腻滞脾胃,相当于是给地表增加了湿度,但是水分无法渗透下去,表皮是稀烂的,这样最能够损伤脾胃。最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地黄一定要用酒,这在炙甘草汤、防己地黄汤方中,仲景是要用酒煮的,在肾气丸、大黄蛰虫丸的服法中,要用酒服,通常认为酒能够防止地黄的滋腻,本人认为酒能够启开肾门,地黄药性偏阴,不容易走动,当你运用大量的地黄,加上酒的开启作用,地黄就能够直接沉降在下焦补肾气了,而肾是主封藏的,也可以认为肾向下的吸引力是很强大的,而大量的地黄是不是增加了肾气的这种力量呢?地黄还有活血化淤的功能,所以本经说主“血痹”,你看看百合地黄汤服用后,仲景有注“大便当如漆”,[/font][/b][b][font=宋体]患者会排出停留在体内的淤血,同时在大黄蛰虫丸运用地黄也是此意;生地黄还能清虚热,如三物小黄芩汤;还有止血之效,一般要配合阿胶,如黄土汤以及胶艾四物汤。生地黄九蒸九晒就变成熟地黄,熟地黄在唐以后才有此用法,经蒸过的熟地凉血的力量就减轻了,温性会加强,这时你去尝熟地黄,甘甜味比较重,它滋补肾精的力量就会加强,《本经逢源》:“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必须蒸晒多次,得太阳真火,确有坎离交济之妙用。若加煮熟,不加蒸曝,虽服奚益?”但是现在的熟地黄像如此制法者,根本就不存在,九蒸九晒费时费力,蒸熟地时一定要用竹木蒸俱,没有经过蒸曝的地黄,药效几何?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认为,地黄的用法还是遵循仲景的比较合理。[/font][/b]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6 21:26 , Processed in 0.2346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