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685|回复: 65

给《伤寒论》113方做选择填空

    [复制链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发表于 2021-5-6 16: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给《伤寒论》113方做选择填空
                正如论坛里“人淡如莲”所说那样,《伤寒论》现存113方,无疑是散落的珍珠。
                 用“一根红线,把零散的方剂串起来”,是重塑六经辩证体系的一声呐喊!“未来者”必须用行动来积极响应。
                 前面说了,《伤寒论》是活人书。按照通常的理解,人们在传抄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主动忽视一些说明条文,而重视方剂的保留。所以再怎么传,再怎么被补充说明或加注释,作为具有指导治病的方剂部分,其真实性比较大。
                所以,从《伤寒论》方剂入手,将这些零散分布的113方,用填空的方式,准确地将这些方填入“六经”当中,从而倒推还原出“六经病”,找出相关规律,重新排列条文,去伪存真,还原《伤寒论》本身面貌,是一个办法。
                这个工作应不亚于做考古研究。
               个人认为:
              第一步,是病分阴阳,将113方按阴阳表象分列。
              第二步,按疾病所呈现的表象和范围,确定“表、里、半表半里”。将属于关于肺和肌表证治部分列为表证,将属于胃肠证治部分列为里证。不是表也不是里的,置于半表半里。
               第三步,按阳病从表至里,其表象终以热盛而阴损为止,至极为阴象,终为阳虚。 按阴病以表阳郁滞,寒盛而阳虚损为止,至极为阳象,终为身体阳绝。逐次排列。

          好吧,就这样开始。
          先做做功课,争取每天一稿。
          希望大家能参与,给到足够的关注和鼓励。




上一篇:少阴证即是表阴证
下一篇:读《伤寒论》147和148条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7 15: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一

             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汤证:麻黄汤
             处方:麻黄     桂枝   杏仁去掉皮尖    炙甘草
            
             方论:
             寒邪首先是对呼吸道和体表肌肤层有影响,其后是对其他部位的影响。有先后秩序。
              对于正常人而言,寒邪侵犯正常的人体,人体的最外层受之。如果身体好,免疫系统功能正常,遇到这种侵犯时的应激反应是最强烈的。
               发生在边疆的第一场遭遇战,当是麻黄汤证。
                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等八个证候。因为它们是伤寒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又用麻黄汤治疗,所以被称为伤寒八证或麻黄八证。也可分为身体“诸痛、发热与无汗而喘”三个证候群。
               “诸痛”。寒邪性凛冽,伤人常较深。寒邪袭表,体液运行不畅,经脉筋肉拘紧,组胺释放多,故见“诸痛”。
               “发热”,正邪相斗激烈,表现为发热比恶寒更为明显。
               “无汗而喘”,区别于肺热的汗出,麻黄汤证是没有汗的。麻黄汤证的寸关尺三部都浮紧,肌表感觉是绷紧的状态,毛孔收缩,皮肤透气功能发挥失常。心脏血管内含水多,携氧量不足,肺较正常的气体交换增加。同时因为通过口鼻咽通道,外邪侵入刺激肺部,肺部应激出现呼吸上的“喘、咳”。
              麻黄汤方属太阳伤寒正证。可以理解为太阳之表的证候。
              治当发汗以驱散外邪,只有麻黄可胜此任。一旦汗出表解,肺气的负担减轻,恢复宣降功能,喘自然也就好了。
               一般情况下以麻黄:桂枝:甘草=3:2:1为宜。如果比例不当,则可能影响发汗解表的治疗效果。煎药时要注意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令人心烦。
                现代医学认为麻黄素即麻黄碱,是拟肾上腺素药,能兴奋交感神经,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有显著的中枢兴奋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习惯性支气管哮喘和预防哮喘发作,用于鼻粘膜充血和鼻塞时,该品效果较肾上腺素为好,作用快而持久。桂枝含桂皮醛,能扩张血管、解热镇痛,用以辅助麻黄。杏仁对抗组胺,所含苦杏仁苷能缓解气管平滑肌,祛痰止咳。其皮尖和胚芽含毒素较多,炮制时需要去除。甘草也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对抗组胺,有镇咳、缓挛急疼痛的疗效。
               古代中医发现这些中草药的作用,并使用联合用药的办法治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医学成就。
               张仲景这条辨没写脉证。麻黄汤证正邪斗争紧张激烈,血管内水份多,心脏和肺负担重,脉象理应表现为浮紧脉。所以需解表发汗排出部分水液。
              脉浮紧不只是麻黄汤的脉证,这种脉象在葛根汤证也会有。
              通过诊脉,我们其实是更多了解脏器工作情况,了解血液粘滞度和血管的变形情况。单靠诊脉是不行的,还需要借鉴其他诊断办法,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辩证病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7 16: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二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汤证:桂枝汤
                 处方:桂枝, 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12枚破开
                 
                 方论:
                 中医常说麻黄汤是治表实,桂枝汤是治表虚,这是相对麻黄汤而言。
                 中医认为,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阳是指浮取,阴是指沉取。外邪侵体,“发热,汗出”,边疆已有部分失守,体液已有部分排出,身体的阴性物质有造成损失。所以虽然脉是浮的,但沉取的话,脉就是迟缓无力的,中医认为是阴弱。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这些是太阳经证候。太阳经证有很多证候,是这些证候组成的证候群。《伤寒论》并没有用条文具体集中归纳和说明出来。
                桂枝汤的发热和麻黄汤阳气闭郁发热不同。
                太阳桂枝汤证发热汗出以后,毛窍是张开的,没有闭郁,并有汗出的情况。因为体表有汗,汗液挥发,体表有温差,所以感觉会有“啬啬”微恶风寒的怕冷的样子。同时,这种发热,因为皮肤有汗的堆积和外邪的阻挡,张仲景形容是“翕翕发热”,胡希恕形容“像穿衣盖被过厚所捂出来的发热”,呈现的仍是阳性热的表象。“鼻鸣干呕”,是外邪影响肺和胃,肺气不利就会鼻鸣,胃功能受到影响,胃气上逆就会有呕。
                桂枝汤中的桂枝桂枝含桂皮醛,能扩张血管、解热镇痛。中医认为桂枝味辛、甘,性温,能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
                桂枝汤中的桂枝含桂皮醛,能扩张血管、解热镇痛。中医认为桂枝味辛、甘,性温,能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
                芍药含芍药甙,能扩张血管壁,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血液粘滞度,有镇痛缓痉,抗炎等作用。
                 所以,桂枝与芍药同用,能镇痛缓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粘滞度,加速血液流通,加快人体代谢功能。
                 红枣是“天然维生素丸”,用以补充人体营养。生姜也有镇痛抗炎、兴奋和辅助增强胃肠功能。甘草能解肌缓痛,又能补益中气。
                正邪相争,战斗仍然发生在人体肌表。这是邪向内发展,边疆之战部分津液丢失,门户有失守之势,战斗也需要后勤方面的补给了。

                邪在表的过程中,哪个方是第三方?{:1_6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0894
发表于 2021-5-7 20: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0: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三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处方:桂枝     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破开    杏仁   厚朴   

               方论:
              “表未解”的同时,外邪对肺部发起攻击。
             身体已有局部损失,表邪仍未去除,肺已有喘咳,是太阳之邪影响肺气宣降所致。
             厚朴中含有阿朴吗啡,有呼吸抑制作用,能用来止咳平喘。中医认为,厚朴“有化湿导滞、行气平喘、化食消痰、驱风镇痛”之效。杏仁所含苦杏仁苷能缓解气管平滑肌,祛痰止咳。
              这个方是用桂枝汤来祛邪补损的同时,杏仁和厚朴来制约其咳喘。
              所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要用于驱肌表之初邪和表邪初入肺。还是太阳表证的初期阶段,但邪已入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0: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能这样想很好。
         表邪,在太阳病中,有一个过程。应是:
         “  第三步,按阳病从表至里,其表象终以热盛而阴损为止,至极为阴象,终为阳虚。 按阴病以表阳郁滞,寒盛而阳虚损为止,至极为阳象,终为身体阳绝。逐次排列。”
          阳病嘛,到后期,是阳盛导致阴虚这样为止。
          这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咱们就按这么个规律来排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61

积分

141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61
发表于 2021-5-8 11: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1: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四

            太阳中风,阳浮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之三)
             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
             处方:桂枝    芍药   生姜   炙甘草     大枣   
                       麻黄    杏仁

             方论: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还略有发热,是太阳之气仍有闭郁,肌表正邪仍在冲突,“如疟状”,正邪仍在拉锯,意味着还有表邪。
                  人有发热,就会出现面色面色潮红。“未欲解也,”这个病还没好。邪气攻入体内,与正相搏,双方都有损失。因为太阳病已经到了八九天,病势已缓,只是小邪闭郁了阳气。双方博弈了几天,表证的问题还在,但没有之前的来势汹汹了。
                 邪气盛,阳气闭郁较重,通常会出现身疼、身重。现在势已缓,病只是阳气闭郁,郁而化热,“火则微痒”,出现“身痒”,就是皮肤痒。这是皮肤表面黏膜释放少量组胺的结果。
                桂枝麻黄各半汤是小汗之法。
                按理,这个方当是太阳第二方。但从理解上来讲,放这里也是可以的。桂枝汤组方放在前面讲,后面就好理解。
                从太阳病角度来说,太阳之表为麻黄汤。太阳之里为热极阴损有表方,如大青龙。之间的过程,包括桂枝汤,都是太阳病的半表半里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是将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剂量各取一半。桂枝汤充分说明了张仲景灵活用药的思维特点。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都以桂枝汤为主方,这样既可发汗,又可养正,但有程度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2: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五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25)
                    处方:桂枝  芍药   麻黄   生姜   杏仁    炙甘草  大枣

                    方论:
                    这是比上方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的一日二三度发的情况又稍稍轻些,而且已经是大汗出之后,因此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调和营卫,兼祛小邪。
                    两方药味相同,这个剂量更轻,发汗力更小,对大汗出后微邪不解非常适宜。我没有列出剂量,大家参考条文或临床用量。
                    “脉洪大者”,可做参考脉证,不能纠结在这个脉象上。
                  这次咱们的填空,是先从方药理解出发,暂时不考虑其他条文的影响。
                  洪大脉是大实或大虚的脉,因为心脏需要大力泵血,以满足身体大量消耗所需。
大汗出后,血管内血液和水存量少了,所以这个证,不一定是洪大脉。
                 脉能反映身体的问题,但不是诊病的唯一标准。最终要结合其他诊断来综合判断。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阳气反复抗争,如果正胜邪,仍会有小汗发出,这种情况病自然也就好了。
                  临床上有没有这个表现,不一定。但终是有表证,在驱邪外出,大家要根据桂枝汤用药量的变化来参悟理解。
                  胡希恕说“桂枝二麻黄一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在临床都可治表有小邪而见烦热、身痒的病证。一般来说,凡是有表邪见无汗而身疼痛者,当用麻黄汤发大汗;身不痛而痒者,那就不可大汗,而宜用此两方之小汗法。这两个方证,寒热交作,其形似疟,但并不是疟疾。不过,后世用桂枝汤治疟的思想却由此发展而来”。

                  考虑大家在论坛看文章的习惯。方便新来的朋友们能关注到这个填空题,我会在“给《伤寒论》113方做选择填空”的贴子里续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6: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方是什么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9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六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141一)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汤证:文蛤散  
            处方:文蛤

            方论:
            这一条说的是表有寒,还被凉水这么一刺激,皮毛腠理一收敛,热出不去了。皮肤上边起了一些像米粒大的点儿,象是鸡皮疙瘩,但是这个长时间不消退,这是什么?
            毛孔受了刺激,立起来了。肉上粟起是代表寒,弥更益烦说它的热未退,反倒加重了,所以这个证发热发得很厉害。
            人的体表是有水液的,现在热闭了,寒也凝了,那么体表的水液、津液也就不散了,积在毛囊里。它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病理变化。
            “意欲饮水,反不渴者”。热和水都在表聚集,没有完全入里,症状是想要喝水,但是又不乐意喝水。水积在内,人就有这样的反应。和五苓散的消渴比较,这个症状轻,是积在表。
            
         文蛤性咸寒,化痰止嗽,软坚消结,《本草纲目》说其有“止烦渴、利小便的作用”。能化这种停滞在表面的不正常体液,行皮下之痰水,对于这个症状是适合的。
       《金匮要略》的文蛤散说的是“渴欲饮水不止者”,好象有点反过来,意思是文蛤能生津止渴。与《伤寒论》说的“意欲饮水,反不渴者”说的不一样。
          为什么是这样?
          搜索现存医案,文蛤的应用好象用作汤药的多,应该是取其味咸寒滋阴、散结化痰的作用。
          现代王付先生有医案,是将文蛤作为外用单方药,与滑石、黄连一起杵为散,治皮肤过敏、湿疹,这无疑开拓了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思路。
          所以个人认为,遇到《金匮要略》消渴病时,应将文蛤入汤药。而遇到《伤寒论》这种湿闭于表的,有阳性热的,作为外用药来使用。
         
            有不少人认为,说文蛤就是五倍子。
            这个错了。
            五倍子是植物药。能酸涩收敛止汗。原因是其没食子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与皮肤、黏膜的溃疡面接触后,其组织蛋白质即被凝固,形成一层被膜而呈收敛,使黏膜干燥。
             五倍子敛伤敛溃疮是可以的,但用在这里,肯定是不对的。现在是水凝结在表,用五倍子,更去不了水。
              
              按个人六经辩证的填空认识,这是太阳病的水初结于表。
             太阳自病水结,这是开始有病理性物质产生了,也有其自己规律。顺着太阳表往太阳里走的,还有葛根类汤方药。
              后面有文说明,“若不差者”,说明水和阳郁之热就严重了,可能转“经”入里了。
如邪入阳明经,水结在胃,就与五苓散。邪要是入了少阳经,结在少阳空腔,得用大小陷胸汤来解决。邪要是入了厥阴空腔,得用三物白散来解决。
这个胡思乱想,可能没有道理,但符合六经填空题题目的事先要求,先这样办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9 10: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方四: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都以桂枝汤为主方,但都有麻黄。患者表证郁闭明显,这样既可发汗,又可养正,但有程度不同。
           较之麻黄类,桂枝类的表阳郁热证要少一些。
           桂枝发汗不如麻黄,作用是扩充血管,扩张血管,改善血液粘滞度,加速血液流通,加快人体代谢功能。
            桂枝汤一般用在寒邪入里带表证的情况比较多,这个大家可以查一查。
            用桂枝汤的目的,一方面用桂枝的药之热性抵消邪之寒性,一方面保持表卫的通畅,方便驱邪外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9 11: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珍珠零零散玉盘
               千年华彩耀世人
               粒粒颗颗今重辩
               长丝联贯珠得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0 10: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虑大家在论坛看文章的习惯。方便新来的朋友们能关注到这个填空题,我会在“给《伤寒论》113方做选择填空”的贴子里续贴。
           这几天,有朋友反映,这个排列让自己理解和记方变得清楚了,澄清了一些认识,有了一些想法,很高兴。
          其实,113方我已排列完毕,但因为要阅读大量资料和医案,条条反复推敲比较,措词上尽量做到能让中医爱好者都能看得明白,所以不能一下子和大家分享,目前这个工作还在细致地整理中。
         
太阳病方七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汤证:葛根汤
                  处方: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生姜    炙甘草   大枣   
                  
                  方论:
                  “项背强几几”,也是太阳病证候之一。古人认为幼鸟的羽毛不丰,要飞而飞不起来,就会脖子向前引,这个样子就叫“几几”。
                  “项背强几几”,也就是脖子,两肩,后背有痛的样子。
               《金匮要略》也有葛根汤。结合来看,这种痛,类似“痉”挛痛,动一动就痛。
                头颈、肩、背部遇寒,不能象心腹部可以蜷缩自保,是人体最容易遭受外邪攻击的部位。
                为什么会有痛?
                受寒后,头颈、肩、背这些地方的体液出现粘滞。这个粘滞,类似于“痰”或”饮”,是不正常的液体。这个体液的粘滞,所以很难被代谢或化开,也阻碍和影响其他细胞、组织的正常液体的氧气交换。
                细胞无氧呼吸就会产生乳酸,比如说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供氧不足就会进行无氧呼吸。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肌肉酸痛,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中医所说的,筋脉失滋,拘紧不柔、僵硬“痉”的证候。
               这时候的体液不正常还只是在肌表。
               葛根汤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麻黄和葛根。
               麻黄发汗,能去掉肌表上不流动的液体。
               葛根含有的葛根素,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作用,可降低血压,能显著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量。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寒。能解热除烦,生津止渴。
               因为葛根能有效改善脑动脉流通,脑子感觉清明,所以中医认为,葛根有“升阳”的作用。
               此外,酒前泡服葛根,特别是白色的葛花,确实可以使酒量大增,这个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要看看是什么药理成分在起作用。
               所以,葛根在这里有三种作用:第一,解肌祛风的作用,能辅助桂枝汤解表;第二,疏通经脉的凝滞,主治项背强几几;第三,能生津液,有滋润经脉、缓解拘急的作用,使津液上潮。
               这里有个小问题。
                “无汗恶风”,为什么不用麻黄汤为主,然后加葛根呢?
                  如用麻黄汤为主,再加葛根容易造成汗多津伤,达不到滋津润燥,缓和筋脉拘挛的目的。
                  从113个方来看,“麻黄用来解表,桂枝用来解肌”,这个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凡是表郁不得开的表证,用麻黄为主。凡是邪入内了,带表邪的,一般情况都用桂枝为主。
                  所以葛根汤选用桂枝汤为主,适当加麻黄、葛根,既可发汗散寒,又不致大汗伤津。同时,有芍药、甘草、大枣滋津化阴以缓和筋脉之急,符合此时的病情。
                  临床上,要注意表证的辨析。患者有表证时,并不完全有“恶风恶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肢痛、吐逆、喘咳鼻鸣”这些全部症状。
                  有时也得“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一个老年患者肺积水咳嗽日久,前医治以利水化痰,反复不愈。且在西医输液时,经常发生晕厥。后发现其总是在床上躺卧不宁,言肩背肌肉酸胀难受,需要有人捶打才舒服点。
                  据此,辩证为表证未去。前方合葛根汤加减三付即得全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0 12: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八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汤证:桂枝加葛根汤
               处方:葛根
                        桂枝 芍药 生姜    炙甘草 大枣

                       方论:
                       这条比上条多一个“反”字。一字之差,方剂选用不同。
                       无汗者是葛根汤,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特意搁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
                       受寒后虽有汗出,但体液仍然粘滞,僵硬,筋脉失滋,拘紧不柔的症状还在。
                     《伤寒论》记载本方有麻黄,据宋朝林亿等人的校订,认为有麻黄是错误的。实为流传之误,因为有汗出,所以不能用麻黄再行发汗。
                     “反”字的意义在于将本条和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相对比。
                      汗出、恶风为桂枝汤主证,项背强几几是葛根主治,所以桂枝加葛根汤应该是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葛根,而不是原方(赵开美版本)所载,方中还有麻黄。麻黄助汗,现在已经有汗出,再发汗就会伤阳。所以,这个方中不能有麻黄。
                     桂枝加葛根汤因为没有麻黄,病程向里多了一些。所以用桂枝汤加上葛根。葛根是个主药,主要解决“项背强几几”,临床上建议用到30克以上。
                     如表证有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的,也是可以适当加麻黄的,发发小汗,让邪从表散去。但相应的,对桂枝汤的量做出必要调整,这个主要从防止伤阳的角度来看,不必居泥。
                     学《伤寒论》,学的是方后的仲景的辩证用药理论,没有麻黄、桂枝,是不是就不能治病了?中医者,首先得会辩证思维,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方药,不能“读死书,套死方”。
                     临床上,因寒犯的头痛腰痛,脚痛腿痛,脖子痛关节痛的,可参考使用本方加减一些温通活血的药。
                     临床也有用桂枝加葛根汤治带状疱疹的医案。先用桂枝加葛根汤去这个表邪,再用其他药来针对性治疗。
                     带状疱疹这个病,初犯时,患处皮肤肌肉也是有疼痛剧烈,象是用热水烫过或是火烧过一样,挨近不得,但皮肤表面没有异象。痛过了后,才是出现痒粒,慢慢连成片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1 09: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九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62)
             处方:麻黄  杏仁  生姜   炙甘草   大枣     
                      连翘    赤小豆    梓白皮
                  
            方论:
             这条讲的是表有邪,同时,表之里有湿,湿热在表粘滞不去。
             证为湿热在表,脉可见浮,舌苔可见腻。里湿郁积,受热煎熬,体表可见痒肿。体液表现为黄,所以小便可见发黄。
             所以一方面驱表邪外出,一方面这个水比上二个水要多一些了。单靠表药驱邪水出表不够,还得通过小便去水。
             方药中,用连翘、梓白皮和赤小豆来利尿。
            中医认为,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有一定的表药作用,且能利湿热之尿。梓白皮在这里也是能清热利湿。赤小豆利水消肿退黄。
            这是一种表里双解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治疗西医所说的荨麻疹效果好。
           这个和少阳空腔瘀热在里,热灼肝胆,胆法分泌多而发黄的茵陈蒿汤不同。这个有表证,是感风寒和表湿而发。
            因为有表因,所以列入太阳病范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2 09: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十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28)
               处方: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白术    茯苓
         
               方论:
              这个条文是《伤寒论》注家争论最多的条文之一,争论的焦点在于有无表证,是去桂枝还是去芍药,还是桂芍都不去的问题。
            《医宗金鉴》认为去桂当是去芍药。成无己则模棱两可,不说去桂枝还是去芍药,提出用桂枝汤加茯苓白术为宜。柯韵伯、陈修园则维持原意,主张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胡希恕认为,去桂是条文有误,赞成《医宗金鉴》认为去桂当是去芍药。条文中的“仍”字,说明这个根本就不是桂枝汤证,根本就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根本就有这个病,就是这个证候。
             看看条文怎么说?
             大夫看到这个“头项强痛,翕翕发热”,给吃桂枝汤了,是药不对证,病不解。又看到“心下满,微痛”,心下指着胃这块又满胀又疼,象里实,他于是又给吃泻药了,也不对头。总之症状一点没变,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服桂枝汤,或下之”,是倒装句。说明最初是有外邪的。这个外邪,表象是“翕翕发热,无汗“。很多注家忽视了“无汗”这二字。
            表实无汗用了桂枝汤,用了治表虚药的药,好比火上浇油。
            外敌仍在袭表,“仍头项强痛、无汗”,内里自己“翕翕发热”不止。除了“翕翕发热”,头面也会哄热。区别于麻黄的郁闭之热,这个热有点在里面发热,有点“闷烧”的意思了。
              不是里有实,用了泻下药,造成脾胃功能受到影响。胃也会不舒服,首先就是体现在消化上功能上,食糜不能正常下推,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停于胃,故“心下满微痛”。“微”字,说明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再个用泻药后,人体津液被强行排出,尿也少了。
              通过对方药和医案理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表和里还有积水不化。这个不仅是肌表上有水,胃里也有湿滞了。比五苓散又要轻一些,也没有结在少阳。体表正气还有抗争,偏于表胜,出现热象多。
             是这么个情况。
             所以,本方中,白术和茯苓可以改善脾胃动力不足的情况,健脾利水,是去水积的常用对药。
             而此时,因为桂枝含桂皮醛,能扩张血管,味辛、甘,性温。这种情况下,“去桂”,是为了不助热。
            方后有注说“小便利,则愈”,说明本方的作用不是发汗,而是要通利小便。又有人提出说,既然不发汗而专门利小便,为何不用五苓散呢?
           清代唐容川是这样认识的,“利水即所以发汗也”。故去桂枝,重加苓术,以行太阳之水,水下行,则气自外达,而头痛发热等证,自然解散。
           刘渡舟有一个医案,说是陈慎吾先生曾治一数年低热患者,主要证候就是翕翕发热、小便不利。他用本方原方治疗,没有桂枝,只用了两三剂,就热退病愈了。
          芍药含芍药甙,能扩张血管壁,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血液粘滞度。清末张赐纯善用芍药通利小便,他认为芍药能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芍药用在与本证,十分相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实是太阳与阳明合病或并病的“非典型表证”用方,总的来说外邪影响在前。有太阳表证,又有阳明里证称做“合病”。 太阳表证还没有完全解除,又出现了阳明里证称做“并病”。
          对于去桂,有二个意思,一是因为有阳明热,“完全不要桂枝”。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桂枝”的用量,辩证使用。
         热不是很突出,表证未除的情况下,桂枝还是可以用的。头项强痛的厉害,加葛根也是可以的。
         小青龙汤就是表有邪,而里有水饮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3 12: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十一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汤证:半夏散(汤) 313
                  处方:半夏水洗   桂枝去皮   炙甘草各等分
                  
                  方论:
                  这一条依然是在外邪的刺激下,人体出现体液分泌和代谢不正常的问题。
                  太阳病之表是麻黄汤,表证之里是热极的大青龙或麻杏石甘汤。中间的发展过程,可以认为是半表半里这么个过程。这个过程大都涉及体液代谢、或寒热交错的不正常。
                  这是风寒客于咽,刺激咽喉,引动痰涎。痰锁紧了咽喉,喉肿的厉害,人出不了气,也很痛。
                  古人把这个病叫缠喉风。
                  “少阴病”。这个存疑。
                 是太阳病,还是少阴病。这个我也纠结很久。
                 这个病来的突然,患者先有表证,其后突然出现痰封喉。这时的喉咙不但被痰紧紧包裹,嗓子也有痛。
                 临床上来看,因为没有明显阳虚的情况,且病来的又急又猛,嗓子也有痛,反映了阳性病“阳”的特点,所以放在太阳病。
                 半夏散及汤方由半夏、桂枝、甘草组成。散风寒用桂枝,去风痰用半夏,和中扶正用甘草。
                 半夏辛燥有毒,其生物碱有止呕、止咳、化痰、降脂、散结的作用。内服要用白矾加工炮制。
                 药房里,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善和胃燥湿。
                 所以,这个半夏是清半夏,是生半夏用白矾加工炮制后的饮片。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强。
                 寒袭咽喉,喉咙不舒服,人的正常生理应激是痰多。一般情况下,开始的时候,这个痰是稀如水的。现在是寒的厉害,寒和水结成了痰。痰的粘度高了,一下子堆积在喉咙这里了。
                  临床上,患者往往是睡了一觉起来,发现堵得紧。因为睡觉时,人不可能有吐痰的动作嘛。
                  这么办?
                  用半夏治寒痰,桂枝温散寒气,炙甘草味甘偏温,也能缓急。
                  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白饮就是白米汤;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目的是让药充分在咽喉这块起作用。
                 这个与少阳空腔的热熏咽喉,阳明胃酸返上刺激咽喉还是有区别的。
                 这个是因寒束咽,少阳是因热致咽肿,咽喉有发炎和化脓了。
                 临床上,这个方可以做为急性扁桃体炎的参考用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13: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十二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小青龙)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汤证:小青龙汤(40、41)
                   处方:麻黄   桂枝    芍药     炙甘草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半夏
         
                   方论:
                   此证未有“服桂枝汤,或下之”的情况。但存在“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所以这条说的是太阳表邪不去兼内饮的证治。
                  表邪仍困于表,不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心下满微痛”,而是明显感觉到水气的存在。
                  与表证夹水的其他证比较,小青龙汤的水,患者自己能说在“心下”了。
                  中医常说小青龙汤证的咳喘系寒饮“射肺”所致。其实寒邪不仅仅对肺有影响,也可入阳明胃成为“射胃”,出现胃肠“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
                  肺和胃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液分泌是维持在一定的量的。一旦受刺激,壁细胞分泌大量的液体。
                 在肺里积聚多,大家很容易理解是痰。
                 对于胃来说,容易引起胃酸分泌过多。这也是不正常的体液。因寒而凝聚成痰。酸是阳性物质,所以胃中有积液,往往都是有阳性热的特征。液体的比热容大,与热结合后,不易散热,患者就会感到胃部不适,出现胃部灼烧感、吞酸、反胃、吐酸水等现象。同时,胃功能变差,容易出现消化方面的问题。
                 总之,小青龙汤不只是在体表积水这么简单了。这个水,已比葛根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那个水要粘绸了,经有化成痰饮了。
                 这个痰是寒饮,白色居多,自觉痰凉如粉,痰色似蛋清样半透明,而且连续不断。相比而言,燥痰或热痰胶粘难吐,不难鉴别。痰在肺里多了,如果不及时排出或消除,患者会因为水气在肺影响氧气的交换,而出现短气、憋闷、甚至是窒息。
                后面有一些或证,原因是痰饮造成。这些人体不正常的水湿痰,是人体变质的液体,因为其具有流动性,捉摸不定,可以流动作祟,令到证候变化多端,怪状叠出。这也是这个方用半夏的原因。
               表有寒邪,内里有水饮寒痰。所以在治疗上,仍要用发汗消饮,表里两治之法。
              小青龙汤的作用,主要是“解表散寒,温化水饮”。
               用麻黄、桂枝汤合用宣散表之寒邪。用细辛、干姜温里。用半夏化寒饮寒痰。这是“有是证用是药”。
                用炙甘草甘温守中扶正。用五味子、芍药酸敛护阴。
               所以,小青龙汤对于胃和肺的寒饮咳喘有很好的效果。同时,本方有温散寒饮而不伤正气的特点。
               从张仲景治疗寒饮的规律来看,常常将“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合用,散中有收,正邪兼顾。为的是利水的同时不伤阴液。
             《金匮要略》中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都用了干姜、细辛、五味子来配伍。
              现代医学研究,因细辛为马兜铃科,含乌头碱,会对肝肾造成有伤害。作为煎剂来说,细辛的煎煮应和附子一样,尽量煮久一些。一般四十五分钟以上,其毒性成分能大大下降。不放心的,可以用口先尝尝,不麻口,就说明毒性下降了。
              现在药店的从保守和安全角度,叫做“细辛不过钱”,细辛只允许你每剂最多不超过3克的量。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可以按细辛的“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功效,用性温同样能化痰的白芷、白前、白芥子、款冬花、紫菀、徐长卿来选择代替。也可用生姜配合干姜来温中散寒。
             五味子是种子类药物,要打碎入煎,便于药物。
             现代医学认为,五味子的木脂素即能扩张血管,又能镇静催眠,还能抵制胃溃疡,保肝护肝,降转氨酶。这是新的认识。
             从临床医案上了解,五味子主要适用虚寒不固之证。因为性温酸收,其酸性是耗阴生津,不能滋阴,所以实热或虚阴化热的,不太适合使用。
             如果有咳嗽,加杏仁、厚朴止咳平喘也是可以的。
             如果有里水积多,加白术,茯苓利水也是可以的。
           
              第 41条,是补述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及药后寒去欲解的机转。
             小青龙证,因寒饮在内可以造成停水,可以出现“渴”或“不渴”。这个停水,总要设法排出来。
              现在服用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想喝水。说明这是服药后寒饮已去,胃慢慢恢复正常,所以“此寒去欲解也”。
             这个时候人虽然渴,但不能大量喝,只能是“少少与饮”即可。胃功能才刚刚恢复,喝得太多不行,否则又会伤了胃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5 11: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十三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
              处方:桂枝     芍药   炙甘草  大枣  生姜   
                       麻黄     石膏
               
             方论:
                 按阳病从表至里,其表象终以热盛而阴损为止,至极为阴象,终为阳虚。前面说了很多方。其中麻黄汤是太阳病表,桂枝汤及后,都可以大致列为半表半里,特别是感寒后体液问题,需要解表里双解,又要解表又要解水的。
                太阳病的里,是表病热盛。
                 桂枝二越婢一汤。
                “热多寒少,脉微弱”,说明表郁生热,寒邪已有化热趋势,但程度轻,不到但热不寒的热证。
                脉微弱是与脉浮紧相比较而言的,也就是脉的浮紧之势已略有减轻,已有阴液的损失。
               “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无阳”是指脉不象麻黄汤,桂枝汤那样浮的样子。
               前面说了“脉微弱者”。脉微弱是有亡失津液,这个说的是不能用麻黄汤发大汗。只能是稍稍地清肃其表里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什么是“越婢”?
               “越”字,是发越之意,婢同卑,指地位低下,力量弱小。意思是小小的发汗去热。
               《金匮要略》中,越婢汤能治脉浮,出汗,身上已经有热,但没大热,有化热趋势,但程度轻,全身水肿的风水。《外台秘要》把越婢汤称为起脾汤,认为这个方子有发越脾气,通行津液的作用。
                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是辛以透表、凉以解热,也即辛凉解表之法。
                用桂枝汤加麻黄解表开郁,加石膏清阳郁之热。因为它的用量较轻,发汗解热之力较弱,所以仍属小汗方的范畴。
                这个方,麻黄用量只有“十八株”。
                不如其他发汗剂作用大。
                 石膏也不多。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钙,能增加血清内钙离子浓度, 可抑制神经应激能力。生石膏的降温效果与西药安替比林相似, 以服药后半小时体温下降为显著, 在1~1.5小时作用最强。
                桂枝汤加麻黄,可以出点汗,但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这样做的目的是清热,同时为了“稍稍解外”,驱邪往外走。用量都不大,主要是因为这个病的基础是“脉微弱者”,要顾护其阳气。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是人的体质虚,但仍表有化热象。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张仲景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在药物剂量、配伍上是有细致考虑、权衡拿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5 11: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十三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
              处方:桂枝     芍药   炙甘草  大枣  生姜   
                       麻黄     石膏
               
             方论:
                 按阳病从表至里,其表象终以热盛而阴损为止,至极为阴象,终为阳虚。前面说了很多方。其中麻黄汤是太阳病表,桂枝汤及后,都可以大致列为半表半里,特别是感寒后体液问题,需要解表里双解,又要解表又要解水的。
                太阳病的里,是表病热盛。
                 桂枝二越婢一汤。
                “热多寒少,脉微弱”,说明表郁生热,寒邪已有化热趋势,但程度轻,不到但热不寒的热证。
                脉微弱是与脉浮紧相比较而言的,也就是脉的浮紧之势已略有减轻,已有阴液的损失。
               “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无阳”是指脉不象麻黄汤,桂枝汤那样浮的样子。
               前面说了“脉微弱者”。脉微弱是有亡失津液,这个说的是不能用麻黄汤发大汗。只能是稍稍地清肃其表里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什么是“越婢”?
               “越”字,是发越之意,婢同卑,指地位低下,力量弱小。意思是小小的发汗去热。
               《金匮要略》中,越婢汤能治脉浮,出汗,身上已经有热,但没大热,有化热趋势,但程度轻,全身水肿的风水。《外台秘要》把越婢汤称为起脾汤,认为这个方子有发越脾气,通行津液的作用。
                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是辛以透表、凉以解热,也即辛凉解表之法。
                用桂枝汤加麻黄解表开郁,加石膏清阳郁之热。因为它的用量较轻,发汗解热之力较弱,所以仍属小汗方的范畴。
                这个方,麻黄用量只有“十八株”。
                不如其他发汗剂作用大。
                 石膏也不多。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钙,能增加血清内钙离子浓度, 可抑制神经应激能力。生石膏的降温效果与西药安替比林相似, 以服药后半小时体温下降为显著, 在1~1.5小时作用最强。
                桂枝汤加麻黄,可以出点汗,但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这样做的目的是清热,同时为了“稍稍解外”,驱邪往外走。用量都不大,主要是因为这个病的基础是“脉微弱者”,要顾护其阳气。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是人的体质虚,但仍表有化热象。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张仲景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在药物剂量、配伍上是有细致考虑、权衡拿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7 10: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十四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38一)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汤证:大青龙汤
                处方:麻黄187g去节 桂枝62g 去皮炙甘草62g 杏仁40枚去掉皮尖 生姜93g切片 大枣12枚 破开石膏鸡蛋大一块打碎用布包
      
                方论:
                  这二个条文,原文38条中说的是“太阳中风”却说“脉浮紧”。39条说“伤寒”,而“脉浮缓”。
                  二个条文关于脉证的描述完全不一样,但都是大青龙汤的证候。
                  38条是寒实,不是“太阳中风”,而是“太阳伤寒”。“不汗出而烦躁者”,这是伤寒表实寒胜兼内热烦躁,是憋得不行,烦躁不安。但并不见口渴引饮等阳明里证,故属邪在于表的太阳证,兼有阳郁化热。
                  临床上多见于体质强壮,正气抗邪有力而邪气又盛的患者。身体阳气足,内部代谢产生的热被肌表束缚,阳气郁于内而不能外泄,这是造成烦躁的原因。
                  39条, 脉由浮紧变为浮缓,证由身痛变为“身不疼、但重”。体表水液代谢缓慢、粘滞不化,还没影响到气血正常运行。身体感觉沉重,但“乍有轻时”,忽轻忽重,说明在太阳外邪有入里之势,进退于表里之间。
                 “身不痛”,不是“无痛”,诸痛是有的,但缓和一些。肌肉、四肢、关节都会感到沉重。这些是水郁在表的证。
                大青龙汤没有在里的积水,所以没有“心下满微痛”、“心下有水气”。如果有,也要相应增加去寒饮的药。
                寒邪和水滞造成肌表密不透气,肌肤水液不能正常循环代谢,怎么办?
                大青龙汤有麻黄,驱邪往外走。
               石膏辛寒,可配麻黄解肌以开阳郁,又可清热以除烦躁。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
               石膏用量是比较大的,主要作用是降温。因为有杏仁,所以大青龙汤可以有咳喘证。杏仁可以解决体液高温后“煎熬”形成的“痰”,祛痰同时有止咳的作用。
               倍用麻黄是因为石膏的量比较大,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散寒以启表闭。
               区别于麻黄汤,这个寒郁证和热象更为明显,已经有“烦躁”了。且还有水湿在表不化的问题。
               “无少阴者”。这是区别少阴发热。
              少阴阳衰遇表邪,也会出现身重、烦躁等表症。但少阴的脉微细,有四肢厥逆、精神不振等真阳衰微之象。
              少阴病表邪和水气身重,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来治疗,还得小量用,担心药物会耗散阳气。
              大青龙和小青龙都能化水积,但对象不同。
              简单来说,大小青龙都有肺的表证,都会有咳嗽,都存在有水饮的影响。大青龙化表水,小青龙化的是里水里痰,这个痰饮,可以是积在肺里或是其他部位。
              大青龙汤仅是解表解热的重剂,而且是一个发表水的重剂,发肌表水气的力量最大,比《金匮要约》越婢汤力量大。
             越婢汤里没有桂枝,大青龙里有桂枝。在外感和发热上,大家可以有个比较。
再个越婢汤没有杏仁,外邪对肺的影响小,没有出现肺的喘咳。
             也可以与桂枝二越婢一汤做个比较。想想为什么去芍药?加杏仁?
             知道大青龙的组方原则后,我们知道,大青龙如果有其他症状,也是可以增加或减少相应的药物的。

             最近,有朋友反映这样编写很好,学伤寒论方剂有感觉了,读经方大师的医案也好理解了。很是欣慰。
             方论,纯粹是个人的理解,如有错,错在我。欢迎不同意见,更欢迎大刀来砍。
             网站打开较慢,大家支持不要慢。支持多点,这个工作,我就做快点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7 10: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药的剂量,务请忽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8 16: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方十五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处方:麻黄      杏仁    炙甘草    石膏
               本来是太阳表证,是感冒,来不及治,表邪已经进入肺了。
               这个证就是西医讲的滤过性病毒已经进入肺了,西医就说是病人得了肺炎发烧了。
               麻黄汤证的“无汗而喘”,是太阳之邪影响肺气宣降所致。
               邪入里,肺产生应激反应。肺失清肃,故见喘息。战斗在肺这个部位展开,正邪相争,局部化热。人体逼迫津液外泄带走热量,故见有汗出。这个汗,是经过热炼过的体液,有些粘滞,不象夏天正常出汗,味道很大。
               表邪和肺热并重。怎么办?
               用麻杏石甘汤治之。一要驱表邪外出,二要清表热。
               区别麻黄汤,去掉了桂枝,为的是不助热。
               区别大青龙汤。麻黄和石膏的量有改变。仍用麻黄扩张肺管,但用量比大青龙要少一些。石膏是解表药中最重的。说明热是到了表证的极点。所以重用石膏,解决热臃造成的肺炎。杏仁下平气喘,甘草缓肺急迫。
               这个证是表寒化热入里。这个热,是表之最里。
               虽然发热高,但还是在表的阶段。患者虽然有热,但不会主动想喝水。见烦渴引饮证,那是转经到阳明了,从里到半表半里,都有热,那是白虎汤证。条文说“无大热”是用作区别阳明病里外俱热。
               临床用这个方子治疗肺热作喘效果很好,尤其对小儿麻疹并发肺炎属于肺热者更有可靠的疗效。
               胡希恕的临床经验。肺热重者,加羚羊角粉;痰热壅盛,痰鸣气促者,加黛蛤散或鲜枇杷叶;喘而大便不下者,加瓜萎皮、炙桑皮;大便燥结者,加大黄,使下窍通则上窍利而喘自愈;肺气不利,憋气胸闷者,加甜葶苈以泻痰热。如果麻疹不透,疹毒内陷,以致喘促不安、鼻翼煽动,唇甲紫绀,可用五虎汤,就是麻杏甘膏汤加上等好茶叶,同时用三棱针点刺耳背紫色络脉出血,往往都有效。
               总之,对于表热证,既要考虑驱表邪,又要考虑去表热。临床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学习仲景,随证加减化裁,才是真正运用好了经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9 17: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个问题
               1、太阳表之病,是不是以上15方就论述完了?
               2、伤寒论中,还有其他带表证表药的方,放在哪合适?
               3、做为表病太阳病的对病,伤寒论少阴病篇论述存在哪些问题,其条方论述是否围绕和对应表证,对应少阴病?
               4、太阴病有哪些方是用来“解表”的?
               5、伤寒论有哪些方是对应少阴病的?  

           有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或又云:“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再或云:“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世上本来无事,庸人自扰扰之”。
           罢了。
           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20 10: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方一
         方二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301)
                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麻黄    炮附子1枚去皮切成8片   细辛  
                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    处方:麻黄    炮附子1枚去皮切成8片   炙甘草

               方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少阴病是里阳已虚。少阴病“始得之”,指的是少阴初犯表证,感风寒之邪。
               关于少阴病的症状,在少阴篇只有“脉细微,但欲寐”几个字,显得太笼统。无一字提及表病,所以不能做为少阴病提纲使用。
               为什么这么说?
               少阴病是三阴病之一,有着阴症“脉沉微、手足逆冷、恶寒身蜷、欲寐”等身体机能减弱,精神不足,呈现阴寒多于热的共同特征。少阴病“脉细微,但欲寐”,是阴病共有特征,其主病是“沉”脉,也是从“阴”病的概统说法。
               少阴病区别于其他阴病。因为存在表邪的影响,其表象可以与太阳病相似。这个,也有相关条文显示。
               即少阴病也会有“恶风恶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肢痛、吐逆、喘咳鼻鸣”这些肌表、肺部与外邪抗争的表病症状。
              这二条,少阴病的脉象是“沉”的,说明身体机能不亢奋,血管内的血液也不是那么饱满。
             “反发热”。少阴病反见有“阳”性的发热。这个热是正邪相争的结果临床上,较之太阳病的麻黄汤,这个发热没有那么厉害,也不一定有发烧。但总的来说是寒性表象,寒大于热的情况。
             区别于太阳病,少阴病是阴之病,有“脉沉微、恶寒身蜷、手足逆冷”。不管患者有没有发烧或不发烧,患者的精神状态是不那么振作的。
             再问之前其体质,平时身体就有怕冷,阳气不足,是个阳不足的体质。
             结合其他问诊,知道他同时有“恶风恶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肢痛、吐逆、喘咳鼻鸣”这些肌表与外邪抗争的症状。这就是太阴病了。
                 一要治表二要温阳,“温经发汗”,如何用药?
                 用麻黄宣发阳气,治太阳之表邪,驱外邪出体表。
                 用附子附子温少阴之里。
                 要强调的是,附子是温阳药,不是补阳药。补阳药是含有性激素的药物。认为附子能壮阳,是错误的。
                 附子、川乌、草乌这些药,都含有乌药碱,是阴性证常用药。其性温热,对心肌、迷走神经、末梢神经有兴奋作用,能扩张心血管,增加血液流量,有强心和亢奋作用,能兴奋人体的身体机能。
                但同时特别强调,乌头碱有剧毒,兴奋至极就成了麻痹作用,就是中毒了。
                这些药,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都可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如舌尖麻木、肢体麻木,有蚁走感,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造成肝肾不可逆转的损害,最严重至危及生命。
                所以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且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医生要根据自己情况适当用药,切不可冒进。临床上,如需要适当增加用量时,必须用干姜或是甘草来同煎的办法,来降低附子之毒性。即便这样,仍要在安全剂量范围,谨慎使用。
                现在有些人夸大附子的作用,甚至说是能强身健体了,当做壮阳药。有的医生以自己能用到附子的量大到多少而做为炫耀谈资。老百姓没有药理知识,这样做,很容易误导人。学医以来,我见过用附子不当而亡命的人已经有好几个了。值得警惕和注意。               
               再说用细辛作用。一是助麻黄发汗。二是助附子温少阴之里。
               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温经发汗”两解之意义。此方适合少阴病初得者兼顾之治疗法。
               后面,“得之二三日”。这只是个大概的说法,说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病已有向里趋势,这个时候,麻黄细辛附子汤就不可用了。
               少阴病因为身体本来有虚,与表邪抗争力量本有不足。少阴病时间稍长,这个寒影响到里面去了。
              所以,去细辛之辛散耗阳,加甘草益脾以滋汗源、护阴液、顾正气。
             临床上,不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壮年人,平素身体不好,或有劳累受了凉的,符合“脉沉微、恶寒身蜷、手足逆冷”,同时有“恶风恶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肢痛、吐逆、喘咳鼻鸣”这些表证的症状,就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加减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20 10: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条2方,估计大家不会有很多意见。因为条文前有“少阴病”。
             《伤寒论》少阴篇,从284条到325条,每条的前面一句都加上了一句“少阴病”。很多人认为这是定语,是仲景铁定之言。
               而事实上,《伤寒论》少阴篇夹杂着太多其它“经”病的条文和方剂。
               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混淆认识。
              关于少阴病的症状,在少阴篇只有“脉细微,但欲寐”几个字,显得太笼统。无一字提及表病,所以不能做为少阴病提纲使用。
              为什么这么说?
              少阴病是三阴病之一,有着阴症“脉沉微、手足逆冷、恶寒身蜷、欲寐”等身体机能减弱,精神不足,呈现阴寒多于热的共同特征。少阴病“脉细微,但欲寐”,是阴病共有特征,其主病是“沉”脉,也是从“阴”病的概统说法。
              少阴病区别于其他阴病。因为存在表邪的影响,其表象可以与太阳病相似。这个,也有相关条文显示。
             即少阴病也会有“恶风恶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肢痛、吐逆、喘咳鼻鸣”这些肌表、肺部与外邪抗争的表病症状。
             三个阴病体质的人,都有可能“感冒”,有表证。
             所以,只有把《伤寒论》中属于“解表”的方剂挑出来,才能很好地理解少阴病的临床表现。
            厥阴和太阴带表证的,需要解表和解里同时进行的,需要“表里双解”的,辨其主证,该归哪“经”就归哪“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1: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方三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汤证:桂枝加芍药汤(279一)
                处方:桂枝    芍药加量     大枣   生姜    炙甘草
                汤证:桂枝加大黄汤(279二)
                处方: 桂枝   芍药加量     大枣   生姜    炙甘草
               
               方论:
                这二个方,说的是太阳病表邪不解,医生误用下法治疗,造成阳气虚弱,表邪随之侵犯到阴病上来了。
               三阴病,并不一定非得是误下后就有腹痛。
               因寒入里,对腹部或脏器都有刺激。情况严重时,都会有腹痛。不误下也可出现腹满时痛和大实痛的证候。
              有表邪的刺激,腹有痛,怎么缓急?
              桂枝“倍加芍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加芍药。用桂枝驱邪,芍药解决腹痛。
              芍药确实可使血脉拘急得到缓解,是治疗腹痛的要药。
              “腹满时痛”,这是邪在少阴之里和厥阴病之表,有进退往来,不是实证。用桂枝加芍药汤。
              “大实痛”,是邪影响到太阴胃肠,产生结实。少阴之邪要从表排出,太阴之邪需要从里排出。是邪在少阴之里和太阴病之表的情况,略微有点实。用桂枝加大黄汤。原文280条提示,如患者“胃气弱,其人续自便利”,要相应减少大黄和芍药的量。说明这个“大实痛”并不完全是大便硬结的情况,是个初结。
               总之是有寒邪入了阴。
               所以这二条,可以理解先有少阴病,其后与厥阴和太阴发生并病。总的来说,因为邪仍处在表证阶段,所以归少阴病。
              仲景用桂枝加芍药汤进行加减,分别治偏实偏虚不同的证候。
              加“饴糖”就是小建中汤。
              加“大黄”就是桂枝加大黄汤。
              都能治腹痛,但在症状上是有区别的。
              如果气虚脉无力,心慌,心跳,面色苍白,腹痛时往里窜,就应该加饴糖治疗,为小建中汤。如果有腹部满胀,是太阴证,加大黄通腑泄实,为桂枝加大黄汤。
             对比之下,桂枝加芍药汤中无饴糖,说明还不像小建中汤那样的绵绵而持久的虚痛。这个痛是有点痛的意思。如果将腹痛分等级,这个痛,在这三个方中,是低等级的痛。
              《伤寒论》有很多的比较方,加减几味,所治就有不同。
               桂枝加芍药汤,也可以是太阳与少阴之间的过渡方,是太阳与少阴“半表半里”方。
               太阳病热至阴有损时,肌肉得不到滋养,也会有挛急。所以加芍药以补阴也是可以的。
              是考虑内有虚,阳虚表象多一些,不能抗争邪气。所以思虑再三,将其归于少阴病。
              通过这些方,我们可以看到仲景经方推导过程,如同数学方程式和公式的推导一样。
               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医,要学的东西更多。一本中医启蒙的《伤寒论》,就足够你学到头晕脑胀。
              中医是实践有效的、朴素的辩证医学。中医学者,更要讲辩证,讲道理、讲科学。
              现代人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也更为理性。
              如不能将理论连贯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理论链环。靠死记硬背条文,生搬硬套,“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这是服不了人的。
              长期以往,中医难免会处于被现代人抛弃、后续无人的境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25 16: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方四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100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第102条
           汤证:小建中汤
           处方:桂枝   芍药    炙甘草   大枣  生姜   
                  胶饴1升

           方论:

                这一条论述伤寒挟虚的证治。平时身体就不太好,正气不足,一遇寒刺激就会发病。
               这个条文中没有说是否感邪,实际上要么是感邪,要么是内不足。
               有两个主要证,一是“腹中急痛”。二是“心中悸而烦者”。
              “腹中急痛”。
              病“伤寒”且脉是“阳脉涩,阴脉弦”,这个为的是说明这个“腹中急痛”不是阳明痛。是一种挛痛,是寒对腹部肌肉的刺激。
              小建中汤是桂枝汤加大量的麦芽糖,是个甘温扶正的药。糖能够补充人的能量,低血糖的时候,头晕,身上没有力气,心慌腹痛,吃点糖水就可以缓解。
             用桂枝去寒,甘药缓急。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如果用桂枝加大量的麦芽糖还不能解决,说明这个病不是在表了,已经是转经到少阳经了,这是个推论。
               意思是邪入半表半里去了。入少阳或厥阴都有可能导致“腹中急痛”,是邪对人体半表半里空腔的刺激。出现什么情况,就要相应随证施治。
                个人认为,邪初入少阳表的时候,是可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的。用厥阴表,就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也可变通下,用柴桂汤加芍药治疗。
               “心中悸而烦者”。
               平时这人的正气不足,心脏供血就不行,代谢也不行。遇着外邪了,身体心脏就承担不了,很费劲的样子。“悸”是心脏出现不正常的心慌心跳。这个烦是虚造成的,因虚而烦。
               临床上见到人一遇感冒,有心慌、心跳的,可以考虑用这个方。
               如果患者说心脏还时不时鼓一下,跳一下,那是结代,心的问题更严重一些,得考虑用少阳的炙甘草汤。
               这个是因表邪造成,邪还可以有外出而解的可能。炙甘草汤是邪入少阳空腔造成对心脏的影响。
               临床上,小建中汤常用于中焦虚寒,患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也可以辅助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26 17: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方五  
            第62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62)
            处方:桂枝    芍药    炙甘草 大枣  生姜  
                     人参
              接方四小建中汤,这一条是论述更虚的情况了。
               发汗后,仍有身疼痛。如果是脉浮,是表不解,还可以用桂枝汤再发汗。但这个,从脉浮变成了沉迟脉了。说明是发汗太过了。
               因为发汗太过,造成身体机能整体受到影响,体现的是阳虚阴性的寒象了。
               发汗太过,仍有身疼痛,这不单单是有表证了,还可能是气血耗散太过,四肢百骸失养所致。
                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用“新加”这个特别用词,可能是指后人,包括仲景本人,在前人所创桂枝汤的基础上,重用芍药、生姜,又加人参而成。
                “加”,是指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人参,倍芍药可以补虚缓急,以益气生津。生姜用量也加大,是因其辛而外达,助力桂枝治身疼痛,同时,能鼓舞胃气,及时消化人参和芍药,防止出现过于滋补的情况。
                与小建中汤一样,这也是桂枝加芍药汤的变化方。
                桂枝加芍药是279条,小建中是100条,这是62条。讲的都是少阴病。原条文这三个方被扯得太开,不好分析。
               区别于小建中汤加饴糖,也就麦芽糖,这个是加了人参。人参主要作用还是补虚,可见,症状上要比小建中的中气要弱一些,脾胃也要弱一些。
               桂枝汤各药的变化,变化的道理,大家要仔细揣摩。要象掌握公式一样,会推导应用,不必学死方。
               学《伤寒论》方,同样是学药物的使用。尽量发挥药物的作用,做到一药多用,不必过多备药在家。
               临床上,患者是阴性寒象,又有表证,所以列为少阴病。
               有人认为,用了人参和倍生姜,感觉这些药与胃肠有关,是胃阳、脾阳有点不足了,理解是转经到太阴了。个人认为,这个证也可以理解为是太阴表,但偏少阴一些。在药物上还是想驱邪出表。
               在补虚上,不能见到热就是火旺,或是阴虚火旺,不用清热解毒,就是滋阴降火。见到怕冷就说是阳虚,动不动就用附子补火。
               得认真辨析,有认为这个病,可以用桂枝加附子的?
               这个是津液虚、血液虚,没有了体液,阳气无所依附啊。这个阴寒证是虚得厉害了,外形看起来,比阳虚更萎靡不振。
              阴液虚的很,阳气可攀附的阴液少。
              这时候加附子,阳气存不住,非得阳复上火不可。
             按老中医的说法,邪胜的时候用补,容易将经络给堵死了。用补药的时候,一定是要邪处于颓势,或是退却了。补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健脾胃。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哪块虚,邪就往哪块去,你用下或者发汗,虚其胃了,其他身体脏器没有发生问题,没有病变,只是个能量不够了,仓库用空了。胃气一恢复,自然地化水谷布津液,人就回过气来了。
            真正纯阴证,人参不能用。
            因为阴无损,阳有损。只需要把阳抬起来就可以了,独增阴液无助于补。
            人体阴阳平衡,自然就缓过来了。这就是阴病要用阳药的意思。
            所以,复脉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都不用人参。
            阴阳俱有不足,在救急的情况下,人参还要通过人体吸收来转化,仲景不用人参,而选择用猪胆汁和人尿入药,就是取其都是生物体的代谢物质,比草木的生津补液来得快,能最快和最直接就被人吸收,补充到体液里。
            当然,不是那么急的情况下,人参附子同用,也是可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10: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方六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汤证:桂枝加附子汤
               处方:桂枝      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炮附子
              
              方论:
               太阳病应该用发汗的方法,这个汗应该是“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如果发汗太过,比如桂枝汤证误服了麻黄汤,阳不摄阴,卫不固表,出现“遂漏不止”。
              发汗致津液少,阴液不足,肌肉、筋脉得不到濡养,造成“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这种虚极拘挛的地步,这就变成阴证了。表邪还未去,阴阳里虚俱现,出现阴寒的状态。
              临床上,患者除了以上症状外,还有肢冷,指尖冷的阳虚表象。“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也可以认为是四肢肌肉感寒,体液寒凝致痛。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12)。比桂枝汤“发热,汗出”。此时不但边疆有失守,体液等阴性物质有损失,阳气比桂枝汤证损伤得更大。
              桂枝更多的作用是扩张血管,补阳气不如辛温大热的附子来的快。所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附子来补益阳气、温经固表。
             不可控制地出汗,中医把这种汗称为“漏汗”。
            “漏汗”的原因有很多种,气虚阳虚都能致津液固摄能力差,汗出不止。针对气虚的出汗,可以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或保元汤解决。
              这个是通过用附子补阳来解决。
             肩背颈痛,可以参考加些葛根。
             中气不足,加人参、黄芪也是可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11: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方七、方八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汤证:桂枝去芍药汤
              处方: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处方: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炮附子
                 方论:
               
                 太阳病下之后,特别是误下,可能导致太阳之邪由表入里。
                 有“脉促”这么一种脉象,心跳得很快,反映正气不足,心脏在和邪气作斗争,但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胸满”者,提示邪气的影响对胸部明显些。这个“胸满”不是指胀满,而是指慌乱的一个证象。心跳显得有些慌张时,人有不自觉深呼吸的动作,想用这个动作缓急一下。看起来,象“胸满”。
                 为什么要去芍药?
                 芍药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镇痛,镇痉。所以,无论是太阴还是少阴,或是太阴和少阴合病时,腹痛厉害,都可以加芍药缓解。
                 但芍药性寒,对阳气不利。所以在三阴病中,如阳气过于虚弱,没有腹痛挛急时,是可以去除不要的。桂枝去芍药,是担心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芍药有碍桂枝药性的发挥。
                 有的人认为胸满所以去芍药。甚至有的说,芍药是解决下焦满的,不能用于解决上焦满。
                 这个我不能苟同。
                 这个方有桂枝和炙甘草组成的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本身就有有补心阳的作用。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要加上附子。说明不但是胸阳不振,而且阳气也已虚衰,陷于阴寒证了。这个时候的阳虚恶寒,桂枝去芍药汤的力量就太小了,应当加附子,振奋心胸阳气的力量就大了。
                 临床上,寒因和热因都能导致胸痹病。
                 热因导致的胸痹包括大小陷胸汤。这个和《金匮要略》中的胸痹病,属于胸阳虚而陷于阴寒证的,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下条桂枝附子汤,与本方药味相同,都是去芍药。但桂枝加量,附子加到三枚。主治阳虚里寒更重,体液代谢缓慢,停滞于关节腔,引发风湿病的阴证。
                 这几个方子是少阴病逐渐越来越寒的情况。
                 就单个阳病来说,其证在单个阳病中,也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其表象终以热盛而阴损为止,至极为阴象,终为阳虚。 单个阴病以表阳郁滞,寒盛而阳虚损为止,至极为阳象,终为身体阳绝。
                 所以少阴病的各方,也有个排序。根据表有病时,身体阳气越来越不足,直到阴阳俱虚进行排列,也可以理解是少阴病本身由表及里的过程。
                论坛里,有人对我的这个排列不理解,认为是没有临床之“奇谈怪论”。
                建议可以看我之前发的贴子。回到理论之初,组方之初,方得真悟。
                学《伤寒论》,当“神交”仲景,学其精神,得其成法。
                更要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
                吾屡对经方医案,窃喜有暗合之应。药以对症,以药推方,也许这样,更明组方之理。
                圣人存理,譬如1+1=2之公式,则1+2=3无需临床也,公式使然,“行之万世而不悖”也。
                病首分阴阳,错否?阴阳各病,均有发展深浅之过程,对否?阳病发展,当以热性表象,至极,阴液耗尽;阴病发展,当以寒性表象,至极,阳气耗尽。对否?而病之所终,为阴阳俱为尽之,对否?
               我之“奇谈怪论”固然令人难以接受。就表病而言,医者明知“太阳病和少阴病,是表病之阴阳分论”,置事物“一分为二”的基础辩证于不顾,明知原条文和方篇有误而不敢有异见,非得强圆其说。
                此种“视而不见”,是否也是咄咄怪事?
                桂枝汤是表病的要方,通过加减桂枝,芍药,或是干脆不要,就能分治不同的病证。其中的道理,大家要细细捉摸和体会。
                桂枝去芍药汤的变化方还有,大家想下?
                请大家互动一下,可以做个比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13: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74条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汤证:桂枝附子汤(174)
              处方:炮附子    桂枝   生姜   炙甘草  大枣
              汤证: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174)
              处方:炮附子    白术   生姜   炙甘草  大枣
   
             第175条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汤证:甘草附子汤(175)
             处方: 炮附子   桂枝125g   白术   炙甘草
             方论:
              这两条是关于“风湿相搏”风湿病的条文,载有三方。《金匮要略》中也有这三个方子,是治疗风寒湿痹的。
              区别是桂枝附子汤为风湿偏重于表而设。去桂加术汤为风湿偏重于肌肉有湿而设。甘草附子汤则为风湿偏重于关节而设。
              桂枝附子汤.
              到“八九日”的时候,风湿相搏的证侯才明显发作。
              所谓风湿,是病人平时多湿,如果感冒风湿两者相合就得风湿证,即风湿关节炎,此不像太阳伤寒那样疼法,此疼的相当的重,故说身体疼烦,疼且烦,以至于不能自转侧,一动就疼。一般是这样的。
             风寒湿痹在表之证,开始也类似伤寒无汗。
             这个时候的体液粘滞区别于太阳病,太阳病的体液多少还有点阳性热,不象阴病。因为阴冷,痛处较为固定,一动就痛,动不得。急性风湿关节炎严重的时候,挨着就会叫痛。
             “不呕,不渴”,说明里面无停饮无热胜,没有少阳及阳明证,没有传病。加上“脉浮虚而涩”,浮却无力说明是虚。涩是脉内血行不流利,说明血少且虚,是少阴病。
             所以,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基础上加量,附子由一枚加到三枚,桂枝由三两加到四两,余药不变,就是桂枝附子汤。
             两方组成完全相同,而分量略异,故所治有别。
            以药测证,两方都有表证的存在,用桂枝汤去寒性的芍药为主。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若微寒者”。桂枝附子汤证,加大桂附二个药的量,最大程度发挥桂枝附子作用,温里散寒作用更为明显些。
            去桂加白术汤。
            风寒湿痹在表之外,这个人还有“大便硬,小便自利”,用以鉴别桂枝附子汤,不好理解。
            有人认为是小便频数而造成大便硬,不能用桂枝汤发汗,只需要从其小便出就行了。
             说明这个人的脾胃有点不足,有点运化水湿不利。通俗理解,就是胃肠功能有点不正常了。
             风寒湿痹在表之外,脾失健运,胃肠也有点湿气。
             所以,用健脾胃的白术来稍稍助下力,升下脾阳,复其行津之职,意思是稍稍解决一下。
             所以这个方,是叫大家注意下,解表的同时,有没有里病的问题。反映了仲景在辨病问诊上的细致周到。
            白术性温,有健脾胃、燥湿利水的特点。白术取代桂枝,是一药两用。
            表证明显,可不可以加桂?当然可以,有表哪能不去表因?
            临床上,这个“大便硬,小便自利”也可以没有,但其脾胃多少是有点问题的。胃肠积水明显,也可以加茯苓。胃肠虚弱,理中汤也可以用。
            病人不可能照方得病,医生更也不能照方治病,否则就是读死书,成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医生在问诊时要注意,大小便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胃肠正常不正常,关系到人的正气能不能持续抗邪的的问题。外感后,尤其是虚证。如果小便比平时量多了,或者是大便有泻利的情况,就得考虑发汗剂的量不能太大,否则会伤人的津液。所以,患者大小便情况不可不问。
            方后有注,药煎好后,“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这样子看,是大概一天就把三付药都吃尽了。其人如有“冒状”,有点眩晕,头重脚轻。“勿怪”,不要怕,不是中毒了,是药后的反应。如体内水气除了就没有此种情形了。
             175条这个比上面174条痛的还厉害。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骨节疼的厉害,掣通扯字,只要用力,就会痛。而且不能曲伸,挨不得,触碰一下则剧痛。
            “小便不利”。这个有意思了。和上面“小便自利”有对比。
            这个小便不利的同时,因为“身微肿者”,说明有水在表里,可以加桂枝驱邪往外走。同时还用白术,驱水从二窍出。
            能不能加姜枣?胃气不足,津液有损失,也可以加的。
            仲景用药不多,稍稍几味药,改动其中一味,就能治疗不同病。动一味药,改一味药,都有其对症状的细致观察,用药上慎重细微的思量,着实令人感叹其技之精。
            病入人体,如敌入境,哪个地方弱,病就往哪个地方去。
            学经方,要学其组方原理,不能靠死记硬背。
            掌握了组方原理后,纵然病万千变,我自能泰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13: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太阴病后的几个总结思考
1、太阴病是三阴病之一。与太阳病有着人体“表”患病的症状。临床上,少阴病,有体质虚损,阳气有不足的前提。
2、少阴病医治不当,可往人体内部深入为患。作为阴病之初,先有阳之不足,所以其主要路径应是向厥阴和太阴发展。
3、所有阴病,如伴随阴液虚损,阴不能固阳制阳,阳有不足阴更不足时,至阴虚化热。其状如与阳病相合,当用阳病方以制阳为主,兼以补阴。
4、方药倒推,可以确定存在太阳对经病少阴的方药。据此推,少阳与厥阴、阳明与太阴亦然。
5、太阳及少阴合它病时,需表里同治,不可舍表。
6、阳之盛极为阴之虚极,人体之阳为应激而自然调整,亦会有阳不足之象。此实为阳郁,当为阴病之表。
7、阴病多为阳虚寒盛,当以扶阳为主,发表药为辅。表药易散阳耗阳,尽量少用。如无阳闭阳郁,当用桂枝汤为发表药。
8、经过对比经方家医案辅参后,较能合意。不能合者,推其方,可能为症状描述有缺漏。所以感觉问诊一定要全面细致才行。
9、目前少阴病暂定有11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6-4 15: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一、方二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汤证:小柴胡汤
           处方: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汤证:柴胡桂枝汤
          处方: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桂枝  芍药
          方论:

           关于少阳病,我在《半表半里,是指哪里》篇有论述。
           这里不再复述。
           关于病发的时间,96条小柴胡汤条文关于时间是“伤寒五六日”。柴胡桂枝汤这个是
“伤寒六七日”,这个存在一些问题。
          传经有先后。病从太阳传经过来,柴胡桂枝汤的表证比小柴胡汤多一些,要靠近“表”一些。按理,怎么也得带点“表”尾证。所以感觉柴胡桂枝汤应发病在前才是。
           少阳表证没有了,邪正式攻入少阳,才是小柴胡证。
           所以在时间上,柴胡桂枝汤也应在小柴胡汤的前面。这个天数,恐有后世学者依据条文的“错误加注”之疑。
          小柴胡汤。
           96条说的是无论是伤寒或是中风,邪气不解,到了五六天,就要遇到发生传变的情况了。
            结合后面第263条(省)所述,可以归纳少阳病的主要症状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病从太阳病会传变到哪个“经”病?
           其气有虚,邪必有凑。边疆被攻破,邪病往里,哪个地方虚弱,病就可能往那里去。
            所以,从客观来说,传其他五“经病”都是有可能的。不一定固定按着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这么个传变的方式。
           96条这个传变,是太阳病转往少阳病。
           外邪无论是从太阳表,还是“直中”少阳,总之是传入少阳了,少阳的正气要发生抵抗。
           一般来说,少阳病最初会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四个主要的证候群。到后期,邪的影响大了,那还不止是这些。
           后面我会讲到。
           现在,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负。
          “往来寒热”,是一阵恶寒一阵发热。邪正激烈相争,互有消长,表现的就是这个现象。
          少阳空腔是没有出口的,所以这个斗争产生的热不能及时排出,是郁热。这种热郁闷在体内,体内温度升高,令人烦躁不安。胸胁是主战场,血液粘滞度增加,气机运行不畅,感觉“胸胁苦满”、喜呕。
           邪入少阳,位于胸腹腔的诸脏器都会受到影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哪个脏器功能差,受邪影响大,就会伴随出现相应的症状。 所以少阳证用了很多“或证”来说明少阳病,“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柴胡的作用是引邪外出,发散解邪,镇静、退热。较其发表药,柴胡的力量好象要大一些,有“贯穿肌肉以发邪”的力量。
          黄芩含黄芩苷,能镇静解热,抗菌抗炎,配合柴胡使用来解热退烧。半夏能降低全血黏度,减少胃液分泌。同时,半夏有化痰的作用。
          少阳证为什么有痰?
          体液受冷凝滞或遇热煎熬,都会使体液的黏度增加,这就是痰。
             这种痰,已不是人体正常的体液,因为浓度高,无法与细胞内物质发生交换,甚至阻碍正常细胞代谢。这是变质的体液,残留在体内,而且是流动的,粘浊的,会诱发人体很多的不适症,产生很多的变化。
            所以中医有句话叫“怪病责之于痰”,这个认识,是西医没有的。
            柴胡桂枝汤。
            “伤寒六七日”,这是传经过来的太少并病,完全可理解为少阳表证。
            “发热、微恶寒”,说明邪气有点儿化热,表还是未解的。“支节烦疼”就是疼得厉害,这个烦就是疼得厉害,四肢关节很疼的,进一步说明太阳表邪未解。“微呕”,呕比较轻。“心下支结”,比痞满要轻一点儿。支就是撑支,心口下边感觉顶得慌。
             柴胡桂枝汤是在柴胡汤之上,加桂枝汤,解太阳和少阳之邪。
             一般而言,少阳病已有津液损失,所以少阳病“禁汗、禁吐、禁下”,这是言其常。
             现在加桂枝小发其汗,这是言其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6-7 15: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三、四、五、六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311)
        汤证:甘草汤   处方: 生甘草
        汤证:桔梗汤   处方: 生甘草  桔梗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312)
       汤证:苦酒汤
       处方:半夏   鸡蛋清    苦酒(米醋)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10)
      汤证:猪肤汤(310)
      处方:猪皮    白蜜一升  白粉五合

             311条,这一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
             这个病可能是少阴传来,现在“二三日”了,咽喉有点痛。
             怎么处理?只用甘草来解。
             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治挛急疼痛。中医认为,生甘草有还有止疼、缓急、清热解毒作用。
             所以用一味生甘草浓煎。临床资料上认为,生甘草起码是用到二两,就是60g,吃了才有效的。
            是不是少阴病?条文中没有说。怎么理解?
            没有表证和里证的恶寒、咳嗽、发烧、大便秘结等症状,只是嗓子疼痛。
            这是体内空腔少阳里热上熏引起的咽痛。
            不是胃火和肺火。咽喉充血比较轻,舌红少苔也会有点儿发黄。
             若“不差”者,倘若吃了一味生甘草汤还不好,要加上桔梗。为什么要加入桔梗?单用甘草药力轻了是一个理解。
              桔梗稍微带点儿苦味,所含桔梗皂甙有镇痛息热,祛痰镇咳、抗炎、抗溃疡作用。是因为热毒比甘草汤有加重,且利用桔梗皂甙能镇痛息热,有解表宣肺的作用。
              所以,加入桔梗,说明其中或许有太阳表未解的影响。
              临床上扁桃体发炎我们常遇到的,这种病多少带点感冒。桔梗和甘草这两味药合在一起,能开喉痹,解毒,消脓肿。二药也成为后世治疗咽喉疾病、开喉痹方剂的主药。
这个两个咽候痛,都是轻证。
                 要是重症,用桔梗汤是不行的,得根据情况来治疗。
                要是咽喉肿痛了,“生疮”了,还得用苦酒汤。是阴虚的原因造成,后面还有个猪肤汤。
                胡希恕在临床上治扁桃体发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加桔梗。如果是扁桃体化脓的,用白虎汤、增液汤,或者用玉女煎这类的方子,加马勃或者其它的祛痰、治嗓子痛的药来治疗。
               
              312条是论述咽中生疮的治法。
              甘草汤、桔梗汤咽中痛都是肿痛,没破。
              桔梗汤区别于太阳病的半夏散,一是表证相对轻一些,没有到“束喉”。二是红肿情况严重一些,有化脓的倾向了,所以用到桔梗来处理。
               这一条是咽喉被热所伤,并且“生疮”了。“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进一步说明这个嗓子问题的严重。
              怎么办?
              苦酒汤主之。
              苦酒就是醋,有杀菌消炎、收敛行瘀的作用,为主药。
              半夏能去掉创口上的一些黏液,开喉痹。太阳病有个半夏散,也是这个作用。创口有脓肿了,还可以加桔梗的。
             鸡子白就是鸡蛋清,是鸡蛋里围绕蛋黄的透明液体部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少量的醋酸和溶菌酶,有清热解毒和增强皮肤免疫功能的作用。
             关于鸡蛋清,记不清是哪位名师说过。说是古代杖刑,屁股被打板子后,就是用鸡蛋清沾敷,慢慢揉。唱歌的人,嗓子如果哑了,喝鸡蛋清也能好。不小心被灼伤烫伤,也可以用蛋清涂敷。一些小的伤口,也可以用鸡蛋清来止血凝血。
              三者合用,苦酒汤清热、解毒,可洁净疮上的分泌物而出声音,使咽喉溃烂面能够得到收敛而愈合。
            这个方子的用法很特别。
             用一个鸡蛋,把黄弄出来,蛋壳里剩下鸡蛋清。半夏用多少呢?原方说是切成枣仁大小十四枚,再倒点苦酒进去。把鸡蛋壳卡在刀环中。这个刀环,也就是古代的刀柄有一个小环,差不多鸡蛋大小。目的是为了稳当。然后,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使药物充分作用病灶。
            不差,更作三剂。

             310条,这一条论述阴虚咽痛的证治。
            “下利”同时又有“咽痛”。
             因为阴液有损,津液不足以束阳火。所以发于上,这是虚热、阴火。
             热上熏则出现胸满、心烦、咽痛。
          《伤寒论》中,用动物药来滋阴有阿胶、猪皮、鸡子黄、鸡子白、猪胆汁、童子尿、龙骨牡蛎等。
            这种情况,仲景在用药上选择用猪皮。猪皮能滋阴。因为是阴虚导致的虚热,补上阴,阳气有所附,热就自然退了。
           说明这个热,还不是炎火的热。
          猪肤汤是偏食疗的一张方子。
          把猪皮熬成汤,用蜂蜜和熟米粉混在一起,搅成糊糊,温分六服。目的是调养脾胃,养阴来清热。
             临床上,热感重时,还可以加入生地、天冬、女贞子、桑椹子等甘凉而有清热作用的滋阴药。
             咽中有痰,猪肤汤有大量的滋阴药,虽然半夏有点燥性,也是可以的。要是快要化脓,用桔梗也是可以的。
            总之,这四个方要好好理解。
           临床上,遇有其他阳病合病的、阴虚化热导致的咽喉痛,可以参考合方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6-8 17: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七、方八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汤证:黄芩汤(172)
          处方:黄芩     芍药  炙甘草 大枣
          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172)
          处方:黄芩    芍药   炙甘草  大枣
                   半夏    生姜
          方论:
          “太阳与少阳合病”,这条有误。没有表证。
          这条讲的其实是少阳的本经热邪,逼迫肠胃而作下利。
          热在空腔内,对空腔内的组织器官都会产生热扰,相应地,这些组织器官也会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
           这个热,刺激到肠子了,肠子不舒服,出现下利。这个利,是热利。
           不是肠子内有什么问题,像细菌性痢疾。这是肠子受到热刺激的反应。
           黄芩汤,是单纯清少阳之正热方。不用柴胡,是因为不需要透热外出。
           用黄芩苦寒,清和少阳空腔之热。
           芍药能够养阴,后世有一个方子叫芍药汤,就是从黄芩汤发展而来。
           大枣、甘草补中扶正,而治利后之虚。
            若呕者,如果这个人胃气上逆,或夹有痰饮而作呕,是热影响到胃了,再加上半夏、生姜,以和胃降逆治呕。
            太阳病下利,可用葛根汤,那是表因为主的寒利,表因去了,利也就止了。葛根汤出现若呕者,也可以加半夏,意思一样。
           阳明、太阴下利是胃肠本经证,寒热均可影响到肠子功能,肠胃的症状要明显,临床上要仔细辨别。
           胃肠的热可用葛根连苓、白头翁汤或大承气汤,寒可用赤石脂或桃花汤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6-18 13: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九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汤证:茵陈蒿汤(236)
            处方:茵陈蒿六两桅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方论:     
            这条没有胃肠症状,所以不是阳明病。
          《伤寒论》中“但头汗出”,有很多条涉及。原因都是有热。
           这个是热影响了少阳空腔的肝胆造成。
            热影响到颅腔,头汗出。
            在胸腹腔内,肝胆受热,分泌胆汁多,引发全身皮肤和小便发黄,小便的黄,还会带点黄红色。
             从药物反推,这个是少阳湿大于热。
             茵陈蒿是寒凉药,能够清热利湿,利肝胆,能治黄疸。清利湿热的药很多,但是治疗黄疸,茵陈退黄最快。临床多用于少阳肝胆病。
             少阳是半表半里,遇邪要是和解不了,要么从表出,要么从二便出。
             栀子和大黄在这里的作用是清热且通利二便。
             栀子在清热之中而有宣透、清宣的作用,湿是浊邪,非清不开,所以它有清热利湿的作用,擅长处理三焦湿邪。
             根据一些老大夫临床治疗黄疸的经验,茵陈用的时候剂量要大一点儿,可以用到30g。6~8岁的小孩子吃30g也可以。除了用茵陈蒿汤外,要可以煮茵陈水代茶,渴了就喝。即使肌肤的黄色去了,小便没改变过来,还得吃茵陈蒿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6-21 08: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十一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汤证:栀子柏皮汤
处方:肥桅子    甘草     黄柏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这条是少阳病。
与茵陈蒿汤一样,属于湿热发黄。
两个条文没有放在一起讨论,这是有问题的。可能有错简的原因,也有抄录和注家的影响。
放在一起讨论,完全没有问题,条文不必隔得这么远。
这个病是介于表里之间,既不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表郁证,也不是湿热郁积在里更重的茵陈蒿汤证。
用栀子为君药,宣透、清宣湿浊,清热利湿。黄柏苦寒,能够清热燥湿,苦寒坚阴。
什么叫坚阴?就是热邪快要伤阴的时候,对阴气有一个坚定、保护的作用,使之不损伤阴液。
加上甘草以和胃健脾,抵制苦寒之弊,使苦寒不至于伤人的正气。
通过这二条,还可以做出比较。
茵陈蒿汤是水邪比较盛,湿大于热。
栀子柏皮汤热邪偏重,热大于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十二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汤证:大柴胡汤
        处方: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少阳病方十三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4)
          汤证:柴胡加芒硝汤
           处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方论: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什么意思?
           本来是太阳病,被医生反复用寒凉药或是泻下药,导致邪入了少阳了。
           有柴胡证,所以可以用小柴胡汤,如果小柴胡汤发生作用了,正胜邪却,少阳之气能够驱邪外出,那就有作解的可能了。
          《伤寒论》101条有论“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用了小柴胡汤后,发现“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现在呕加剧了,严重到了呕不止、心下急的程度。胸胁苦满也更加严重,令人烦躁不安。
           为什么出现这样情况?
           正邪斗争于半表半里,寒热往来。
           以上这些症状,说明邪气更盛,对胸腹空腔刺激大,表现为热大于寒。这个热在体内郁闷不得出,造成体内脏器被动加热,传导和影响了阳明经胃肠。
           这个不是小柴胡能制约的了。这种热,诊断上会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的情况。
           这个热要厉害一些。
             “反二三下之”, 说明之前用了下法。正气受损伤。现在还能下吗?
          有是证用是药。
           之前病没到这个阶段,现在条件具备,该下还得下。
          少阳有“三禁”,禁汗、禁吐、禁下。现在是“下之则愈”,这个就是知常达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不能墨守成规。
        少阳是在太阳阳明中间的,外合于太阳,内里又合于阳明,因此在柴胡剂群里,在外头要是太阳少阳并病,就有柴胡桂枝汤;如果内里少阳阳明并病,就有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证是小柴胡汤加减而来。
         这个时候用补虚药,会热得更急,所以去人参、甘草这些滋补药和甘味药。用大黄来解热泄热,从阳明胃肠道排出去。生姜的量有加大,这是佐制大黄,保护胃气不受影响。
         大柴胡汤是个很好用的方子。胰脏、胆囊、阑尾也在胸腹空腔内,出现炎症用大柴胡汤加减一下,效果也会很好。因少阳热迫出现热性下利,有时候也可以参用。

        104条是论述少阳误治引起来的柴胡加芒硝汤证。
        张仲景就解释了“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本来属于大柴胡汤证,大便弄不好还会有燥结,不会有下利的情况。现在反而有下利者,还有阳明潮热。
        这是怎么回事?
       经过调查,“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知道前面的医生用了泻大便的药。
       怎么治疗?
          “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柴胡证还在,“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日晡所发潮热”,阳明证也有燥热。
          先用三分之一的小柴胡汤先解一解少阳枢机不利的问题,然后,再给他柴胡加芒硝汤调和胃气,治胃燥。
           大柴胡汤的泻下力量是强烈的,小柴胡汤加芒硝汤的泻下的力量就很小了。为什么?因为大柴胡汤把人参、甘草都去掉了,而加上大黄、枳实、芍药,所以它泻下的作用就强烈,柴胡加芒硝汤是小柴胡汤原方不动,只加上一味芒硝,方里还有人参,还有甘草,所以它泻下的作用就受到牵制,它的泻下的力量就不如大柴胡汤猛烈。
           大柴胡汤是以泻下为主的,小柴胡汤加芒硝是以和胃为主的,它不在下,而在和胃。
            两种情况都有柴胡证存在,同时有阳明结的情况,只是结的情况有所区别,有个轻重问题。
临床上要分析清楚。大柴胡汤,如脾胃不健,加人参助中气也是可以的。小柴胡汤加芒硝汤证,如有柴胡证突出,加小柴胡全方也是可以的。有硬屎,也可以加大黄。

来源:经方医学论坛: http://www.hhjfsl.com/bbs/thread-149891-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 14: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十四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
             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处方: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今加龙骨等。
               方论:

              少阳篇264条有这么一段,“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指出少阳病如果辩证不当,吃了泻药会引邪入里。
                “少阳中风”,指太阳少阳并病。又现“谵语”,谵语是外邪入里化热之证,热到里头了所以就说胡话了,说明阳明有热。所以,这条讲的是表里三阳并病证治。
                 这个人心神受扰,胆也受热,故见惊怖不安。说胡话,而且烦“惊”,是主要症状之一。小便不利,浑身沉重,不可以翻身转侧,说明表证未除,太阳阳明有并病。
               原文这一条与桃核承气汤连接讲。这两条排列在一起,虽然讲的都是精神方面的问题,有互相鉴别、互相区分的意义,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是胆热生“惊”,桃核承气汤是血燥生“狂”。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是三阳并病,热和体液粘滞情况较重。
               这个方能清热化痰镇惊。比小柴胡汤多了几味药茯苓、大黄、煅龙骨、 煅牡蛎、 铅丹。为什么所治就有不同,为什么?大家可以想想。
                铅丹有毒,现在多用生铁落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9: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十五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汤证:十枣汤
         处方: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方论:
        
        《金匮要略》十枣汤治胁下悬饮证。
         外邪侵入少阳空腔,刺激腔内壁细胞分泌体液,出现胁下有水,即西医说的胸腔积液。这个水不得出,所以“悬”在胸膜这个位置。
         人体水液代谢出现问题,有了不正常的积水。西医叫电解质紊乱。这个水,一是从表出,二是要从下面二窍出。
          现在水积在胸腹太多,中医考虑从下出,这样消解要快一些。当然,西医有时是用针头抽出来这个水。
         “表解者,乃可攻之”。意思是要攻水邪,你得看有没有表证。表邪解了,才可以攻之,这是个前提。
          这个水对人的影响是什么呢?
          “其人漐漐汗出”,汗不是太多,但是有汗,汗想通过体表排出。“汗出不恶寒者”虽有汗出却无恶寒,说明太阳通路没有问题,水可以正常排出,并非太阳中风所致。
          “发作有时”一阵出汗一阵不出汗。水邪上逆就头痛,水邪凝结中焦就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是主证,翻个身,咳嗽、大声出气、动一下,都能够牵引胁下疼痛。
           总之,头痛、胁下痛、心下坚满、咳逆短气而呕、引胁下痛,这是水积在空腔里作怪。
           那怎么办?得用十枣汤治胁下水。
           用大戟、芫花、甘遂这些峻下药逐邪。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利水的同时,要注意保胃气,存津液。否则,水去了,人的精微物质也流失了。所以,用“十个大枣”来补偿。
           其实,体质差点的,稍微用多点大枣没关系,保险一些。
           有些人问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补药。
           主要是邪胜,不能乱补。哪怕是这时候,也得是用不动气血的补药。要补,起码也得邪现颓败之势才行。
           这个水,处理不好,水和热结,就会出现后面说的大小陷胸汤的结胸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6: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十六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汤证:小陷胸汤
         处方: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楼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结胸与大结胸的证候比较,结的范围小多了,所以叫小结胸,用小陷胸汤。
          方论:
      
          按病的程度不同,先讲小结胸。
          小结胸的病位是“正在心下”。用手“按之则痛”,还可以让你用手摸,能够用手接触,但稍微压一下,患者就会叫痛。总之,这个没有大结胸那么绷紧硬和那么痛。
         这也是少阳空腔里有热,与水相结在上焦,人体的胸腹上半部分。也可以是胸隔膜这附近。
         这个部分有心脏、肝和胃,一个是蓄电池,一个是火花塞,一个是锅炉。本身热量集中,这个脏器和部位功能减慢,液体一旦出现粘滞,极易煎液炼痰,出现结证。
         所以不用甘遂这么竣通之药,而用半夏、栝萎实化痰实而消积结。全栝萎还有通滑大便、润利的作用。临床上用全栝萎25克左右,大便中就可见到排出有粘液物质。
        用黄连少阳清空腔之热。
        大小陷胸汤都是少阳热结,三物白散是寒结,放在后面说。所用的药都不多,但足见仲景祖师组方用药之精妙。
         因为没有胃肠的症状,所以将这个方列入少阳方。
         这个结气,如果在咽喉,叫梅核气。
       《金匮要略》中说的“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就是梅核气,形容就好像有块烤肉堵在咽喉那里,咽不下去,吐不出来。虽然有这种感觉,但是吃饭、喝水却不受影响,到医院去检查,咽喉部往往都是没有什么实质的病变。
           那是用半夏厚朴汤。
          小陷胸汤和半夏厚朴汤都能解决结上的问题。
          临床上因为病人不一定说的清楚结在什么地方,医生用半夏厚朴汤不解决时,或考虑用合小陷胸汤来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16: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十七
                  第134条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第135条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第136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第137条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汤证:大陷胸汤(134)
               处方:大黄六两,去皮   芒消一升   甘遂一钱匕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少阳病方十八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
             汤证:大陷胸丸
             处方: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方论:
                134条讲太阳误下而致结胸或发黄的变证。
                分三段来理解。
                 第一段,“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这是桂枝证。通过这些脉证,知道表邪未解。
                用大陷胸汤治结胸,最怕表邪不解,怎么知道表邪未解?
               通过关键“而反恶寒”症状来知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恶寒是为表不解的一个关键症状。
              第二段论说的是如果表不解,误下之后,有上冲,有内陷。
            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是身体对寒的应激反应。
            这条说的是邪内陷,心下结硬而且感到疼痛,这才是结胸。所谓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因热入作结胸,入了身体里的空腔里了,并刺激体腔,与分泌的体液结合了,成了一堆热水“陷”在腔中了,这时得用大陷胸汤治疗。
              第三段的意思,误下之后,如果不结胸,没有和体液结合,结果只是热性熏上,热熏着脖颈以上的脑袋了,所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只有头汗出。身体大量出汗,损失体液,所以小便不利。这样的湿热熏蒸,体液还得发黄。这个证是可以参考用茵陈蒿汤的。
               热熏头部的情况要重视,邪能“结胸”,也能“结头”,引发颅脑方面的病。
                135条是承上条补充说明大结胸的证候,突出因热而实。
              第136条、137是继续补充说明。邪结在体内,通过体表散出去已经不行了,得要想办法让排出去才行。这二条告诉大家,这个不能用大柴胡汤和大承气汤。虽然表征上有些相似的地方。
               为什么?
                这是水结。大柴胡汤,承气汤是有实结在肠子里啊。
               “结胸三证”。一个是脉沉而紧,一个是心下痛,一个是按之石硬。
             大结胸的脉为什么是“脉沉而紧”?
              与热的洪、数脉象不同,说明这个体内有压力,阻碍了血液的流通啊。
              所以在分析脉证的时候,不能只参考手下探到的脉象,还得综合来分析,该用手摸一摸的还得摸。
                “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说明胸腹空腔外围肌感觉绷硬的象是石块,摸上去就痛,患者拒绝让你摸,他会主动挡开你的手。
              大陷胸丸以大陷胸汤的方子为基础,加上葶苈、杏仁。
               为什么加上这么两味药?
               葶苈破坚逐邪,泻肺行水,祛痰平喘。泄肺的,杏仁是利肺的,利肺就是利胸,所以治胸中之水邪。
              《金匮》有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肺痈、喘急不得卧、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支饮胸满者。
              这个方子用的是峻利之药,但是用量是比较小的,又加上这个白蜜甜的药,甜就是缓,甘而缓之。构成了比较缓和的方。
               能不能加甘草行缓?不行。
               因为甘草反甘遂,所以不能加甘草,所以用点儿白蜜来代替行缓。使大黄、甘遂、芒硝泻下的作用不要太猛,不要太快,不要太急,所以是一宿乃下,过一个晚上它才能够泻下。如不下,更服,以下为度,取下为效,下之则和,下之了,这个病项背强就和了。
             临床上大陷胸丸也可用于胸肺积水,效果也比较好。肺气一开,胸膈之气一利,再加上大黄、芒硝、甘遂的攻逐,这样才能够使在上的水邪和水热荡涤无余。但注意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9 14: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陷胸治“结胸”,也治‘结头’
             张挚甫医案:何某,男,3岁,于1938年诊于重庆。病发热气急,呕吐颇频,迷睡昏沉,咬牙面青,角弓反张,手足抽搐,胃脘坚硬如石,病情险恶。其父母惊慌万状,手足无措,曾抱孩至医院请求急诊。经化验检查:诊断为脑膜炎,必须住院医治。因所需费用太巨.一时无法筹措,故服中药。乃书一大陷胸汤:
          制甘遂0.9克,大黄4、5克,芒硝4.5克(冲)。 前后连进3剂(制甘遂加至1.5克,大黄、芒硝各加至6克),服后下粪水及痰涎其多,抽搐止,呼吸平,病有转机。续与甘寒生津之剂而告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7-22 16: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十九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汤证:桃核承气汤
                 处方: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方论: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说的是感太阳病后,没治好,病往少阳里来了。在这个少阳空腔内发热,这个热很厉害,心为所扰,热到让人“如狂”的地步。因为热在腹胀,没有冲到大脑,所以还有一些理智,还没至于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这个热,当然也会影响空腔内的脏器,心、胃肠、肾、膀胱,这些脏器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影响到肾、膀胱功能的,热动了血了,就是通常说的“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证有三个,一个是桃核承气汤证,一个是抵当汤证,再一个是抵当丸证。这头一个就是桃核承气汤证。
             “血自下,下者愈”。热和血初结,正气抗邪,热随血减,病就好了。
             从哪儿下?因为病在下焦,所以一般是从大便下血,妇女可能有一些像来月经,男性一般是从大便泻下,下者愈。
            仲景反复提醒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如果还有一些什么恶寒哪,还有一些什么表不解啊,那就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应当先用药解外,发汗解太阳之表。如果这个病从太阳病的经证来的,泻下的时候就要注意,经表之邪是不是完全都解除了,
              如果不下,热与血结没有一个自我作解的机会,那就要用药来攻逐了。即使要攻,也还有个前提条件。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急者,不可耐也。表证也解了,小肚子痛的厉害时,这样乃可攻之,才可以用药物攻逐。
               要攻,宜桃核承气汤。用桃核承气汤来泻下。
              从药物上来看,这个热还是没有除去。
               因为它是热结,热比瘀血盛,所以要泻热破结,调胃承气汤有大黄、有芒硝,苦寒、咸寒,能够泻热,能够破结,能够治狂。
             大黄本身虽然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是,它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要加上桃仁,桃仁是一个滑利之药,能够行血,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力量不太大,要跟抵当汤里的虻虫、水蛭来比,力量还是小的,但是和大黄两个合在一起了,桃仁配大黄,力量也是很可观的,所以桃仁是为行血逐瘀而设。
              由于桃核承气汤药偏寒凉,也偏于血分,你看大黄、芒硝、桃仁都是血分药,都是寒凉之药,所以张仲景在这里很巧妙地用了一味桂枝。
              这个方子为什么加桂枝?
              是不是还有表不解的问题?
              没有表证为什么要加桂枝?
             桂枝是辛温药,用在这里,意思是有利于活泼气机、有利于活血化瘀。再个,因为桂枝是个温热药、通阳的药,在大量的苦寒咸寒的泻热破结药里,稍加一点儿通阳辛温之药,使大黄、芒硝、桃仁的活血泻热破结的作用更好地发挥。
               学《伤寒论》方剂,一方面是学药物的使用,更是在学习药物如何配伍,联合用药。
              临床上,这个方用作妇女病月经病情况多。因为妇女月经病,如果属于有热的,热和血凝结成瘀痛经的,经期人的脾气不好的,可以参考此方。
            另外,内里有瘀血痛,也可以考虑这个方子。
            胡希恕老先生,就善于用这个方子治疗外伤、冠心病,急性阑尾炎、精神病等内里有瘀血痛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09: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二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5)
             处方: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少阳病方二十一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26)
             药丸:抵当丸
             处方: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这几条是讲蓄血重证的辨治。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这句话很难理解。
             这个病从太阳病而来,到六七日,这时候表证还仍在,脉微而沉,这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后面连接了一句“反不结胸”,什么意思?
            不好理解。
             再从后面“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理解推断。
            意思是这个病,会有脉沉结的情况,你不要认为是少阴病,少阴病得有表证在。
             如果有表证,还得“外解已”才行。
              现在没有表证,是邪入少阳,由表及里,而且发热到令“其人发狂”程度了。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这是热因导致的。
              这个热,比桃核承气汤还要热。血和热结后,那是“如狂”,这个是“发狂”,有点控制不住的样子了。
             《黄帝内经》有云:“瘀血在下,使人发狂,瘀血在上,使人善忘”。古人对人体内有瘀血时的规律性总结,令人叹服。
             热与水、热与血结于下焦,都会有“少腹当硬满”。
            抵当汤这个没有热与水互结,构成结胸、结脏情况,而是热与血结,结在了下焦部位。
            这时候要有一个鉴别的诊断。
           小便自利者,说明小便没有问题,水道是通畅的。所以这个少腹硬满就不是蓄水。
             “少腹硬满”是实证。少腹硬满,脉沉、发狂,这是一个下焦的实证的问题,不是个虚证的问题。
               “下血乃愈”。瘀血已经凝结成形,应当用药下凝血,这个病就好了。
              仲景在这里示范了两个重要的辨病问诊手段。
              一是问小便。有、无、多、少、便易、便难、清、浊、颜色等等要详细问清,否则患者往往不知怎么回答,说不清楚。
             二是腹诊。患者说胸腹不舒服时,医生除了问诊,了解患者说的是怎么样的不舒服,还得用手对患者进行腹诊。感觉下胀满的性质,腹肌是软的还是硬的,是喜按还是拒按。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这个怎么治?
              书上没有方。
                这个“无血”是指内有水阻,水道不通。用五苓散是可以的。如果身发黄,就用用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
               抵当汤区别于桃核承气汤。抵当汤证以逐血为主,桃核承气汤以逐热为主,二者有轻重的不同。热与血结而偏于热的,用桃核承气汤,热与血结而瘀血偏重,少腹硬满,其人如发狂的,要用抵当汤。
             在用药上,抵当汤用了虫类药,比桃仁、红花、三棱莪这些植物药的力量大,效果要好,主要取其破血之功。
             125条是用于补充说明的条文,其中有个“身黄”,用以参考辨病。
            人体皮肤为什么会发黄?
             这是内热逼迫肝胆分泌过多,胆红素浓度增高所致。
              瘀血发黄区别于湿热发黄。瘀血发黄是一种陈黄色,颜色不鲜,有点晦黯的样子。湿热发黄,是通常说的阳黄,象桔子皮一样,有点油光发亮的样子。
               
            126条,抵当丸。
             抵当丸在汤药剂量上,杵散分为四丸,力量比较缓。
              但没有说用蜂蜜粘做成丸。说明这个药还是比较厉害的,需要急下。
              每次用一丸去煮水一丸,连汤带渣这些都吃了,这叫“不可余药”。若不下者,再服再吃。
               抵当丸热和瘀血两个方面凝结都轻,没有“如狂“、”发狂”这些症状。
               下焦瘀血三个方子,热重于瘀的是桃核承气汤,瘀重于热的是抵当汤,瘀和热皆轻的,少腹满而不硬的,用抵当丸。
              临床上,遇瘀血不化的,可以参考这三个方组方原则,灵活化裁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17: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二十二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汤证:甘草干姜汤
             处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汤证:芍药甘草汤 (29之二)
              处方: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这一条是以举例示范误治造成的变证及随证救治的方法。内有芍药甘草汤。
               这里面二个方,分治二个病,但又不能割裂分述。如何排列,也是考虑再三。
               人的正气,更多来自脾胃的正常。
               误伤正气,更多的是伤脾胃功能。脾胃功能不正常,直接影响阴液的产生的吸收。所以甘草干姜汤放在太阴病来讲。
               太阳伤寒出现“浮脉,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这是什么病?
                阴阳气血俱虚之人复感外寒,表有寒邪,故见脉浮,微恶寒。阳不摄阴,故见自汗出、小便数。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故见心烦。阴血虚少,筋脉失滋,故见脚拘挛、抽掣、疼痛。
                有没有方?
                当解表兼以固阳摄阴,所以这条前面是桂枝加附子汤证。
                但这时,医生辨别不清,没有注意患者有阴阳虚的情况,直接用桂枝汤发汗解表,犯了虚虚之戒。结果,患者“得之便厥”,吃了药后,后阳气、津液损伤更重,甚至出现肢体厥冷,咽干,烦躁,呕吐等阴阳更虚的表现。
                怎么办?
               只能随证施治了。
                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所以这个方是太阴病方。
                本方甘草之量大于干姜,因为此证除阳虚外还有脚挛急,咽中干等阴虚之证。为防止扶阳不耗伤弱阴,用干姜而不用附子去寒因,温胃阳,待阳回厥愈,胃气恢复,胃功能正常后,人体自身能慢慢恢复过来。
                 足见仲景设方用药之精心。
                《朱氏集验方》用此方治脾胃阳虚,气不摄血的吐血不止、脉迟身凉等证,方名二神汤,足见此方既可扶阳又能摄阴。
                这个“以复其阳”,其实有阴阳双复的意思。
               甘草干姜汤共见于两处,一处在《伤寒论》,一处在《金匮要略》,用此方治疗虚寒肺痿。
               后边二条是吃了甘草干姜汤后,胃的问题解决了,“厥愈足温”之后,还可能遇到一些情况。
                一是尚有脚挛急未缓解。身体阴液恢复太慢,不能养津筋,需要药物来支持。所以再用芍药甘草汤滋阴和血,缓解痉挛,其脚即可伸展。关系全身机制调整,无表也无里病,所以芍药甘草汤适合放在少阳病来讲。
                 二是如果本有阴液不足之证,用甘草干姜汤扶阳之后,由于身体一下接受不了,出现阳复太过,使阴液更伤,胃中燥热,以致胃中不和而谵语者。
                这是热往阳明去了。
                 怎么办?
                 可少少给予调胃承气汤,目的是和胃燥,调胃气,并不在于泻下。
                 三是本来阳气不足,医生又搞不清,看到没治好,以为桂枝汤太轻,又误用了发汗力强的麻黄汤,或者反复多次发过汗,甚至用烧针取汗。会出现什么情况,条文没有说明。“四逆汤主之”,以药推证,说明这样做会导致重度伤阳,会出现厥逆吐利,阳气欲绝的重证。四逆汤能回阳救急逆,此时甘草干姜汤已经不能胜任了。
                芍药甘草汤。
                所用芍药与甘草剂量相同,均为四两。二药相合,酸甘合化为阴,可以养血平肝,缓解筋脉拘挛,善治血脉拘急疼痛,对于因血虚而引起的两足痉挛性疼痛或腓肠肌痉挛性疼痛不可伸者多有良效,故有“去杖汤”的美称。
               这二个方用药少,不好理解。很多方都有这几个药。
               从甘草干姜补阳除寒,芍药甘草补阴角度,这样要好理解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15: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芍药甘草汤的再认识:

          先认识下现代医学关于甘草和芍药的成份和药理:
         
         甘草成分:甘草甜素和黄酮类物质,
         药理作用: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镇咳、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祛痰作用也较显著,其作用强度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所含的次酸能阻断致癌物诱发肿瘤生长的作用。
          芍药成分:成分:芍药甙,此外,还含芍药内酯甙、羟基芍药甙、苯甲酰芍药甙。另含苯甲酸,鞣质。
          药理作用:能扩张血管壁,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氧供应,增加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对诱导血小板的聚集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延长特异性血栓形成的时间。此外,芍药甙还具有镇静,镇痛,镇痉,抗炎等作用。
         
           注意到二个药物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可以认识是一种“占位”效应。如西医所说的钙钾平衡一样,细胞外液钾离子与钙离子在心肌细胞膜上有竞争作用,因此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增高会阻止钙的内流。芍药和甘草是否能通过药物发挥,有效控制体内某种激素,也有待研究。
           比如:2013年初出版的《经方100首》第二版医案,讲的是一位36岁的男子,因情志不遂而阳物易举,挺而坚硬近一月,舌尖边俱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医生投生甘草150g、芍药90g,水煎服,五剂症减,八剂痊愈。
           
           中西医在药物认识上,往往有一些不同认识。芍药是否如西医研究的成份和作用,有待研究,比如没有对其中所含矿物质含量有说明。再如人参,如只提炼其药物成份使用(弃药渣),那么作用就不如中医使用全参熬制来得效果好,这是事实。所以,延伸来讲,现代医学对中药的药理研究还是处于很浅表的阶段。
           

           芍药甘草汤又名“去杖汤”。
          不由得让人想到西医所谓的“缺钙”。

          西医认为,低钙血症、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肾脏疾病等各种因素导致血清钙离子水平降低,引起低钙血症,在低钙血症时出现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升高,出现肌肉痉挛,最常见的是腓肠肌痉挛。
            所以,西医认为,腓肠肌痉挛的患者可适当补钙,多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虾皮、鱼肉、鸡蛋、牛奶等。同时,避免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以避免影响钙的吸收。冬季锻炼要注意保暖。
             只用芍药甘草,不用补钙的方法。解决了同样的问题。而且,临床实践证明,芍药甘草汤见效要比单纯补钙来的快一些。是否存在这二个药,有解决人体钙平衡的问题?
             个人水平有限,但这个问题,确实有待医学方面的研究。

           关于芍药甘草汤是否“甘酸化阴”, 这还值得研究和讨论。芍药并没有所说的这个“酸”味,不信大家尝尝。再说,酸性药物多了,为何要取芍药来化阴?综合西医的研究,感觉芍药还是取其活血,改善有调整氧供应的作用。
            看来,芍药“调整”的作用要明显些,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补阴”。
            上文说的阳强与海绵体过度充血的医案,仍要客观辩证和认识。个人认为,可能是作者从阴阳的平衡角度出发,且其证也较为符合方药。阳有过而阴有不足时,提升阴的水平,使之达到某种平衡。
            中医更多讲究阴阳平衡。但仔细来说,中医说的“阳”和生殖器的“阳”,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所以附子能提升人的阳气,不是提升性激素水平,即所谓的“壮阳”。
            中医博大精深。对芍药甘草汤的认识,我们都在路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主题

1386

积分

215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1-8-20 11: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方二十四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汤证:黄连阿胶汤
        处方: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一云三挺),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一条不是少阴病。
        可能是由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而来,但此时没有表证情况。
        从药物来看,是阴虚有火的证治。没有里证,所以是少阳病范畴。
         这里要提一下,三阴病至极都可出现阳复有热。人体“阴”不足时,正常的“阳”相对于“阴”要多,出现阳病的症状。所以,在治疗上都可以从阳病的角度来考虑治疗。但注意在抑阳的同时,要兼顾阴的不足。
现在就是这种情况,阴虚而热化,出现“心中烦”,烦为火象,而且心烦程度至“不得卧”。
          人体阴虚有火,患者看起来精神还很旺,很兴奋,思维很灵敏的样子,其实这是病态。有的人修养好,外在并不会出现急躁的反映。这种病人的舌苔可无或薄黄苔,舌红或舌乳头突出很红,脉细数。
阴虚水不足,不能制火,所以心中烦,不得卧,泻火热的同时要补阴水,用黄连阿胶汤调节人体阴阳。
           用黄连、黄芩苦以泻火。加芍药既可泻火,又可补阴水、平肝。阿胶、鸡子黄为血肉有情之品,以有情补有情,补心肾之阴比草药来的快。伤寒论中,仲景在使用滋阴药上,为求力效时,往往使用这些动物药,较植物药化生较快,如蛋黄、人尿,猪胆汁等。
           此方煎药时先用水煮黄连、黄芩、芍药三味,煮到以水五升取得两升,后去滓,纳阿胶入。待稍冷,再入鸡子黄,不让蛋黄熟了。
           后世李东垣创制了朱砂安神丸,就是从黄连阿胶鸡黄汤演变而来的。主要是利用了朱砂质重性寒,专入心经,重可镇怯,寒能清热,取的是其重镇安神作用。
           至此,少阳病共24方,已论述完毕。
          撇开杂乱无章的条文影响,将 113方,用填空的方式,准确地填入“六经”当中,从而倒推出“六经病”,继而还原《伤寒论》本来的面貌,清楚了解仲景编著的真实意图。
          这样做,是有必要,也是有意义的探索。这样做,便于大家理解经方组方原理。样做,便于大家精准定位疾病。
         近期,因手头事多,不能持续发贴,敬请谅解。剩下的三经病仍在整理中,大家跟贴多,加的好友多,我兴趣自然就高,发贴就快。如果反应平平,说明大家不认可,这样,倒不如吾自享自乐,六经留下三经,让人留个恋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18:46 , Processed in 0.382107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