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808|回复: 12

燥化为病说阳明(转发)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积分

318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2-27 22: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转发铁杆中医网益民老人的原创贴
http://www.tgzyw.com/read.php?tid=46557&fpage=2

阳明燥金应肺与大肠,太阴湿土应脾胃。二者互为表里也即互为中见之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而土金相生,土为母气,金为子气。在太阴篇里,母气当权,子气不敌母气,故说太阴主要是说湿化为病。而在阳明篇里,母气退位,子气当权,所谓“将来者进,成功者退”,故说阳明主要是说燥化为病。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须在燥化病机中推求,处方用药也不限于《伤寒论》。

一、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胃家实”即胃肠实热。实热的反面就是虚寒,所以在阳明篇里又有胃家虚寒的病证。而且,仅就热证而言,也有虚热,仅就寒证而言,也有实寒。
肺金属阳明气化。在《伤寒论》阳明篇里没有明显的肺金燥化病变,但肺金与大肠互为表里,大肠的病变与肺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肺金燥热的方证可以在温病学里找到。伤寒学与温病学都来源于《内经》,二者同根生,可以互补其不足。
二、阳明病的来路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179)
阳明实热是燥从火化,故阳明病的来路也就是从温病传化而来,整个的阳明篇的内容主要是讲温病的发展变化。具体而言,其来路有三:
第一,从太阳病传来,称之为“太阳阳明”。太阳病从标化热化,则发生温病。温病之火热灼伤津液,胃肠燥实,大便秘结,故说“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脾约”,即脾土湿化失去约束,湿从燥化火化的意思。第二,温热邪气直接进入阳明气分,胃家实热燥结,故说“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第三,温热邪气合并少阳本化火化,误用辛温发汗,或淡渗利小便,以致阳明实热燥结,故说“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病从太阳病传来者,病程要长一些,因为太阳病经过治疗不获痊愈者,才传入阳明。正阳阳明与体质有关,因为体质偏阳胜,温热邪气易从标化而为阳明病。而少阳阳明病,外内火化迅速,病情严重,多有瘟疫病变。这是三者来路的主要区别。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11 收起 理由
zhiban + 11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疑难病治疗秘诀【四】但治一证便是   原创非首发
下一篇:水火相争说少阴(转发)

0

主题

0

积分

318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22: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阳明温病的病因
阳明不仅与太阴有燥于湿的辨证关系,而且阳明与少阴有燥与火的辨证关系。阳明本燥标阳,凉燥顺从标志阳化热化,是为燥热邪气,为阳明温病的外因。少阴本热标阴,若为少阴本化热化体质,最易感染燥热温病,故为发病内因。

四、阳明温病的基本病机
阳明温病,燥热灼伤津液严重,故阳明温病的基本病机是耗津伤阴。
由于阳明温病,太阴湿土也顺从燥金变化,故燥金首先耗伤脾胃阴津,进一步耗伤肺与大肠阴津,后期耗伤心肝肾之阴津。其耗津伤阴之病机贯穿于燥热温病之始終。
湿热病的病位在太阴,由于湿热内蕴,津液被湿热遏阻而不能流通敷布,实际上阴津已经受了耗伤,而且湿温病后期,湿去热存,也能热灼真阴。

五、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伤寒论》里,既有伤寒病,也有温病,是寒温统一的诊疗体系,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是保津养阴。如伤寒家陈修园说:“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
一般医家诠释《伤寒论》的治疗原则,注重在“伤寒”二字,片面地认为扶阳抑阴是基本大法。而陈氏以“存津液”为大法,远见卓识,可谓“是真诠。”一者,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寒邪可以化热灼津,所以要保津养阴;二者,伤寒病发汗,催吐,攻下失当,阴津耗伤,所以要保津养阴;三者,伤寒阳损阴竭,下利清谷无度,阴津先亡,则是伤寒亡阳的病理基础。遇此危候,当回阳救逆和保津养阴双顾才能生还,如通脉四逆加人参汤证即是。这说明陈氏说的“存津液,是真诠”,丝毫没有轻视扶阳抑阴的意思,是为了纠正偏见而提出来的。当然,在提法上,应该根据病情,三阳病应该以保津养阴为主,三阴病以扶阳抑阴为主而辅以救阴,方为完璧。
后世善治温病的医家,依据温病传变迅速的特点,特别注重“存津液”即保津养阴的法则。但在温病的病程中,具体治法有所变化。如叶天士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卫气营血,分步治疗,但都是为了保津养阴。只有及早保津养阴才能解除温病的阳亢阴虚的病理状态,才能迅速遏制温邪的传变,以免发生邪入心包或邪入营血的险证。既入营血,则保津养阴刻不容缓,如观舌“其虽绛而不鲜,干枯而萎者,肾阴涸也,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治之,缓则恐涸极而无救也。”如此说来,保津养阴法则的具体实施,首先要辨虚实,属实者,首先当祛实热,实热去才能保得津液;属虚热者,可以直接保津养阴。虚实错杂者,养阴与祛邪并举。
如湿温病耗伤阴津在《温热论》里论述甚详,如云:“至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原有津液,此津亏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蔽心包也。”其治法也当养阴与祛秽浊并举。
湿温病本属太阴篇的内容,为何黄疸属于湿温者,反而出现在阳明篇里?因为湿温病也可以向燥热转化,如吴鞠通氏说“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湿退热存之际,乌得不用柔哉!”这说明无论何种温病,其转归都有耗津伤阴的可能。所以吴氏总结《温病条辨》的宗旨说:“本论始终以救阴为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18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22: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阳明燥化病的方证
(一)太阳阳明方证
太阳阳明的方证就是阳明燥化兼太阳表证,简称阳明表证。以肺胃津伤,发热燥咳为主证。可分为两类,一是辛凉解表方证,通过辛凉解表以退热,从而保津养阴;一是清燥润肺,从而保津养阴。
1、辛凉解表的代表方证
阳明表证的特点,高热不恶寒,或初期微恶寒,一二日恶寒自罢,并且汗出不断。这是为什么呢?阳明篇以“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来解释。意即太阳传至阳明,阳明胃腑与大肠失去了传化万物即水谷的功能,反而顺从阳明燥热病变,阴津耗伤,不能抑制亢阳,故很快但热不寒。说到这里,提请大家思考,脾胃皆属中土,胃土从燥热病变,脾土能不跟着燥热病变吗?又,为何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呢?
比较而言,胃土比脾土更容易燥化。肺脏也属金气,故阳明表证的病位主要在肺胃。其主证除了发热不恶寒而汗出之外,一般还有咳喘,咽喉痛,咯黄稠痰,口渴尿黄,舌质红,脉浮滑数等。可用辛凉解表退热,从而保津养阴。轻者用麻杏甘石汤,重者用银翘散与白虎汤合方,也可以加麦冬,生地,玄参,知母,黄芩等甘苦合化阴气法。
2、清热润肺的代表方证
火克金,秋金气候反而炎热,多燥热伤肺而成温燥咳嗽。如果不兼太阳表证,可用麦门冬汤治疗。如果兼风燥表证,以《尚论》清燥救肺汤治疗,效果极好。其病位也主要在肺胃,但肺胃阴津耗伤比风热表证严重,虚多实少。故《尚论》引用病机十九条的“诸气憤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确定清燥救肺汤治疗“诸气膹郁,诸痿喘呕”,即主治肺胃燥热气逆所致的喘咳,胸闷,呕逆以及肺燥痿证。谓“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
肺胃阴津耗伤则肺胃之气也伤,故用此方保津养阴之法忌用苦寒,“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故本方用桑叶辛凉清宣肺热为君,以麦冬生石膏清燥热为臣,以胡麻阿胶滋阴养液,杏仁耙叶调气,人参甘草保真气,乃祛邪与保津养阴并举之方。

王××,女,40岁。发热七天,不恶寒,口渴,小便热,大便结,体温38.9℃,舌红,脉浮数。银翘白虎汤加减:
银花12克  连翘12克  薄荷10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牛蒡10克  生石膏20克 知母10克
淡竹叶6克 桔梗5克  甘草3克
复诊。银翘白虎二剂,热退神清。疲倦,口稍渴,脉虚数。清养肺胃法善后:
白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5克  淮山12克
百合12克  玉竹12克  明党参10克

谢××,男,45岁。咳嗽两天,受凉而咳。痰黄白,量少而稠,咽痒,舌红脉弦紧。外寒内热,温燥而咳,杏苏散加减。
杏仁10克  苏叶10克  前胡10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浙貝10克  北沙参12克  矮地茶10克
牛蒡10克
二诊。咳嗽咽痒而干,饮水不多,痰黄白,较前量多,鼻塞流清涕,眠食二便均可,舌光红,脉转弦细,风热燥咳。桑菊饮加减。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桔梗6克  杏仁12克
枇耙叶6克 连翘6克  薄荷10克 平貝10克
甘草3克  射干10克  荆芥10克
过了13天复诊。上方三剂咳止。未戒口,咳嗽复作,少痰,咽痒,口不渴,小便灼热,舌光红,脉弦缓。温燥稽肺,宜清肺润燥,清燥救肺汤。
北沙参12克  甘草3克  枇耙叶6克  生石膏10克
阿胶珠5克    杏仁12克  麦冬10克 黑芝麻10克
桑叶10克。    三剂治愈。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杏苏散治凉燥,方中有二陈汤在内,是否对证?
2、太阳阳明,那个阳气最多?
1、杏苏散见于《温病条辨》: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苏叶  杏仁  前胡  桔梗  甘草  半夏  陈皮,茯苓  枳壳  姜枣。此方实际上是治肺脾湿痰,而用于治燥咳少痰者不宜。那么为什么要例为治燥之方呢?第一,凉燥近于寒,此方可以散寒;第二,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即互为中见气化,太阴湿邪阻碍津液流通,因而燥咳少痰,故以辛味开通湿邪,以达辛以润之。如《内经》言,“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而通气也。”如果没有湿邪,此方不宜用,而以《医学心悟》止嗽散温润为宜。
2、太阳为巨阳,为诸阳之首,抵抗外侮之邪的能力最强。故从生理上来讲,太阳的阳气最旺。阳明为“两阳合明”,居于太阳之后,但从病理而言,燥从火化,火热阳邪最甚,耗伤津液最严重,故从病理而言,阳明阳邪最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18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22: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正阳阳明方证
1、栀子豉汤证治
栀子豉汤证及加减方证,在太阳篇里有五条,还有一条是言禁忌,虚寒证不可以用栀子豉汤。而在阳明篇里,明确冠之以阳明病的有两条。这是因为栀子豉汤类方属温病上焦气分的方证。温邪入气分有早晏,凡未冠阳明病者,说明在太阳病七天之内发生的;而冠之以阳明病,是太阳病过经七天之后发生的。无论早晏,有是证即用是方,用是药。所以阳明篇的两条注重在辨证,并且只论述栀子豉汤证,不涉及其它加减类方。
栀子豉汤主治上焦气分燥热,心中懊侬即烦闷,失眠,而胃中(包括大肠)空虚无燥屎内结者。栀子苦寒清热,豆豉辛平轻展气分而祛邪热。及时用此方,热清烦除,保得津液无伤矣。
2、白虎汤证治
白虎汤能主治“三阳合病”,就是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者归宗为温邪犯阳明气分,里热独盛之证。应四大主证: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者缺一不可。由于燥热伤气,渴饮大量水浆,以致气机不利,所以可能伴有腹满,身体沉重,难以转侧口不知味,面生油垢,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热扰神明而谵语遗尿。方中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甘寒,甘草粳米甘平,合之为辛甘苦寒之法,为清热泻火,保津养阴之准方。
3、白虎加人参汤证治
经曰:“温病虚甚者死”。所以运用白虎汤,要谨慎地详察虚实。吴鞠通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之,勿令误也。”此为虚寒脉证,辨证尚易。至若大热,大汗出,渴饮水浆数升,脉象浮大而芤或散大者,此燥热耗伤津液特甚,必须急以白虎汤加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方得保津养阴之旨。
4、调胃承气汤证治
调胃承气汤主治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其病机是阳明燥热邪实。邪热由里达外,故始则蒸蒸发热,心烦,汗多,继则燥热伤津而大便秘结成实,故腹胀满。但燥结初成,腹虽胀满而不甚,腹不痛,故但以调胃承气汤泻燥热实邪,从而保津养阴。方中大黄苦寒攻下,芒硝咸寒软坚泻下为主药,佐以炙甘草甘平守中,甘守津回,避免咸苦性寒攻下太过而伤胃气,故方名调胃承气汤。
若肺有燥痰,肠有燥屎,证见潮热便秘,痰涎喘促,舌黄,脉滑,以《温病条辨》宣白承气汤(生石膏,大黄,杏仁,瓜壳),才适中病机,实乃调胃承气汤之变法。
调胃承气汤加入玄参,麦冬,细生地,即是《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津液亏损,“无水舟停”的大便不通,足见保津养阴与攻下并举之法门。
5、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乃大承气汤去芒硝,减枳实厚朴用量,为治实热燥结的轻剂。服药之后,腹中矢气频转,证明结实之气还不太甚,若更加脉微涩,断不可用承气方。
此方加入火麻仁,芍药,杏仁润肠之品,以蜂蜜和丸,即是阳明篇的麻子仁丸。主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薄,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约”者,脾湿减,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的意思。故主证为小便频数,大便秘结。此是保津养阴与缓下并举之法门。
6、大承气汤证治
阳明腑实,四五日不大便,燥实不太甚,宜小承气汤;阳明腑实,七天以上不大便,日晡潮热,谵语烦躁,绕脐痛或大腹满痛,身热汗多,小便频数,舌苔老黄焦燥,脉沉实有力,为痞满燥实热俱全者,主治以大承气汤急下存津。
阳明篇有三条“急下之”,一条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神昏谵语的写照;一条是“发热汗多”;一条是“腹满痛”。乃是总括阳明大承气汤证的要点,画龙点晴之笔,无非是实证燥热严重,若不急下存津则亡命矣。
在少阴篇里也有三条“急下之,宜承气汤”,是为了与少阴虚热相鉴别,所以冠之以少阴病。因为少阴本气是热化,若属虚热者,当直接滋阴以保津养阴,如猪肤汤,黄连阿胶汤。若属实热者,火克金,燥从火化,故少阴篇也有承气汤证。“少阴病,口燥咽干者”叙证太简,只有结合另一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才能确诊而用大承气汤。还有一条“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一般解释为“热结傍流”,即燥热逼迫津液从大肠内的燥屎傍边流下青黑色的臭水。是否这样呢?尚缺少临证案例。但这三条总的精神是说明少阴热化也有虚实,属实燥热者治法与阳明同。
从六气司天来解释,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为燥热相临之岁气,故燥从火化是符合气化之变的规律的。所谓“水流湿,火就燥”,寒湿和燥热伤人都是严重的。

正阳阳明,正常的气化是秋季的凉燥。其气候的特征是,晴空万里,云淡飘絮,水落石出,地结霜卤,秋收空旷,一派清明气象,所以阳明气化又称为“清化”。此际大气的火热随秋金下降,浮阳收敛,叶落归根。人气应之,阳气收敛归趋于下,真阳不泄,神明清爽,食欲增加,身体健康。正如彭子益所说:“立秋处暑之后,阳气下降,万物得根,人身即较强健也。”
正阳阳明病变,是由于燥金从君相火化。取类比象,在自然界,秋凉燥气不及,君相二火乘之,如阳明司天,火热反而乘之,则燥金不及,五之气的主气燥金不敌客气风木,风火相生,乘侮燥金而变病。故《至真要大论》说:“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这就是正阳阳明的白虎汤证的用药法则。
所以正阳阳明病,不仅与气候的燥热相关,更重要的是与人身少阴热化偏盛相关。火热刑肺金而不能生水,则肺肾阴虚火旺,外内燥热相引,燥热温病发作矣。所以燥热温病以致大肠燥屎,当以调胃承气汤为主而加养阴药,杂病亦然。如本人医案:
马××,女,25岁。因受刺激,精神失常,不识人,便秘,舌苔干黄,脉弦。为阳明痰火扰乱神明,且伤阴,以调胃承气汤加养阴药:
生大黄10克  甘草3克  玄明粉10克
淡竹叶6克  石斛10克 玄参10克
上方三剂,泻下数次,神识渐清。呃逆叹息,脉右细滑,左寸细涩,关尺虚滑。阳明痰热未清,而心之阴血未复,拟涤痰泻火,养阴安神:
生大黄10克  远志10克  法夏10克  茯神10克
淡竹叶3克  当归10克  枣仁10克  玄参10克
甘草3克
上方三剂,神志恢复清楚,以逍遥散善后而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18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少阳阳明方证
少阳阳明并病,有大柴胡汤证,有柴胡加芒硝汤证,有柴胡龙骨牡蛎汤证,这三方皆有大黄苦寒泻下,从而和解少阳兼请泻阳明,得以保津养阴。此方证的讲解,已在说少阳的专帖里,兹不赘。由于少阳相火易生湿热病,这里先谈谈猪苓汤证治。
猪苓汤与五零散皆有猪零,茯苓,泽泻。不同者,五零散有桂枝,白术;猪苓汤有阿胶,滑石。前者为散剂,发散和温化太阳寒水;后者用汤剂,滋养阳明燥金而利湿热。因湿热伤津,故发热渴饮,小便不利,主治以猪苓汤。如果已经没有湿热,则不可与猪苓汤。(请参考《伤寒论》223和224条)
另外,少阳相火发生湿热疫厉邪气,经空气和饮食即口鼻传播,舍于少阳半表半里的膜原,则为湿热瘟疫。无论男女老少强弱,触之皆可发病,互相转染。这比一般的湿热温病凶危。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凡此阳明司天之政……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凡此太阴司天之政……二之气,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二之气的客气为君火或相火,加临主气君火,二火叠加,是瘟疫发生的原因。
比较而言,伤寒阳明病下之不延迟;瘟疫病下之不延早即不拘泥定有燥屎才可下。瘟疫初起,先恶寒而后但发热,与伤寒阳明病无异。但瘟疫初起病位在少阳膜原,湿热伤津液,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痛身痛,舌苔厚如积粉,口渴,可治以达原饮加大黄,去湿热而保津液。若由膜原传入阳明而体质不虚者,即当以承气汤,急症急攻,以达保津养阴之目的。
现代中医,治疗此等瘟疫病的机会已经很少。想当年,吴又可创立《瘟疫论》救人无数,效果那么好,而今这个阵地却被西医抢去了。现在医院里还有纯用中医治疗瘟疫么?
不过,据报道用中医治疗流行瘟疫仍卓有良效的,如乙脑,急性流行肝炎,非典等。
(四)阳明蓄血方证
火克金,阳明从少阴热气变化,不仅有大实燥热的三承气汤证,而且可能燥热伤心血而成阳明血证。
阳明血证有在中上焦,口鼻出血,咽干口燥者,所以阳明篇有衄血两条。推而论之,温病的大头瘟,头面红肿也属之。如《诸病源侯论》说:“肿之生也……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可用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加丹皮、紫草等凉血散血以消肿。
阳明血证在下焦者,为抵当汤证,用汤不用丸。抵当汤和丸见于太阳篇,乃太阳寒水顺从中气少阴热化,水从火化;而阳明顺从少阴燥热相临之化。二者金水皆从火化而血蓄,其理一贯也。只不过水火相争,寒水化火过程有快有缓,故太阳篇里有抵当汤也有抵挡丸。而阳明燥金从火化极速,故用汤不用丸。抵当汤丸方证,留待太阳篇里细述。
(五)阳明虚证的方证
属虚寒的阳明病,有中风与中寒之别。阳明病初起,汗出恶风,脉浮缓,饮食正常,为阳明中风的桂枝汤证。阳明病,不能进饮食,伴有手足汗出,并非阳明实热蒸出,乃寒气郁滞相火,火土虚弱不能消化水谷而“欲作痼瘕”,久病大便稀溏称为“痼瘕”,实为寒邪所致的阴火。所以伴有大便初鞕后溏,病机概之为“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若伴有苦头痛,呕吐,手足厥冷,肝胃虚寒之证,给吴茱萸汤治疗。此证当与阳明实寒的腹满疼痛,舌苔白腻脉紧,可以用五积散,厚朴温中汤之类者相鉴别。
纯属虚热的阳明病,在阳明篇里缺如,当参考《金匮要略》的麦门冬汤证和《伤寒论》少阴病篇的虚热方证,以及《温病条辨》的增液汤证,益胃汤证,五汁饮证,温病后期胃阴枯涸,乃至肝肾阴竭,虚风内动,舌绛干枯而萎,手足蠕动,又当以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等随证治之,保得一分津液,即保得一分命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18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22: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小结
1、阳明燥金与太阴湿土互为中见气化,燥胜于湿则为阳明燥化病,其阴阳寒热虚实当仔细辨证论治。
2、燥从火化则为燥热温病。其耗津伤阴为基本病机,保津养阴为基本治法。
3、温病实证当祛邪以保津养阴;虚证当滋阴保津。
4、阳明从本气大凉之化,也有阳明寒化病,当分虚寒或实寒论治。
5、《伤寒论》是寒温统一的辨证论治体系。温病以阳明燥热为极期,伤寒以少阴虚寒为极期。阳明温病以保津养阴为宗旨,少阴虚寒以回阳救逆,佐救阴为宗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18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22: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hhmmxx2003跟帖:
彭子益《圆运动古中医学》认为,阳明病属燥化病,温病属于(肝肾不固摄)的阳气开泄病,二者不同,燥化宜凉润,开泄宜固摄(柔肝敛肾)。如白虎汤、银翘散、桑菊饮治的都是燥化病,而温病则宜乌梅三豆饮治疗。故燥者阳气结而热,温者阳气外泄而虚,为病不同。此在《圆运动》温病篇中言之甚详。
至于温病即阳明病之说,则章太炎先生坚持此论。孰是谁非,识者自辩可也。

益民老人回复:
所言甚是,很有启发意义,识者当细辨之。
阳明燥热温病,要在辨清虚实而保津养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写之,以苦泄之。”阳明温病属实者,以辛凉佐苦甘以泻之,白虎,银翘,桑菊饮皆属之。彭子益也说银翘散,桑菊饮属于治阳明燥化病之方。阳明温病属虚者,以甘酸合化阴气之法,彭子益的乌梅三豆饮属之。此虚实辨证之药法,既合《内经》旨意,又合《伤寒论》阳明温病的虚实辨证用方原则。所以章太炎,彭子益之说,皆可统一于阳明温病的虚实辨证大法之下,统一于温病以保津养阴法门之下。
只是彭子益特别强调温病属虚的多,谓温病既有阴虚也有阳虚,这是强调治疗温病需要细察体质,若是内寒外热,误用石膏则死,这与吴鞠通论白虎汤的禁忌是一样的。

hhmmxx2003跟帖:
彭子益的书很有启发性,但是他对于温病也颇有些偏执之处。一方面,他治病太注重中气,须知有些病要驱邪达气,有些病则要达气驱邪,中气不足或气机不畅固然是问题,然而当先驱邪时却往往不能过分照顾中气,否则要么力不专,要么有补气留邪或破气伤正之嫌,总不能的对病症。当然靠通达气机起到驱邪作用的例子不是没有,但不能一概而论。另外一点,他把鼠疫等外感大疫也看成肝肾不固,真气不藏,连出疹水痘,猩红热等也尽皆一概而论。而治法上又莫衷一是,与理论相悖,又是其将温病原理看得过于单一、治疗上终又不得不调整之例证。故此,学习一家之说需辨证地看,取其精华,去其冗繁杂乱,自相矛盾之处,方为正法。

益民老人回复:
所以嘛,我说的温病的基本之法在于保津养阴,而这保津养阴不是单靠乌梅三豆饮,甘酸合化阴气法就能解决问题的。有直接滋阴保津,有祛邪保津。倘若是瘟疫邪在膜原,用乌梅三豆饮,岂不是偾事!

hhmmxx2003跟帖:
总之,彭子益更多的是讲出了人体的生理学,特别强调了人体生理中中气的充实以及气机的升降出入之最为根本,这一点绝对有助于初学中医对人体的生理模型的建立。但是我常说生理学不同于病理学,病理学比生理学要复杂得多。彭君的生理学只能解释一部分较为简单的病理,对于气机不利(木气疏泄不利)的原因、以及气机不利发生时人的变异反应的种种具体机理描述极为不详。这就是说,病理作为一个一个的疾病模型,还是要比生理的唯一一个正常模型要复杂得多。此为第一,第二,病理学又不同于治疗学。治疗学又要比病理学复杂得多。这个打个比方,下象棋时,一种的局面和困境总可以有多种破解方法,不同的高手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个不同策略就是治疗学。意思是说,一种病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治疗,就是治疗学的更为复杂之所在。故此,观彭君书,当将其圆运动只做比例观,而其理如是,其法则难以推理而得,需得仍遵仲景,方为不缪。
彭子益对生理集中的解释如下四句总结:
中气为本 升降为要
肝柔肾固 肺清胆降
四维为轮 中气为轴
共相调节 生机乃现

其病理则是如下几条:
肝肾不固 真气外损
肾不藏摄 胆肺不降
肝旺木强 疏泄不利
中气渐失 枢轴难复
此外,彭子益不承认外邪羁留的说法,认为一切病皆为本气自病,外邪只是瞬间诱因,此又显得偏激。

益民老人回复:
同意病理学比生理学复杂,但说治疗学比生理学复杂值得商榷。因为生理学是明明白白的,一般是大家认同的。而病理也即病机是随标本先后起变化的。所以《内经》说,谨守病机,无失气宜,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即要仔细辨证,才能确诊病机,这就要参照生理学而灵活辨证,要复杂一些,难一些。但是病机一旦确立,治法即随之,这就是说治法的确立比病机的确立要容易些。只是在考虑具体方药时,要根据医者的经验,在众多的同类方剂中有所选择,尽量做到丝丝入扣罢了。
彭子益说的燥气收敛,所以用桑菊饮,银翘散。温病疏泄,故用乌梅三豆饮。其实他是把燥与温完全对立起来,没有明确燥邪可以顺从温热转化。而银翘散,桑菊饮,是治疗温燥的。

hhmmxx2003跟帖:
彭子益否认外邪留于体内,治病总是从气机着眼,总不免让人惴惴不安。因为有些温病是因为外邪羁留,正气驱邪而奋发外泄,其为病则表现为过分外泄造成的虚弱之象、外邪仍不能驱除而表现的正邪纷争之象、外泄之正气无所依附而表现的走窜之象、以及散溢之正气郁结于某处而诱发的新的热结之象,当然也包括此种热结带来厄热郁伤阴等等等等。
这些复杂情况不能仅仅归结为木气开泄,其正治仍是先驱邪,内经所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是也。彭子益也经常用“木气疏泄不利”的说法,可见,木气之疏泄自有其规律,“疏泄不正常”是有各种诱因的复杂说法,温病之疏泄不利在治法上也是多样的。

益民老人回复:
所以,明白温病发生与肺肾阴虚的密切关系,就能顺利解读彭子益的温病说学。兹将彭氏的一段话作讲解:
原文:
伤寒病起于荣卫,终于脏腑,荣热卫寒,腑热脏寒,腑热则实,藏寒则虚。脉象紧数,按之明爽,病人神色清明。温病起于荣卫,终于气血,荣卫气血,皆热不寒,皆虚不实,脉象或洪或小,按之燥急模糊,病人神色昏晦。亦有强壮之人,脉象较实者,虽脉象较实,仍按之模糊,不似伤寒脉象之明爽。特强壮之人,少有病温病者耳。世谓右脉大为温病,左脉大为伤寒,事实上并不尽然。
、、、、、、此乃人身本气之病,非中今年之温,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年之寒,变为今春之温。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
讲解:
1、伤寒病起于荣卫,终于脏腑:“营卫”乏指表证,“脏腑”乏指里证。如太阳表证失治,传入在里的膀胱腑;阳明兼太阳表证失治,传入在里的大肠腑;少阳兼太阳表证失治,传入在里的三焦腑。太阴兼太阳表证失治,传入在里的脾脏;少阴兼太阳表证失治,传入在里的肾脏;厥阴兼太阳表证失治,传入在里的肝脏。
2、荣热卫寒,腑热脏寒:营血在里,卫气在外。伤寒于外,营热于内,故说“荣热卫寒”。太阳膀胱蓄血,阳明大肠燥屎内结,少阳三焦气化不利,此三阳腑热。太阴脾寒,少阴肾寒,厥阴肝寒,此三阴藏寒。
3、腑热则实,藏寒则虚:邪气甚则实,正气夺则虚。三阳腑热多属实,三阴藏寒多属虚。皆指阳气的虚实而言。
4、脉象紧数,按之明爽,病人神色清明:这是说明伤寒的六经病证界线分明,过一经即转一境,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需分清。如脉象或紧或数,按之有力无力,要辨别明爽,病人神色是否清明,需仔细观望。旨意在医者的辨证功夫要到位。若将此句意理解为病者客观存在的色脉容易辨识,则与实际不符。
5、温病起于荣卫,终于气血,荣卫气血,皆热不寒,皆虚不实:温病卫气营血次第相传,温热阳邪耗津伤阴,阴虚火旺,故属虚热的多。
6、脉象或洪或小,按之躁急模糊,病人神色昏晦:洪脉为阳,其阴则虚,细小阴血虚,“按之躁急模糊”指脉象虚数,“病人神色昏晦”为伤阴之象。皆指温病虚热的色脉。
7、亦有强壮之人,脉象较实者。虽脉象较实,仍按之模糊,不似伤寒脉象之明爽。特强壮之人,少有病温病者耳:强壮之人,阳气阴精充足,抵抗力强,不易得温病,即使得温病,耗津伤阴也不严重,故脉象不甚虚数。
8、世谓右脉大为温病,左脉大为伤寒,事实并不尽然:肺脾脉据右,燥热伤肺脾津液而火旺,故温病右脉大。心肝脉居左,寒邪伤心肝阳气而水盛,故伤寒左脉大。此二者是指实热或实寒脉象。而温病多属虚热,故说“事实上并不尽然”。
9、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肺金被冲,而失收藏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木火性质疏通宣泄,金水性质收敛封藏。温病木火偏胜,耗津伤阴,肺金肾水阴虚,故有此说。
10、此乃人身本气之病,非中今年之温,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年之寒,变为今春之温:“人身本气之病”,即指肺肾阴虚火旺体质,乃是温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非外感或者伏邪直接伤人而发生温病。
11、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之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肺肾阴虚火旺为本气自病,是发生温病的内因;时令木火疏泄之大气,是发病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故说外邪“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但必须明白,此只是强调内虚之本,是就一般温病的发病学而言的。当发生瘟疫流行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身体强弱,触其戾气皆可发病,不一定要通过内因之虚才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8

积分

7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98
发表于 2012-12-27 22: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的非常好。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8

积分

7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98
发表于 2012-12-27 22: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可能的话,把六经整理完全。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18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22: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晓德跟帖:
陆九芝和章太炎之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名医中坚持此论者还有很多人。但是我对叶吴之说也很钦佩。如果接受陆章之说,对理清中医发展的脉络会比较清晰,同时对温病伤寒也会有较清醒的认识,在纵多的温病名著中,处处有伤寒阳明病的踪迹,也处处有伤寒论的观点,例如温病学家极注重保护阳气就可见一斑,如果《伤寒论》的理论来自《内经》的话,并在内经的观点上有所发展的话,那么温病的观点既有《内经》的观点和《伤寒论》的观点,那么温病来自伤寒,或者说是伤寒阳明经的发展也就不难理解,如果接受温病是由《黄帝内经》一部书来的话,就有些概念观点会很模糊,且难于理解。坚持陆章之说,治疗温病湿热,他就用白虎汤加苍术,有时加香薷 ,麻黄,也有时加滑石等开鬼门,洁净府的办法,清热除湿也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当然戾气致病的瘟疫病不在此列。

益民老人回复:
叶天士: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大异”在哪?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这与伤寒论的辨证纲领不同。此其一。伤寒论的阳明篇缺少直接保津养阴的方证,只有一个白虎加人参汤。所以只能以内经运气的标本中气说,和运气学的阳明与少阴互为司天在泉的关系,把少阴虚热的方证纳入温病的直接养阴方证,而且伤寒论的方剂很有限。此其二。因此我认为温病的基础理论是来源于内经,并且发展了伤寒论的温病理论。
伤寒与温病是可以用运气理论来将二者统一起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18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23: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web888crc 的帖子

web888crc:有可能的话,把六经整理完全。谢谢 (2012-12-27 22:52) 
古往今来治伤寒者无计其数,以六经分类论述,能达到如此功力的我还没见过!
我自己已打印成册,马老毫无保留的将一身经验总结出来,我们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发表于 2012-12-28 11: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明天我去台湾讲经方

今先生最近迷上那老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18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2: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秋缠 的帖子

秋缠:今先生最近迷上那老头了 (2012-12-28 11:09) 
不得不承认,标本确实比方药中讲的好。学习伤寒主要是学习人家的思路,就好比论坛的lgdaz 老师,我认为八纲在这可以排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3 21:03 , Processed in 0.25987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