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062|回复: 9

[原创] 《伤寒论》对三大哲学定理的具体应用

[复制链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10-11-28 09: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对三大哲学定理的具体应用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马文辉
主题词:三阴三阳、六证、六病
【概要】
1、“三才之道”——“一分为三”在病位划分中的应用
2、“一阴一阳之为道”——“一分为二”在病性分类中的应用
3、“三极六爻”——“三阴三阳”在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4、“生生之为易”——“阴阳时位”在六病传变中的应用

中医学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以其各自所研究的对象不同,分别奠定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体系。《伤寒论》所创立的汤方论治体系,由于文献资料的散失和后世医家的妄解,把《内经》经络观念强加于《伤寒论》,从而混淆了经络辨证和汤方辨证的界限,形成了以经解病的混乱局面。
1、《伤寒论》其指导思想源于《周易》而非《内经》
(1)《周易》的“一分为三”的三极时空结构的生成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周易•系辞上传》云,“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又云:“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是《周易》时空结构的宇宙观和生成论。这一思想在《老子•四十二章》也有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它不仅指出了万物的三极时空结构的划分,也指出了三极之中各有阴阳二性的对立统一思想和阴阳属性上的区别。结构是功能之本,无结构也就无功能。如《周易》所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离开了三极结构,阴阳将无有依托,不复存在,《伤寒论》把三极思想引入辨证论治后,即形成了“三部”的概念,如148条:“……必有表,复有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2)《周易》的“一分为二”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的辨证分型总纲。《周易•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这种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所谓:“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把这种阴阳属性论最先引入辨证论治过程是《伤寒论》。如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样就变哲学抽象的阴阳为医学辨证的阴阳。
(3)《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证”的源渊。《周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划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爻是卦的基本单位,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伤寒论》把三极六爻思想引入辨证后,就形成了三部六证的辨证方法。三部:表、里、半表半里;六证:太阳证、厥阴证、阳明证、太阴证、少阳证、少阴证。“一阴一阳则为道”,三部之中各有阴阳二性,兼三部而两之,故成六证。
2、《内经》十二经脉和《伤寒论》的六病在命名和理论体系上完全不同
《灵枢•经脉篇》对手足十二经脉的起止循行及命名作了详细的叙述,并配有脏腑之属。《素问•血气形志篇》又对手足十二经脉表里关系作了进一步论述,这样就形成了十二经脉的框架结构。
《伤寒论》六证与《内经》十二经脉在命名上都借用了三阴三阳的名称,但其内涵殊异,不属一个概念范畴。六证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之“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的阴阳论述,表部一阴一阳,太阳主开,厥阴主合;里部一阴一阳,阳明主合,太阴主开;半表半里部一阴一阳,少阳主二之枢,少阴主二阴之枢,阳(天阳之清气)始于外而终于内,所以表阳为开,里阳为合,阴(地阴之水谷精微)起于里而达于表,故表阴为合,里阴为开,半表半里居中,横跨表里二部,故少阴、少阳为表里之枢,三部阴阳开阖失常,故而出现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可见《伤寒论》开创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即为“三部六证”。
3、十二经脉与“三部”的联系
十二经脉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络内外,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属性,在表在外属阳,在里在内属阴,由络属脏腑之不同及循行部位的区别而决定。十二经脉发生病变其表现往往是线型分布,或表现于所络属的脏腑。在诊断上为循经辨证,治疗上为随经取穴,迎随补泻。
三部是对机体结构层次的划分,是以系统分布的;而六证则是三部之中所发生的病理性反应,其表现是全身的,其定位在三部之中,是划分症候类型的归类方法。六证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诊断上着眼于整体脉证,治疗上以方药学为基础,施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法。
经络在六证中只作为生理、病理等的参与者,而不是病邪所在,经络病证与六证有时也相互影响,如《伤寒论》中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此即为经络病变影响到六证。第143条:“妇人中风,……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这是六证影响了经络功能而出现的经络病证。经络是病邪传变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如第124条“……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需要明确的是,六证的传变不是按六经的传变次序进行,而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正治与误治,治疗的及时与否等。另外,六证与同名之六经没有任何关系,是两组本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六经指导非药物治疗,六病指导药物治疗。
4、“三阴三阳时位”在六病主时中的应用
(1)六时三阴三阳的内涵。三阴三阳是古天文历法的内容,六爻历把一天分为三阴三阳六时,三阳主昼,三阴主夜,太阳为初始之阳,生于日出,少阳为最盛之阳,应于日中,阳明为末了之阳,终于日入;太阴为初始之阴,生于合夜,少阴为最盛之阴,应于夜半,厥阴为末了之阴,终于平旦。把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节,则太阳始于春分,少阳应于夏至,阳明止于秋分;太阴始于秋分,少阴应于冬至,厥阴止于春分。
(2)三阴三阳与八卦的关系。三阴三阳与八卦的这种关系,是构成五运六气司天在泉的哲学基础。(如图)


阳  卦                格阳    太阳    少阳    阳明
    乾    艮    坎    震
阴  卦    关阴    太阴    少阴    厥阴
    坤    兑    离    巽
(3)关于“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解读。《伤寒论•伤寒例》:“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冬至为离,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则变为巽,由少阴转化为厥阴;夏至为坎,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则变为震,由少阳进入阳明。所以说:“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也”。《周易•系辞》说:“时不离象,象不离时”,“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把“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解作少阳、厥阴开始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其排序为: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变太少为大小,完全歪曲了三阴三阳的始、中、末的原始含义。
(4)三阴三阳的开合枢。《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开为开始,合为终了,枢为过渡,太阳为三阳之始,阳明为三阳之终,太阴为三阴之初,厥阴为三阴之末。厥阴、太阳在表阴阳相交,阳明、太阴在里阴阳相易,以应春秋二分;少阳、少阴各主阴阳之枢,以应冬夏二至。
(5)三阴三阳的气血多少。三阴三阳与三部。太阳主表,多血少气,阳明主里,多气多血,少阳主半表半里,少血多气;太阴主里,多血多气,厥阴主表,多血少气,少阴主半表半里,少血多气。
三阴三阳气血的多少依据《素问•血气形志》篇的论述,其中厥阴的多气少血据《灵枢•十二经水》改为多血少气,这样三阴三阳在三部中的关系如图所示:

太阳——多血少气——厥阴     表
少阳——少血多气——少阴     半表半里(枢)
阳明——多血多气——太阴     里

(6)三阴三阳的六时排序。太阳为开,主阳病之始,阳明为合,主阳病之终,少阳为枢,主阳病之变;太阴为开,主阴病之始,厥阴为合,主阴病之末,少阴为枢,主阴病之化。
(7)六病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4),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15——20),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8),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2),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4),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6)。仲景的六病欲解时是在四时阴阳基础上改造而成,仍然留有太少阴阳的遗迹,三阳占去六时的四分之三,并且相互之间不相连接,三阴还相互重叠。
5、《伤寒论》中“六病”的含义
(1)六病是对伤寒病(急性热病)的热型一种时间分类方法。《伤寒论》编排体例是按六病分篇,每篇篇题都是“辨某某病脉证病治”,条首也多冠以“某某病”。六病皆有发热,其热型和病痛的时间是有特点和规律的。“六病是和六病时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伤寒论》中未提六病时,仅有六条阐述了六病欲解时。那么,六病时和六病欲解时又是什么关系呢?姚氏认为:“其欲解时必然不在本时区而在另一时区,欲解时也不会是其本时,…且均在下一时区。”这种观点在临床上不能兑现。臧氏认为“太阳病欲解(xie)时,从巳至未上。…其义是说:需要弄清、弄懂、弄明白太阳病这一称谓含有的病时概念。…从巳至未上,实际上补写了太阳之为病的病时。”把解(jie)改读解(xie)虽可通,但有欠缺。本人认为: “六病时和六病欲解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果病时病情加重,为病进;反之,病时病情减轻则为病退,为欲解。这样六病欲解时就与临床实际一致了,也可使《伤寒论》的病时和欲解时得到合理解释。”正如尤在泾所言:“申酉戍时,日晡时也。阳明潮热,发于日晡;阳明病解,亦于日晡。则申酉戍为阳明之时,其病者,邪气于是发;其解者,正气于是复也。”因此,某某病就是在六时的某一时段发病、显现、病痛加重以及欲解,就称某某病。仲景把对伤寒病(外感热病)由传统的以季节命名法,如春温、夏暑、秋燥、冬寒,改变为以一天中的六时来命名是一种创举。这种用伤寒病的不同热型和发作的时间特点来分类外感热病的方法只存在于《伤寒论》当中,加之叙述太简,多被后人所误解,成为中医界千年谜案。
(2)六时是一动态的自然天时。《周髀算经》说:“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三极,…冬至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日出寅而入戍。”意思是说,一年四季昼夜长短是不一样的,春分、秋分之时,白天和黑夜相等,漏壶(古代记时钟)的指针日落时正好处在西边的中点酉时这个刻度上,日出时正好指在东边的中点卯时这个刻度上;而到了冬至,指针到了辰时,太阳才出来,指针刚到申时,太阳就落山了;到了夏至,指针刚指寅时,太阳就出来了,指针到了戍时,太阳才落山。《内经》说:“临病之工宜需两审也。”季节不同,地点不同,六时所主时段是有变化的。因此,《伤寒论》的六时是一动态天时。从寅至辰上,在不同季节和地点,均是一个起始时间,是在其“上”,而非在其间,从六时的不相连接上也可反证这一点。




上一篇:肝癌转移存活一年零三个月的民间药方
下一篇:转载中国中医药报:重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紧迫性与可行性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10: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学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叫做——哲学医学。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10: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哲学,中医也就沦落为一门经验医学。秘方、验方就是如此。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10: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就是世界观,人们对时间空间的看法。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571

积分

1384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师仲景方证 &

Rank: 3Rank: 3

积分
571
QQ
发表于 2010-11-28 12: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大家 刘绍武】的【三部六病】的理论出处,是吗?[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934

积分

1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一切有为法如梦也如幻

Rank: 3Rank: 3

积分
934
QQ
发表于 2010-11-28 12: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此论点
一切法无所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461

积分

178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

Rank: 4

积分
1461
发表于 2010-11-28 14: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1-28 14: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方的理、法,亦由此出。马先生所述,与我们前面关于方与法的讨论有了关联,可以说是相映成趣。

不过,说《伤寒》三阴三阳源于 《内经》也没有错,只要后面在接着说,《内经》的三阴三阳源于《周易》就行了。毕竟《伤寒》成书晚于《内经》数百年,同是论医,仲景不可能对《内经》视而不见。只是再往前推,《周易》成书更早,且历来赞誉《周易》为“群经之王”,连儒家经典也不例外。

但是,六病的说法却不确切。古人用三阴三阳来分类疾病,但不是说病只有六种。病生于人体,人体可以分为六部,这样说可以。每一部可以生多种疾病。多种疾病之所以可以采取相同或相关的治法,因为中医在许多时候并不是针对表面疾病治疗,而是针对这些疾病共同的生命背景(三阴三阳)进行调整。这就是治本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20: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思想
——三部六位体用观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马文辉
摘要:有人说,中医没有解剖,中医的脏腑是功能的脏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早在《伤寒论》就有明确的中医自身的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系统学思想。它把人体从结构上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从功能上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位”。集中体现了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观(一体两用)。
一、“三部六位”的哲学基础
《内径》中的“三极六合”体用观是《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反应在《伤寒论》则形成了“三部六位”。六合就是三维空间中的三个维度方向——上下、左右、前后。
二、“一分为三”的三才思想是人体演化的基本规律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体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分裂,第三天时,从输卵管的壶腹部进入子宫前,在输卵管峡部形成了12个细胞的卵裂球(桑葚胚)。这是一个奇异的现象,因为按照细胞的倍增分裂,只能形成16个细胞(1-2-4-8-16)。而形成12个细胞只有一种可能就是1-2后形成了三个细胞(3-6-12)。
约在受精后第四天,桑葚胚发育为胚泡(囊胚),进入子宫,开始植入完成(着床)。从六到十二天逐步分化形成内胚层、外胚层,第三周内在内外胚层之间又出现一层中胚层。经四到八周的胚层分化发育,胚胎不仅初具人形,而且形成主要器官系统的雏形。
三、人体的三部解剖结构
人体从胸正中线打开后,可以清晰的区分为三个系统,从口腔到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个管状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俗称“肠肚”,动物叫做“下水”。以心脏为中心的由大血管相联系的内脏系统包括肝、脾、肺、肾等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俗称“内脏”。剩余的躯壳成为一个相关联的结构系统。
四、生理三部六位“体用观”
(一)表部系统及其功能位——太阳、厥阴位
表部由机体的躯壳部分构成,包括皮毛、腠理(结缔组织)、肌肉骨骼以及外周神经、血管和呼吸道等组织器管。承担着a支撑b运动c呼吸d体温调节e防御免疫f信息传输(感觉、反应)g营养等功能。
表部通天,接受天阳之气(包括氧气、阳光、信息)。从功能上分为表阳位(太阳位)和表阴位(厥阴位)。
1表阳位(太阳位)主要由有形的,外在的相对静止的皮毛、腠理、肌肉骨骼以及呼吸道等组织器官组成。
2表阴位(厥阴位)主要由无形的,内在的流动不息的外周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组成。
<二>里部系统及其功能位——阳明、太阴位
里部由机体的消化管道和各种消化腺组成,包括口腔到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胰、肝等消化腺。承担着a受纳b消化c吸收d排泄e代谢f防御免疫g营养等功能。
里部通地,受纳水谷之地气。从功能上可分为里阳位(阳明)和里阴位(太阴)。
1里阳位(阳明)《伤寒论》称为“胃家”。为有形的、向下的消化道组成,主要承担和完成受纳、传输、排泄等功能,。
2里阴位(太阴)《伤寒论》称为“脾家”。主要承担和完成消化吸收和代谢、运化、营养等功能,由消化腺、小肠以及里部的循环代谢完成,为无形的、向上的。
<三>半表半里部系统及其功能位——少阳、少阴位
半表半里部《内经》中称为“枢”。机体除去躯壳、消化管道外,空腔脏器系统都属于半表半里部。由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水液代谢)、造血系统(肝、脾)、淋巴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情感思维)等等组成。主要完成a造血生血b循环配给c体液调节d免疫修复e精神意识等功能。
半表半里部将表部吸收的天阳之气和里部吸收的水谷之精华,合化而赤变为血液,供给全身各组织器官。从功能上分为枢阳位(少阳)和枢阴位(少阴)。
1枢阳位(少阳)主要由空腔(胸腔、心包腔、腹腔等)、体液、淋巴免疫系统等构成,为扩散的、向外的。
2枢阴位(少阴)主要有心血管、肾血管、脑血管等内脏循环及神经组成、承担人体基本的生命功能的维持,为收敛的、向心的。
五、《伤寒论》“三部六位”体用观
1、病理“三部”的划分。《内经》中病位的概念只有表里之分,《伤寒论》的病位划分形成了“三部”的概念。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明确提出除表里之外,还有一个半表半里的病位。这是对《内经》病证定位的补充和发展,也是仲景独具特色的三部定位。仲景据病证发生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表证、里证、表里证(即半表半里证)。论中提到“表证”的条文有3条(46、61、124),而只提到“表”的有18条(148、176、217、218、225、364、48、134、29、34、234、272、40、51、56、91、164、170);提到“里实或内实”的条文6条(30、105、181、208、217、218);“表里证”的条文3条(253、257、74)。均指病证的三部定位。
有关“表里证”的概念由于条文论述过简,争议较大。第253、257两条讲的是“无表里证”的大承气汤证,无表证还说得通,无里证则难解了。因此,历代医家多把它作为偏正词组解读,说什么:无表里证就是无表证,令人匪夷所思。那么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又作如何解释呢?实际上表里二字连用,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词组。正如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上所说:“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在半表半里”。无表里证就是无半表半里证,有表里证就是有半表半里证。那么半表半里证是一个什么证呢?除了小柴胡汤证外,还有没有其他方证呢?我们还得从《伤寒论》原文提到“表里”的条文入手,第168条为“表里俱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第153条和第49条为“表里俱虚”和“须表里实”的少阴证。因此,有理由相信表证、里证之外的所有病证都应该属于“表里证”(半表半里证)。
2、病理“三部”的范畴。通过对《伤寒论》398条130余个脉证的分析,带有明显部位特征的病证有50余个,把它们进行归类后,可以勾画出病理“三部”的范畴来。
头项症候有12条,如头痛、头项强痛;四肢症候有38条,如四肢疼痛、四肢拘急、四肢厥冷、支节骨节疼痛、手足逆冷等;躯干症候有20余条,如身疼、腰痛、体痛、身重等;皮肤症候有3条,如身痒、肤冷、虫行皮中状等;鼻子症候有10余条,如鼻炄、鼻鸣、鼻干燥等;另外还有以咳喘为主证的条文。这个由头面、项背、腰体、四肢、手足、周身皮毛以及呼吸道表现出的症候群构成了表部范畴。
以胃为主证的条文有32条,如胃家实、胃中干燥、胃中有燥屎、胃中虚冷、胃气不和等;以腹为主证的条文有30条,如腹痛、腹胀满、腹中雷鸣、腹中冷、腹中饥等;以心下为主证的条文有34条,如心下满、心下烦、心下硬、心下痛、心下痞、心下结、心下急等;以少腹、小腹、脐为主证的条文有10余条,如小腹满、少腹硬、少腹痛、少腹结急、脐痛等;以胸中、膈上为主证的条文5条,胸中寒、膈上有寒等;另外还有以吐泄、大便硬等为主证的条文。这个上至胸膈,连及心下、胃中,脐腹、少腹,下到小腹的整个消化系统表现出的症候群构成了里部范畴。
以胸胁为主证的条文有24条,如胸满、胸烦、胁满、胁痛、胸胁痞满、胸胁苦满等;以心、心中为主证的条文有32条,如心烦、心悸、心乱、心动、心痛、心中懊恼等;以背恶寒为主证的条文有2条;以咽喉为主证的条文有17条,如咽干燥、咽痛、咽喉烂等;另外还有以小便为主证的条文。这些上至咽喉,前有心胸,后为心背,旁达两胁等以胸腹腔主要脏器(如肺、心、肾)系统表现出的症候群构成了半表半里范畴。
3、《伤寒论》三阴三阳“三部六位”体用观。古人认为三阴三阳“六气”的运行要有一定路径、经界,在不同的时间六气所主的空间位置是不同的。《伤寒论》继承了《内经》中三阴三阳的空间病位观,确立了表、里、半表半里的“三部六位”体用观。《伤寒论》中众多单独使用三阳三阴名称的多指部位、系统而言,如太阳受之、太阳中风、太阳初得病时、太阳随经、阳明内结、转属阳明、属阳明、阳明居中主土、转在太阴、太阴者、太阴中风、太阴为病、属太阴、少阴汗、厥阴中风等。三阳之气,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这在《伤寒论》中是很清晰的。《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张景岳说:“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厥阴为合,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合者主入,枢者主出入。”这样,太阳为三阳之始,厥阴为三阴之末,一开一合,一入一出,阴阳相交,对立依存,同属表部。阳明为三阳之末,太阴为三阴之始,一开一合,一出一入,阴阳相接,对立依存,同属里部。少阳为二阳之枢,少阴为二阴之枢,沟通表里,联系内外,同属半表半里。
《伤寒论》中单独使用“太阳”的共11条(1、4、12、38、48、119、124、152、179、185、251),“太阳证”的1条(220),它们都属于表部或表证的范畴。论中单独使用“阳明”的共16条(30、48、97、179、180、181、184、185、186、188、189、231、240、243、244、384),“阳明证”的3条(5、204、237),它们都属于里部(内)和里证(内实)的范畴。论中单独使用“少阳”的共5条(264、271、179、265、266),“少阳证”的1条(5),它们都属于半表半里部或表里证的范畴。
恽铁焦曾经指出:“夫三阳既有表有里有半表半里,则三阴当亦有地位可言…何以于三阳则言之凿凿,于三阴则绝口不谈?”恽氏引日本喜多村之言认为:“邪在表而虚寒者,少阴也;邪在半表半里而虚寒者,厥阴也;邪人胃而虚寒者,太阴也。”这较之将三阴皆归入里证已是质的进步,但还是没有彻底摆脱六经表里关系的束缚。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少阴证和厥阴证三部定位的合理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枢者,《内经》称为游部或不表不里,《伤寒论》称作半表半里。少阴为二阴之枢,少阳为二阳之枢,二者同居半表半里。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证为心肾阳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还是有许多医家把它列为表证呢?因为在经络学说中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主表,少阴也应该属表了。实际上经络学说三阳经都主表,而三阴经均属里。另外,他们还有一个理由是,把《伤寒论》第301、302条的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称作两感伤寒。这又是一个误解,两感是《素问•热论》中的概念,它更加反证了少阴是里证。如果少阴是表证,为什么又叫两感呢?陆渊雷说:“少阴病者,乃全身机能衰退之病也。”章太炎说:“少阴心疾也。”少阴与少阳证是同位而异性的两组病证,都属半表半里。论中单独使用“少阴”的共5条(148、282、283、284、290),“少阴证”的1条(39),它们都属于半表半里部或表里证的范畴。
太阴主里,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历代医家无争议。论中单独使用“太阴”的共7条(187、273、274、277、278、279、280),它们都属于里部或里证的范畴。
这样太阴、少阴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厥阴主表就顺理成章了。然而,事情远未结束。论中仅3条(326、327、343)单独使用“厥阴”,343条的“灸厥阴”是讲穴位,327条“厥阴中风”叙述太简单,不知所云,就只剩下了326条。下面我们来讨论厥阴证的提纲。
《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条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所论述的病证完全是消化系统里部的症状,无论如何也不能列入表证范畴。如果把厥阴病归入里部,又违背了一分为二的阴阳学说和一分为三的三部定位。因此,只能在厥阴病的提纲上作文章。难怪近代医学大家陆渊雷说:“假定本篇首条为仲景原文,为厥阴提纲,则厥阴无厥证,下文厥热诸条,虽若连类相及,实乃照文生义耳。”对厥阴病的提纲提出异议。纵观厥阴全篇,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本条是所有厥证的病机和病症,它的病位在表,由四肢末梢循环障碍所致。产生厥症的原因很多,如蛔厥、痰厥、气厥、热厥、实厥、脏厥、寒厥等,那一种才是表阴证呢?《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王好古在《阴证略例》中指出:仲景三阴之补剂,分而三之,伤在厥阴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在少阴者,通脉四逆汤中之;伤在太阴者,理中汤主之。当归四逆汤现代临床主要用于冻疮、雷诺氏病、脉管炎等病症的治疗。因此,只有当归四逆汤证才是真正的厥阴证。
厥阴病的提纲证解决了,厥阴主表的理论障碍也就化解了。三阴病证的定位也就和临床实践相吻合。使三阴三阳的理论真正落到实处。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1: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回答了前面几位网友的提问[s:182]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4 18:10 , Processed in 0.30315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