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710|回复: 3

[美食] 王逸达:中国传统的健康人生管理思想(转帖)

[复制链接]

9

主题

0

积分

41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2-29 22: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传统的健康人生管理思想
            王逸达
一、重新发现自己
      很多人都有儿时的一个经历:当我们初学清点数字的时候,家长让我们点一下在场的人数。结果往往少了一个——自己。这似乎是我们幼稚时期的一个特定的错误。随着我们的成长,这个误区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不会再发生这种低级错误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一下,这个错误很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
    最近,有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抛下了他的企业和几亿资产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成功地管理了成千上万的员工,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就此而言,他的管理是成功的。但他自己的生活健康吗?快乐吗?显然,在他自己的健康人生管理上,他是失败的。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事业的成功和生存质量不成比例,甚至生存得疲累、烦躁、忧心忡忡,却是在企业家中普遍存在的。他们的生理建康、心理健康以及个人生活、社会适应能力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说他们在病态下负重前行,应该是“此中甘苦唯自知”吧。
成功的企业家,不应该说他们没有管理能力。问题在于,他们的管理是外在的,对外部世界的管理。而对于对自己的健康人生管理,则忽视了,放弃了,缺位了。这和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研究和对外部世界管理的学习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可能是一个学识和经验都很丰富的外部世界管理者,却同时是一个自我健康人生管理的白痴。既没有用心去研究和学习,也没有实施有效的管理。而是放任的。一个放弃管理的企业,能不崩溃吗?同样,健康人生如果放弃管理,放任自流,能是生机勃勃的吗?因此,我们应该把目光收回来,重新发现自己的人生,研究自己的人生,管理自己的人生。佛教禅宗讲佛在我心,道教的“练内丹”都是这个意思。中国中医哲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这个“内”字,也是让我们把目光收回来,从自己的生命内部开始研究,再推广到外部世界,由人的养生到家庭、企业、整个社会的养生。这也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核心。
二、人的定位: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理论
     天人合一,经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迷信。人就是人,与天有什么关系?《黄帝内经》讲“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什么意思?这是说,人类是宇宙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生、发展变化都必须遵从宇宙这个大系统的运动发展的大规律。这个大规律,中国叫做“道”,西方叫做“绝对精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不能违背的客观存在。诗人毛泽东说:“坐地日行八万里”,是说地球自转,一昼夜四万公里,你只要生活在地球上,能不跟着转吗?其实这仅仅指的地球自转对我们的影响。如果从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动、银河系在宇宙空间的运动来看,又是多少?你能不跟着运动吗? “人定胜天”,只是一种理想。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我们人类只是宇宙大系统中的一个微小子系统。每个企业、每个家庭、每个个人又是更小的微小子系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起码可以有以下几个推论:
    1、人既然是宇宙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其发展就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
    2、既然是有规律的,就是可以认识的,可以研究的。对人类及个体的研究就不是迷信的,而是一门前沿科学。
    3、既然是一门科学,就不能冒然说我们前人对这门科学的研究是不值一提的迷信,而应当去掌握、研究和继承。
    4、既然有这门科学,我们就有可能运用这些知识自觉地管理我们的健康人生,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那么,这些规律是什么?《黄帝内经》里有全面的阐述。概而言之,其基本理论称作阴阳五行学说。具体而言,研究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对人类影响的理论叫“五运六气”学说。五运,是借用金水木火土来表示的五个子系统,六气是借用风寒暑湿燥火来表示的六个因素,其中有阴阳的司天在泉、太过不及、主客加临等等,确定气候、人类体质状态及思维、行为模式的变化规律。这也是中国天文学、星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而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及月球绕地球转动对人类影响的学说,叫“子午流注”学说,西方叫做“生物节律”或“生物钟”学说,能指出每天每时的脏腑经络盛衰、穴位开合及其对生理、心理、行为的影响。而研究个体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规律,叫做“易经”学说。研究个体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变化规律,叫“天地八方”学说。所有这些学说的总纲是阴阳五行学说。
三、阴阳五行学说和健康人生管理
    《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也就是说,阴阳是天地间最基本的规律。
  什么是阴,什么是阳?阴和阳是一个“比类取象”的概念,指的是宇宙间两种最基本的机制。物质的、抑制的、保守的、调节的、平衡的、灭活的、控制的因素,统称为阴。精神的、能量的、发挥的、变革的、激活的因素,统称为阳。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的控制性称为阴,系统的适应性和发展推进性叫做阳。因为古代的表述系统是非现代的,其范畴的命名也是非现代的,这给理解古人的原意增加了困难。我们现在就试图用现代的表述系统来解释古人的原意。
    说到阴阳学说,我们很容易想起广为人知的“矛盾论”想起阴阳对立(矛盾对立)阴阳互根(矛盾统一)阴阳转化(矛盾转化)。这些表述都是正确的。但这只是阴阳学说的一小部分,是指某个系统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个特定空间位置、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变化规律。除了这些外,阴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也是随其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阴阳变化有其规律,而系统本身的能级及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也都有其阴阳变化的规律。举一个例子说:我们受风寒或感染病毒感冒了,早上会轻一点,下午就会重一些。为什么?难道早上和下午的感冒有什么不同?或病毒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不是的,感冒并没有不同,不同的是上午和下午的阴阳消长不同。寒为阴邪,而早上阳气较盛,人的生命体中阳气也较盛,抵抗力较好,症状就会减轻。午后阴气渐盛,阳气渐衰,症状就会较重。这只是指一日而言,阴阳消长对机体生物节律的影响,是由地球自转、公转及月球绕地球转的影响为主,影响到人体的阴阳五脏盛衰、穴位开合,中医叫子午流注学说,西方叫生物钟学说。更大的变化,则由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运行所控制,阴阳消长随时间而变化,其规律叫五运六气。五运是指金水木火土为代名词的五类子系统,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类变化。期间的变化规律,决定着万物盛衰、社会治乱、身心安危,目前西方的现代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而这一点对我们的身心养生、企业养生、社会养生其实十分重要。内经讲,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天太寒冷,春天阳气太过,就会发急性传染病。这个传染病不是每年发得一样多,是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能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予以预防,就不会感染。同样,我们对社会经济的盛衰能够预测预知,就会采取适当的措施,抓住发展机遇,避免损失。这个规律很复杂,这里就不能多讲了。
    在时序流动中,生命体处于什么空间,也是不同的。北方寒,阴气重,寒病较多;东方风盛,易伤肝,肝病较多,南方热重,阳气盛,伤阳气,易伤阴,热病较多;西方干燥,易伤肺,肺病较多;中原暑,暑气较重,脾胃病较多;五方的人体质、性格、行为都有区别。北方天气寒冷,高山大川,人生长较慢,生长周期长,体质壮盛,个子高,个性豪放,唱戏也是慷慨激昂,有如高山急流,旷野草原。南方气候炎热,冬季仍繁花似锦,人生长发育较快,体质较薄弱,个子较低,个性细致聪慧,唱戏也是幽柔缠绵,有如小桥流水,曲曲弯弯。凡此种种,在养生和治疗上都有很大差异。我久居北方,第一次去南方行医,病人对我的诊断很佩服,有一个高血压病人,头昏目眩,服第一付药以后,血压就降下来了,头也不昏了,也不目眩了,而第二付就又开始头昏目眩,原来血压又低了,这是因为体质薄弱,不胜药力之故。从南方回来后钻研南方医家的典籍,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就不会再发生这样的错误了。学习了南方医家轻淡用药的长处,又有北方学派攻病迅速之长,适应能力大大提高了。我后来在东南亚能够顺利工作,与这些经历和教训是分不开的。我回国后,接替我的是一位北方的著名教授,他在那里就遇到很大困难。除了这些之外,中医学说还有人类分类学和五方宜忌学说。不同类型的人,在不同的空间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在这个地方易于失败,在另一个地方易于发展。在这个地方易于生病,在另一个地方易于康复。同样是乙型肝炎、肺结核这样的传染病,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感染。谁容易患病,谁不容易患病,与人的体质结构有关。阴虚,人易患结核,阳虚人易患乙肝,这在现代医学里叫“易感人群”。这一点,在养生学里特别重要。什么叫阴虚体质?西医叫消耗性体质。阴虚则阳盛,活力过度,控制—抑制不足,能量被过度消耗,细胞的能量储存不断减少,终致细胞因能量耗竭而退化、变性、死亡,活力也因失去物质基础而丧失,出现“阴阳两虚”,甚至早夭。我们往往欣赏活力足、动作节奏快、能连续工作,而不喜欢疲劳、打瞌睡、工作一会儿就要休息。其实,正是疲劳、瞌睡等等这些机制才能制止能量的过度输出,保护我们的机体免于崩溃。把不同的机制分成好的或不好的,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要避免和纠正阴虚,首先要调节好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限制工作时间,适当增加休息和娱乐。必要的时候,还要使用一点滋阴泄火的药物以帮助机体的康复。而养阴以秋冬为最佳。因为秋冬天地之间阴气较重,易于奏效,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企业家群体中,“工作狂”且以此自豪者不在少数。现在患糖尿病的人很多。糖尿病的病理基础就是阴虚,有一部分高血压病人也是在阴虚体质的基础上发生的。内经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没有体质上、人格上、行为上的缺陷,是不会得病的。由此而言,“工作狂”们是否该清醒了呢?高血压、糖尿病、肺癌都是在阴虚体质基础上发病的。在临床上,我们在治肺癌时,以纠正阴虚体质为主,再加以消灭癌细胞,疗效和治愈率都有提高。
阳虚则是活力的降低。内经上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表现为萎靡不振,懒惰嗜睡畏惧寒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秘结等等。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过劳损伤之外,多为器质性病变,临床多见心肌炎后遗症、睾丸衰退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等。现在前列腺炎很多,大多是由于睾丸及生命轴衰退引起。在生活工作方面,注意不要太疲劳,加强锻炼,以不累为度,大多需要药物治疗。而在春天和夏天补阳效果最好,尤以三伏天为最佳时机。平时也应有药物的适当保健,才能尽快康复。
    西方的童话里说,在死神那里,点有许多蜡烛,每支蜡烛代表一个人的生命,蜡烛熄灭,人就死了。我觉得作为一个比喻,是很形象的。阴虚,就是蜡烛点得太旺,烧的太快,很快就烧完了。阳虚就是点得不太亮,生存质量太差,甚至可能点了半截,风一吹就熄灭了。这就是阴和阳的辩证关系。
中医的阴阳虚实概念中,还有一个能级概念,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层次高低。先天禀赋和后天养生决定了能级的高低。能级高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就好。《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虽有大风苛毒,弗能害也。”正气充沛,能级高,邪气就不能侵犯,不论是剧烈的气候变化还是病菌,都不能伤害到你。而禀赋不足,体质薄弱,纵使阴阳相对平衡,也是低水平的平衡,经不得风吹草动。其中分为六个层次,叫做六经,易经学里叫六爻(yao) 。所以,在保健中,不仅要注意阴阳的相对平衡,还要注意能级的升高。有时为了提高层次,就必须打破平衡。把中医理论看作平衡理论,显然是不全面的。先天禀赋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只有搞好后天养生,才能达到和保持正气的旺盛。我们做企业也是这样。企业素质高,在经济紧缩的低潮期,也可以养精蓄锐,安然度过。素质差的企业,即使在经济高潮时期能够辉煌一时,最终也难以久长。追求企业家个人和企业的高层次、高素质,应当成为我们的重要目标。在系统中子系统的运动变化中,也有阴阳盛衰的变化。古人将子系统分为五类,分别以金、水、木、火、土命名之,称为五行。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相乘、反悔、生化等内容。相生是互相促进。相克是负反馈调节控制,相乘是过度控制造成损害,反悔是被控制者对控制者反控制。生化规律则是中国古代关于婚姻最佳配偶理论和生殖遗传理论。
五行理论的内容很丰富,限于时间,我们只举例讲在保健方面的一些应用。
    在企业家阶层,因为交际的需要,大量饮酒是普遍的。酒是热性的东西,属火,克木,木是肝胆,因此,脂肪肝是常见的。其中有一部分会转肝硬化。木克土脾胃属土,肝细胞的损伤,会导致胆汁分泌变稠,引致胆结石胆汁反流,胆汁反流又会造成反流性胃炎,重者形成溃疡。因此这种胃病一定要从肝治起,保护好肝。肝好了,胃才能好。而养肝之法,除了治肝以外,还要补肾。因为肾属水,生木。中医叫作“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这样,治疗和保健的方法就大为丰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头疼医头,胃病治胃,是不可能真正康复的。
    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阴阳盛衰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易经就是对一个生命体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描述。事物的发生、发展、状大、衰退以至灭亡可以分为8个大阶段,为八卦,每个大阶段又可分为8个小阶段。为64卦。每个小阶段又可分为6个小层次,表示为6爻。以人为例,从生到死之间,大致可分为6个阶段:幼年期、青年期、中年前期、中年后期、渐衰期、衰老期、加上生(围产期)和死,共是8个基本阶段。幼年期是稚阴稚阳,能量级别较低,易受损伤,要周全保护。但这一时期促进生长发育的阳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抑制性因素“阴”的较弱,所以易发急性热病。所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青年期、中年期渐至壮盛,阴和阳的能量渐长,阴和阳的比例渐趋平衡,发病较少,即使发病也是阴阳互见,且较易康复。到渐衰期和衰老期,生发的阳气是渐衰,抑制性的阴气渐重,阴和阳的量能都渐渐衰退,这时侯多阴寒病、慢性病及阴阳俱虚的病,所谓“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或“阳常不足,阴非有余”。在行为上,青年时期常较激进,晚年常较保守,中年时较为平衡。同一个阶段,不同体质类型,不同能级的人也是不同的。中医里分为少阳、阳明、太阳、少阴、厥阴、太阴六种。这里已牵涉到中医的人类分类学和体质能级学。总之,同样是风雨寒暑的变化,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体质的人反应是不同的。同样的社会变动,经济的冲击,不同阶层、不同实力、不同素质的人反应也是不同的。以肝炎病毒为例,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有人感染,有人不感染。同样是病人,同一个医生治疗,有人康复快,有人康复慢,有人恶化甚至死亡。规律何在?易经对六十四个阶层里不同个体在不同时空状态下的变化,有详细的描述。把易经只看作算卦的工具,实在是莫大的误解。
    从保健的角度讲,在稚阴稚阳阶段,应当周全保护。但阳盛阴虚,内热较重,应当注意散热。捂着孩子,内热不能散发,汗毛孔就会张开,风一吹就会感冒。如果把孩子凉开,多余的热量及时散发,汗毛孔紧闭,就不易感冒。但因幼稚之体,免疫功能尚弱,要注意腹背保暖,把四肢凉开。古人叫做三不怕:不怕凉、不怕哭、不怕饿。为什么不怕饿?婴儿消化功能尚未生长完全,易于积食致病,因此,不饿我不吃,吃要限量,不是越多越好,要留有余地,半饱半饥最好。如果因积食不吃,不要勉强喂食,增重肠胃负担,只要喂水就可以了。待宿食化去,再喂不迟。生长发育期要注意营养均衡,绝对不可放任孩子挑食。为什么不怕哭?因为孩子的排毒解毒功能尚不健全,哭泣时会使全身亢奋,血液流动加快,帮助排毒。如果一哭就抱起来,就会积毒。但小孩颅骨尚软,如果跌倒损伤,会伤及脑细胞及脑血管,造成小孩多动症,影响孩子的智力和人格发育。
    现在重点讲一讲中年保健。
    中年的年龄范畴,男性可以定在32岁至64岁之间,女性在28岁至49岁之间。女性是七年一个周期,男人是8年一个周期。中年正是人生鼎盛时期。大展鸿图的时期。也是内忧外患,负担沉重的时期。有人统计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的56岁,平均年龄为35-36岁。可见中年是智力和知识组合的最佳时期。这时候情绪已渐稳定,不像年轻人易于冲动,也不像老年人那那么退缩,性格变得沉着稳重。所谓“内方外圆”对事物的好奇心减少,喜欢探索事物的本质。在社会上是负担最重的一族。在家是上有老、下有小、中有妻。诸事繁忙,内外交困。长期的过渡操劳和心理压力,极易导致心理和身体的损伤。表现为不时出现紧张、焦虑、孤独、敏感、多疑、烦躁、失眠,重的则可患上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甚至癌症。英年早逝者,时有发生。
四.中医的预防思想和保健方法:
   《黄帝内经》里讲:“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些话的意思很明确:最上等的医生和最上等的政治家,企业家,不是在变乱发生后才治理国家,治理企业,在疾病已经发生后才治病。而是在变乱发生前即采取措施,不让变乱和危机发生。在疾病尚未形成前即予以预防,搞好保健养生,不让疾病有发生的机会。这才称得上是圣人。
    但是,要做到预防,是非常困难的。他不仅要求医生有极高的素质,也要其服务对象有较高的素质。基辛格在他的著作《必要的选择》里有这样一段话:最上等的政治家不是在危机发生后才进行处理。而是在危机发生前就进行了预防,使危机不致发生。但是,这样的政治家永远得不到人们的称赞。因为危机被预防,不会发生了,那么,危机原本是否会发生就永远得不到证明。人们称赞的是那些中等政治家,他们在危机发生后作了恰当的处理。
在健康危机的预防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预防了,就不会再发生。既然未发生,原本会不会发生也永远得不到证明。是医生危言耸听,还是成功的预防?这个问题,也永远无法证明。是否接受预防保健,就在于其服务的对象的选择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随便举一个例子,94年的时候,我在二附院接诊了一位来看胃病的女患者,我诊查过后告诉她,她的病实质是肝硬化,使胃病由于肝病引起的胆汁返流性胃炎。如果她要接受我的治疗就必须以治肝为主,而且疗程比较长,她说她从来没有听医生说过她的肝有问题,要和丈夫商量。因此我也没给他开药。第三天,他的丈夫去找院长告我,说他爱人去看胃病,你们那个狗屁专家说她有肝硬化。她不久前体检做过肝功化验还是正常的。现在听你们那位医生说她有肝硬化,忧心忡忡,被吓出病来了。本来肝区不疼,现在也疼起来了。他很气愤。院长就来找我问是怎么回事。我告诉院长,这位女患者痃脉、紫舌、肝掌、蜘蛛痣俱全,是肝硬化无疑。而且我在复诊时触及她的肝,也比较硬,只是没有到失代偿期而已。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到失代偿期。院长是一位专家,听了我的解释,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不久之后,这位患者出现了腹水,赶快作了各种检查,这次已是典型的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已十分明确。那位先生又带了妻子来诊,向我道歉。我告诉他,我们做医生的,有义务向病人指出问题之所在。因为患者对医药知识所知有限,产生误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一旦错失时机,损伤就比较大,病人要多受痛苦,经济上也要多花钱。这位先生仍坚持让我给他的妻子治疗。后来,病虽然好了,但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据病理学家研究,肝细胞的损伤到肝硬化,往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其中一部分病人可以长期没有明显症状。肝功也不一定发生异常,有的人一直到失代偿期才出现腹水、黄疸、出血等症状。这在客观上也增加了病人接受预防性治疗的难度。这种状况,在社会政治和企业都可以遇到。隋朝的炀帝在农民起义前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认为他的江山是金城汤池,会由始皇二世, ……千千万万世代传下去。但这两个朝代,恰恰是最短命的。每一次经济危机前,都有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很多破产企业在破产前,都可能有疯狂扩张。海南的房地产曾成就了一大批暴发户,也造就了几乎整体的破产和延续多年的后遗症。缺乏危机意识和预防意识,不论治国、治企业,还是健康性管理,都会自食其果。
那么,怎么来进行预防、养生呢?
    中医认为:人的疾病和早衰,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自我损伤造成的。
   《黄帝内经》有这么一段话:黄帝问天师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过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我听说上古的人,大都可以活到百岁仍然动作没有衰老的现象。但现在的人活到五十岁就已开始衰退。这是时代环境的不同呢?还是人们的过失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道”,效法天地阴阳的变化,按照术数,来调和自己的生活,饮食有节制,生活有规律,不被无益地消耗。所以精神和身体都很健旺完满,活到天赋的年龄。现在的人不是这样,把酒像水一样无节制的喝,把不正常的、违反自然规律的生活当成经常的生活。酒醉了还肆行房事,纵情色欲。让各种无限制的欲望来耗竭自己的精力,以各种消耗浪费自己的生命物质。不懂得保持自己的正气充沛,不知道时时控制自己的精神心理活动,只图一时之快,与正常的快乐人生背道而驰,生活不遵从自然规律,所以活到五十岁左右就开始衰退了。
    那么,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健康长寿,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呢?
   《黄帝内经》又讲:“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心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释:上古圣人经常教导民众,对一年四季的各种病邪,要根据节气的变化而及时避开,同时心态要清净安逸,排除杂念妄想,以使提内真气和顺,精神受持于内,这样怎么回手到疾病的侵袭呢?因此人们就可以心情安闲,寡少欲望,心境安定无忧惧,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惫,真气因而得到调顺。个人皆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不管吃任何食物都觉得甘美,任意穿什么衣服都感到惬意,以所处的环境为安乐,不因地位的尊卑而羡慕嫉妒,这样的人才称的上朴实。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任何淫乱邪论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由才能的还是能力差的,都不会因外界的事物的变化而烦心焦虑,因此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修身养性的方法,从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和伤害的缘故。)这一段话是养生保健方法的纲要。
我现在重点讲一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一句。恬者,静也。静不是不动,而是不妄动。不妄动,才能避免无谓的消耗,保存能量,蓄积能量,由量变达到质变,提高能级和层次。孙子兵法讲: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就是静和动的辩证关系。没有静如处子,需要动时,何来动如脱兔?没有能量积聚,何来质的飞跃?能量都用在内耗上,用在不该用的地方了,真正需要的时候,又有什么能量可用?因此,恬静就是尽量避免内耗,避免组织与组织之间、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内耗,避免盲动,妄动,才能使能量的气尽量避免损耗。达到“养气”即积聚能量的目的。盆子里的水静,不流走,筛子里的水动,都流失了,不能聚集。水库里的水静,不流走,所以需要灌溉,发电时可以动。如果河水不拦蓄,都流走了,这些都是空谈。佛教里讲的“禅”,是音译,其含义就是静。我们讲过,静要除妄动。妄动起于妄念。无妄念则无妄动,故心静才能身静。什么是妄念?一切违反自然规律、违反人的本性、违反“道”的念头都是妄念。在中产阶级占社会主导地位以前实现较为健全的民主社会是妄念。不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想靠邪门歪道和暴利来发展壮大企业是妄念。违反自然规律,寻找“长生不老药”也是妄念。因为这些妄念而产生的妄动,对我们国家、社会、民族以至每个家庭和个人造成的损害实在是太多了。三年饥荒,十年浩劫,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发展,不都是妄念,妄动的结果吗?只有静下来,才能产生和谐,积蓄能量,才能“宁静致远”,取得长远的发展。只有这种恬静的心态,才能保持我们身体健康、企业健康、社会健康,取得和谐长远的发展。
    恬的第二个含义是恬愉,即自在快乐,现在称做积极心态。对待人生、工作抱着欣赏和快乐体验的心态。不论遇见什么,机遇、挫折、成绩、生老病死,都要心静如水,从容应对。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中体验快乐,保持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的完整性。古人讲“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就是这样一种境界,永远平静而欢乐。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积极心态”。西方的拿破仑.希尔历经20年,访问了500多位最有影响的成功人士,发现他们都有一块无价之宝——积极心态。他据此写了一本书,叫做《积极心态的力量》。他总结了积极心态有25种力量:改变世界的力量、正确思考的力量、探索世界的力量、探索失败的力量、克服困难的力量、赢得幸福的力量等等,有时间的话,诸位可以看看这本书。东西方的表达方式有差异,但其认识则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下面讲第二个:淡。  
    淡是平淡、淡化。就是“平常心”。诸葛亮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淡泊,可以使我们不紧张、不急躁、不过份、不强求,顺其自然。不论什么事情,看得过重,太急切,都会使我们的认识偏离事物的本质,处理事物不能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道教讲“道法自然”,就是要我们遵从自然规律,以平常心对待事物。“无为而治”的为字,不是行为的为,不是什么都不干就能天下大治,而是不要有强求的目标,顺其自然而行事,才能天下大治。要无“为”,就要有平和淡然的心态,淡化矛盾、淡化压力、淡化成绩、淡化荣誉、淡化酒色财气、甚至淡化机遇。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是急不得的。看得过重、就会适得其反。有人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一个大跃进,十五年赶超英国,一个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公私合营、人民公社、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的共产风,大炼钢铁,一个反特权、反既得利益的群众运动“文化革命”,得到什么结果?得到的是劳民伤财,生态破坏,元气大伤,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毫无疑问,没那一届领导愿意国家贫弱,没有那一位企业家愿意企业破产。但是,缺乏平常心和冷静的思维,强求、急躁、冒进、违反自然规律,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所谓“重阳必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失去机遇。所以,只有淡然处之,顺势而为,才能抓住机遇,长远持续发展,也才能使我们的情绪和肌体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避免拔苗助长,五志过极。《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情态太过激,会造成内脏的损伤。大怒气逆伤肝、大悲伤肺、大忧伤脾、大喜伤心、大惊恐伤肾。忧思悲恐的伤害容易理解,大喜伤心就很难理解了。《儒林外史》里有一篇范进中举,想来大家都很熟悉。用中医的观点来看,就是大喜伤到了心神,以致精神错乱。如果范进能够淡然处之,还会疯吗?现在患抑郁症的人很多,名嘴崔永元比较勇敢,能承认自己压力过大,患了抑郁症,想自杀,经过治疗以后,有了好转。有的人已经自杀了,企业界里时有发生。痛惜之余,我们应当反思,能不能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得了病,就得治疗。如果我们把这个“淡”字做到了,还会得抑郁症吗?维护我们的心理健康,不要得病,是不是更好的选择?这些问题,在年轻人中也时有发生。有一位高中生睡不着觉,神思恍忽,甚至出现了幻视幻听,吃了很多药也没有明显效果,找我来看病。一了解,原来这个孩子学习很好,家庭条件也很好,自己和家庭、学校的期望值都很高,因此,本人害怕考不上重点大学,压力很大,导致失眠已久,渐至神思恍忽,不能上学了。我问他:你考不上重点大学,老天会不会塌下来?你会不会没饭吃,没事干?他说不会。我又问他:今年考不上重点大学,是不是以后就没有机会了?他说以后还有机会。我又问他,既然如此,你有什么可担忧?你只能做到尽力而为。除了尽力而为,你还能做什么?如果身体垮了,你能做得更好吗?他说:不能。我又告诉他,保持平常心态,好好治疗,好好学习,今年考不好明年再来。但今年还是考一考,权当一次体验,又给他开了一些药,结果很快痊愈,当年就考上了重点大学。
    下面讲“虚”。
    我们中国有很多人重视实,轻视虚。充实、结实、实惠、实在、老实、踏实、实力,都是描绘实的好处。《黄帝内经》却讲虚,虚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虚者,去实。你的筐子里很充实,装满了东西,还能装进去吗?你的房子里装满了东西,你往哪里住?都实了还有余地么?实代表既有,虚代表发展。实代表过去,虚代表未来。无用的垃圾、过时的知识、产品、观念都应当更新,才能有进步,有发展。要有新的东西,必须抛弃旧的无用或有害的东西,就是去实,也就是虚。这就是新陈代谢。旧城改造,就必须先拆掉挤得满满实实的破旧房子,这就是去实,就是一个虚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没有这个先虚的过程,就没有新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就拿记忆来讲。很多人重视记忆力的锻炼,三国时的庞统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结果惨死落凤坡。我多年来锻炼自己“忘”的能力,受益匪浅。试想,我如果把每一个病人的情况都记在脑子里,岂不成了一团乱麻?还如何去学习、思考、研究?因此,我得把每个已看过的病人忘掉。如果以后要问什么问题,我需要先把病历看一下,才能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给以解答。正因为如此,技术才能不断进步。作为国家领导人或企业领导人,如果把一切东西都尽可能的记在脑子里,一切时间都用在应付现有的工作上,一切旧的、过时的东西都不抛弃,国家和企业还有未来吗?
    做为人,应该把过去的烦恼、担忧、不快、沮丧、悲伤、惊恐、成绩、荣誉尽可能忘掉,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状态,自然的状态和发展的余地,才能维护自己的正气不受损伤。从身体来讲,应当把过去的毒素、痰、宿食、及其它代谢物及时排除 ,才能维护身体的健康。有一位患慢性气管炎的病人,咳嗽喘促了五年多,病因是其母病故后,悲伤大哭,声哑不能言,遂患斯病。此后虽经屡治,仍渐渐加重。提起母亲,仍然泣不成声。检视所服用的,都是止咳平喘类药。我先对她说,你对母亲的怀念确很感人。但你算不得一个孝女,而是一个傻女。她很诧异。我说:你爱你的母亲,你的母亲也爱你。如果你母亲在天有灵,你因她变成这个样子,该如何心痛?母亲病故,不是你的责任,况有老父在堂,须人尽孝,你既病之后,反须老父担忧。何孝之有?如不改弦更张,不光母亲在天之灵不安,老父也无法侍奉。病人请我给她开方。我告诉她说:你过度悲泣,妨碍了胸中毒素的排出。这些毒素只有溶在痰中,通过器官痉挛才能排出,即是咳嗽,重则为喘。咳嗽乃是排出毒素之保护性反应。你屡服止咳平喘的解痉药。虽暂得一快,但毒素痰液深积肺中,病情怎能不逐年加重?故须停用止咳药,改用排痰药。陈痰排尽,病自可愈。于是先用药开通痰道,使痰可顺利排出,喘促有所缓解。再用一剂吐药,吐出顽痰盂盆,病人立觉轻松,又以健脾化痰药防止积痰再生,为善后,至今近三十年亦未复发。侍奉老父,邻里称许。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家之一是金元时的张子和。医史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身体虚弱,疾病丛生,应当分别因虚致病,还是因病致虚。战乱或贫穷使人缺衣少食,饥寒交迫,营养不良,身体因而虚弱,进而导致疾病丛生,则当以补为主,丰衣足食为主,辅以药饵,身体强化,则诸病自去。但是,和平时期,衣食丰足,仍然身体虚弱,疾病丛生,即是因病致虚,病不去,山珍海味都难以下咽,虚岂可复?所以,应以去病为主,病去则虚弱自去。故创汗、吐、下三法以去病(汗—就是发汗,通过汗排除病气和毒素。吐—指呕吐。下—指的是泻下从大解排下)。他在“汗吐下三法该治尽天下之大病诠”中说:“世人但知补之为补,不知攻之为补也。陈唑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寓也。”
日本有一位医学家叫汤本求真。他原是一位著名西医。他最钟爱的女儿病死,他无法医治,痛心疾首,从此不再行医,弃医之后,读到中国传到日本的汉医学,发现她女儿当初的病并不难治。从此钻研、应用中医治病,终成一代大家,写了一本巨著,名曰《皇汉医学》在这本书里,他谈了一个观点:大部分久治不愈的病都是因为排毒障碍所致,毒素蓄积体内,使五脏处于慢性中毒状态,由功能障碍进而发展为器质性损伤。这一看法,堪称真知灼见。
    近代社会,由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也引致各种环境污染迅速加重。化肥、农药、除草剂、汽车尾气、各种有害装修材料、食品添加剂、微波辐射、噪音及工业废气、废水等等,使人们生活在毒素环绕之中,进入人体的毒素迅猛增长,而人的排毒解毒能力不能增加这么快,这就形成了全人类的适应危机。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问题尤为严重。可以说:体内大量毒素蓄积,是现代病的基本病理特征。因此,帮助身体排毒解毒,不论对治病还是保健,都特别重要。而社会竞争的加剧,更使人的情绪的稳定性受到挑战。各种过激情绪,都会削弱排毒能力,增加有害代谢产物的产生,更加重了这个危机。
    古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  曾倡用“倒仓法”就是使用食物或药物,引致吐泻反应,以排出陈积的毒素。他认为人在三十岁以上,就应当使用这一保健方法,以维护机体的健康。后代的人,又依据保健对象的体质,丰富了攻补兼施等各种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以上讲虚,也就是排出不良,无用的情绪因素和信息因素、物质因素。
下面再讲无。
    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种状态:无中生有。是指否定,是指新陈代谢的规律,陈不“无“,新何“有”?是指事物在发展中不断对已有进行否定。佛教讲无,反对“执无”,把无绝对化、凝固化、格式化。道教讲无,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万物。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间的总规律,他是不断否定,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于每一个事物,都有阴和阳两个对立面。这两个对立面在某一个范畴中发展变化,这就是三。三不是指天地人三才,而是太极圈外面那个圈,哲学中叫范畴,科学里叫“域”。万物都要遵从这个规律,说成是三生万物。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无”到“有”的。“两阴相搏,合而成形,是谓人”,两阴指父母,父精母卵,相搏相结,“合而成形”,不合,是不成形的,“合”就是条件、范畴。然后从发生、发展、出生、幼小、渐长、青年、壮年、老年到衰亡,是一个不断对既有否定的过程,对幼小否定才能长大,对壮大否定渐至衰亡,完成一个生命能量由结合生成到耗散到耗尽的过程。易经六十四卦,就是对这个过程的六十四个阶段的描述。
    无的状态,对我们的生命健康,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
    无的状态之第一要求,是去痴,也叫去执。无是对既有的舍弃。喜悦、愤怒、忧思、悲伤、惊恐的情绪、失败、成功、错误、正确、屈辱、荣誉、损失、收获既已发生,即成过去,何必萦绕于心,斤斤计较。那些好的运动员在夺取冠军后,必说“从零开始”,就是这样一种良好状态。经历挫折、失败、也只不过是从头再来。问题在于我们经常认识不到这一点,做不到这一点,又何能顺应我们的生命规律?沉湎过去何能轻装上阵,享受人生的乐趣?这叫执,又叫痴,佛教所说人生三毒之一。不论是对过去还是现在的执着,都会妨碍我们的智慧。因此,这一要求也叫去痴。去痴,就是慧,智慧,对慧的觉悟。
    第二叫去贪。
    贪,我们常指无止境的欲求。实际上,一切不符合规律的目标和行为都是贪。贪污受贿是贪,贪吃贪财是贪,贪工作、贪贡献也是贪。已经很疲劳,还要工作,结果身体累坏了,你以后怎么工作?累死了,国家少一个好公民,父母妻儿也变成了孤儿寡母,何益之有?近来有一位歌手,资助了数百名山区学生,自己节衣缩食,搞垮了身体,患了癌症,自己都没钱治病,又如何能资助更多的山区孩子?这是不是善?是善。但这是贪善,是不应当提倡的。我们应当提倡的是符合自己经济能力的善。是“心”善。还有一位饭店老板,资助了很多孩子,结果不但饭店破产,自己也在贷款时因某些手续不当被当作罪犯而入狱。我认识这个人,自己节衣缩食,仍然供应不了那么多孩子的需求,常常捉襟见肘,不能达到自己的允诺。这样的悲剧,是不是与我们的认识有关呢?我们平时常常称颂“涸辙之鱼,相儒以沫”的情操。这个典故来自庄子,庄子说“涸辙之鱼,相濡以沫,不如让他们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各自畅游。”可见,我们称颂的,正是庄子反对的。我们说到的“大跃进”,是否可以叫做贪快呢?超过自己能力,超过客观规律允许的东西,不管其多“好”,都是贪,都却会造成长远的消极影响。
    去贪要知止。
    止是孔子儒学哲学的核心,“适可而止”是我们对“止学”的最通俗解释。儒学里的概念叫“中庸”。什么东西都不能“过”,过犹不及,太过和不及都是有害的。有病当攻,攻之太过,则气、血、津液大伤。体虚当补,补之太过,则生火,生湿,生痰。在饮食理论方面,饥则食,食之过则足以伤胃。调味方面,中医有五味入五脏,五味养五脏,未上五脏之说。什么意思?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甜味入脾,辣味入肺,咸味入肾,五种味的饮食分养五脏,但过酸伤肝,过苦伤心,过甜伤脾,过辣伤肺,过咸伤肾。什么都不能过。
    生了肿瘤要消灭它,要攻,也不能攻之太过。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界前辈,患了肺癌,市上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医疗组,由军大唐都医院负责化疗,医科大学一附院负责放疗,我负责给他开中药方。三管其下,肿瘤越来越小,人却越来越衰弱,病人当时已76岁高龄,又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何堪如此攻法?我当时就曾多次提出,攻病太过,会导致衰竭。建议停止放疗、化疗,但大部分人认为应当把肿瘤完全治愈后再减量。最后肿瘤缩小到1cm以下,病人却突然去世了。这位前辈,我深为敬重,也深为医界同仁所敬重,竟然未能治愈,乃我终生遗憾之一。《黄帝内经》讲:“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过则伤正。这就是知止,当止不止,必致危亡。开车为什么要有刹车呢?没有刹车,不是前车碰壁,就是坠于深渊。有行无止,必趋败亡之道。
    攻不能过,补也不能过。阳虚应当补阳,补过了就会伤阴,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我家一位叔叔患了慢性肾炎,当地医院的院长是他的老部下,嘱咐医生给他用“好药”,医生给他开了大量的人参服用,结果导致尿毒症去世。人参是不是好药?用的得当,自然可以振颓起废,用不好也可以损人天命。用恰当了枯枝败叶也是救命金丹。用不对了,人参鹿茸也可以是夺命毒药。
我们现在流行补钙,钾钠钙代谢是细胞的三种主要代谢。但钙只有在离子状态下,处于细胞内才对代谢有益。如果离开细胞,成为分子钙、游离钙,就会贻害无穷。钙沉积到血管壁上,和血液内的沉积物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瘢痕,导致动脉硬化。和血脂、胆固醇结合,就会形成难溶的血栓。沉积到心脏瓣膜,就会造成瓣膜损伤。挛缩进而引致关闭不全,动脉血返流。沉积到关节,会引致骨增生。儿童补钙太过,会引致骨老化,生长发育会停滞。总之,盲目补钙,全民补钙,将会给我们中国人的健康造成无穷后患。其实,我们食物中的钙并不缺少,若真缺少了,喝一杯牛奶,或吃点豆制品就够了。问题是你能否吸收利用?要解决吸收利用的问题,就不是补钙所能解决的了。
    补维生素也要适当。美国人最爱吃维生素。我在国外工作时,曾有一位美国医生来就医。他一边看书一边吃维生素结果吃过量了,引起中毒,只好又来吃中药解毒。适量摄入维生素是必要的。但新鲜的水果、蔬菜已足够我们使用,能生吃的,生吃最好。没有经过煎煮,维生素含量和生物活性都比较好,只要饮食均衡,也就足够了,用不着画蛇添足。
    止的概念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可控。无止境的追求必定会产生失控、反控。太阳山上的宝石好不好?背的太多了,就压死了,烧死了。对成就、财富的追求也要适可而止,否则,这些东西就会反过来控制你,使你成为他的奴隶。马克思讲的“资本的人格化”“人性的异化”,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你的喜怒哀乐都被资本等外在的东西掌握,你已经不是本来意义的自我,人性成了从属于物性的东西,还有什么健康人生可言?自己生活得不好家人也跟着遭殃。虽有锦衣玉食,但和家人聚少离多,少有天伦之乐。有人说,现代的官吏和企业家制造了无数的孤儿寡妇,虽然说得过了点,也不是全无道理。把人当作工作机器,当作螺丝钉,拧在那里,就要在那里闪闪发光,把人不当人,是人性异化的典型表现。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性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现在提倡人性化管理,提倡社会和谐,无疑是正确的。我认为,政治家企业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人生,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人生,才能搞好企业和国家的人性化管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因此,一切都要适可而止,保持在“可控”的范围里。
   我是一个医生。医生没有名气,没人来看病,是要饿死的。但是,有人要替我传名,我一律拒绝。为什么?名也要可控。名气太大了,病人太多,医疗质量一定会下降,会害人的。而且,每到一处都有人要看病,我本人还有什么人生乐趣?我一周只看四个半天,每年冬夏还要休息一个月。有人说:你多看几天,不是可以多帮助一些病人吗?我说:把我累死了,中国少一个好医生,老婆孩子没有了丈夫、父亲,有什么好?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经讲过,英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是因为英国的工人一周只工作三天就可以过上优裕的生活,因此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欣赏艺术钻研技术,生产率更高,产品更精巧。我们中国人推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态度会使人过度疲劳而生病,会造成“病夫治国”、“病夫治企业”的后果,对国家和企业其实不利。国外的一些领导人,除工作之外,过着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也未见国家治理得不好。如果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企业家、科学家、工人农民都维护好自己的健康人生,将会避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创造出一个更加生动、活泼、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在无的境界中借用佛教的理论讲了去执去贪,现在讲去嗔。
    嗔就是生气,怨天忧人,泛指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可以导致能量分布的紊乱和消耗,导致身体机能的紊乱和五脏的损伤,还可以导致行为的失常,医学上称为心身疾病。内经讲:百病生之于气。怒则气逆,恐则气下,喜则气绥,悲则气消,忧则气结。又讲大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去嗔 ,就是要消除这些不良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
在企业里,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员工工作失误,造成惨重损失;重要员工跳槽,造成客户流失或技术流失;外部环境变化,造成企业风险,甚至可能遇到财务人员监守自盗,卷跑财产,内部矛盾造成离心离德也是常见的事。遇到这些事,你烦不烦,生气不生气?
    西方在二战后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叫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说,你做的任何选择,都必须承担这个选择的后果。即使是别人的建议,接受不接受也取决于自己,不应当委过于别人。作为企业家、员工是你的选择,规章制度是你自己制定的,企业的最终决策是你自己作出的或接受的。出了问题,当然要你自己负责,人员任用是否合适,员工培训是否到位?你对员工的薪酬、岗位、人文关怀教育提高是否恰当?防范风险的意识和措施是否足够?等等,才是我们应思索的问题。烦躁、恼怒只会自乱阵脚,扩大损失。蒋介石在晚年的时候,有所领悟。在蒋经国的办公室里,挂了一幅蒋氏父子在海滩上散步的油画。画上有蒋介石题给蒋经国的三句话:“是非决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事情该不该做,怎样做取决于自己。至于别人的评价是毁谤还是赞誉,那是别人的事,与己何关?最后的结果是得还是失,既不由你自己决定,也不由别人决定,而是由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数来决定,因而都只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他。如果我们真正作到了“得失安之于数”,还会怨天尤人吗?如果我们没有这些不良情绪,宠辱不惊,得失心安,还会有所谓的“心身疾病”吗?
    作到了恬淡虚无,就可以使人的元气流通,精神内守,正气充沛,病从哪里来呢?所以能心态闲适,情绪稳定,无所畏惧。形体操劳却不会疲倦,正气调顺,各种应该有的正常欲望都能得到满足,吃什么都香,穿什么都很舒适,乐于遵守社会规则,地位高下互不羡慕,互不嫉妒,返朴归真。到这种境界,不正当的嗜好和淫乱邪说都不能诱惑他,不论才智高低都可以自由自在、安定充实地生活,这就是符合于天地之间的大规律——道。他们之所以都能年过百岁而动作不衰,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和身体的正气都保持了全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会受到来自自己内部的危害,也不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危害。通过这一段对古人论述的浅释,是否能对诸位的养生有所启发呢?              
五、四时调摄
    阴阳四时调摄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四时指四季,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一日亦有四时,为晨午暮夜,对应四季。我们的饮食起居、心理调整、房事密度、工作方式都要随之而变化。否则,轻则患病,重则伤生。内经讲:“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沉浊。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悖之”。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不懂四时调摄的原则和方法,违逆了四时之气,就会造成肝、心、脾、肺、肾的虚弱和病变。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春夏阳气盛的时候,生养阳气,使阳气充沛。秋冬阴气盛,是养阴的好时机。阴阳气血的产生和储存旺盛,象树的根系旺盛,才能欣欣向荣,和万物一样,保持正常的健康人生。如果违反了他,生命的根本就要受到伤害,其气也就会败坏。因此说,阴阳四时的变化,是万物生死盛衰的根本。违背了他,就要产生病变灾害。顺应它,重病就不会发生,就叫“得道”。对于养生的法则,圣人奉行它,愚蠢的人违背它。
《黄帝内经》里详细讲了四时调摄的要点。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后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伐。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的季节。天地间之生气萌动,万物从此开始走向欣欣向荣。人们应该早睡早起,闲适的散步,披开头发,舒缓形体,以使情态活泼灵动,充满生机。不光是身体,万物都一样,在发展的初期,应当给其生长发育的余地,而不要扼杀他。给他以帮助,不要剥夺他。对其成绩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对其不足要慎于处罚。这是初期事物的应对规则,养生的道理。如果逆反行之,则造成生气的伤害(在人为肝)夏天要生寒病,即到了生长发展的盛期反倒不能欣欣向荣,能够发展壮大的很少。这一段讲的是壮盛期的养生,包括已发展壮大的时期、壮大了的企业、成熟的中年员工、应当让他充分发挥作用,有勇挑重担的机会,这样才能在收获的季节有丰富的收获。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挫伤其积极性,使收获减少,发生忽冷忽热的不稳定现象,甚至使过去的病态重新发生。这一段是要鼓励扩张。
夏三月,次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病重。
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繁荣旺盛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万物开花结果。晚上可以睡晚一点,早上要起早一点,不要怕日长天热,保持情态愉快,不要发怒,使繁花变成果实,使体内的能量得以发挥,由于元气壮盛,性生活也可以随意一些,不用特别抑制。这是壮盛期的养生之道,如果违反这些原则,就会损伤心气,秋天会发生疾病,供给秋天的收敛能力减少,冬天来临时可能患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醒 。使志安宁,以后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的食泄,奉藏者少。
    秋天三个月,是万物收获的季节,也是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秋高气爽,渐至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时候。这时候要早睡早起,鸡鸣起床,又要使意志安宁,抵挡秋天萧条气候的伤害。收敛神气,减少消耗,收获已经成熟的成果。使萧条之气在自身上变得平淡。使肺气清和,这就是秋天。
一个新生事物,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个起步阶段的企业,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员工,都应该给以关怀、照顾、培养、鼓励。爱护“生机”,才可能壮大,如果不这样作,对其太苛刻,能够成长壮大的就少了,就会生“寒病”,使人心寒,缺乏内在的热情和积极性,会使发展的前景受到损害。
    这一段话除了讲秋季的养生以外,还指事物在壮盛阶段以后进入成熟阶段的规律。对壮年与老年之间的员工,要给以宽容和平静,以使他们已经进行的工作获得成果,而不要有过多的新的工作。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后期,尚未进入低潮,就要收敛投资,使已有的投资尽可能收获。收,指收获,亦指收敛。这是侯盲目扩张,在低潮时就缺乏足够的储备。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一段话是说:冬天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河水结冰,地面冻裂,寒气伤阳,特别注意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睡晚起,日出以后再活动,使自己的志意好象埋伏藏匿一样的安静,象隐匿自己的私情一样,孙子所谓“藏于九地”隐而不出。像已经得其所得一样,心满意足,静待时机。远离寒冷的地方,到温暖的地方去避寒。尽量避免出汗,避免房事,避免能量的大量的消耗。如果违反了这些原则,就会损伤肾气,春天就会下肢无力,行走困难,使春天生气的能力减少。
企业也是一样,在经济低潮时期,也应保藏已有成果,尽量避免消耗,养精蓄锐,提高素质,为下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作好准备,切忌盲动,造成元气大伤,真正到了新的发展期,又会缺乏实力,错过发展的时机。
    这些四时调摄的原则和方法,不光对我们保健养生有指导意义。对企业的管理、国家社会的管理也是必须遵循的。
中国传统的人生管理思想有很多内容,每一部份都需要作一个专题。这里只能简单地作一个介绍,使大家对中国的中医哲学有一个简单了解,举一反三,用以指导我们身心的养生和企业养生、社会养生,使我们的企业家、企业和国家能够生机勃勃,长远发展。




上一篇:艾灸治疗阳痿的方法
下一篇:话说疾病的七分养

366

主题

8185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185
发表于 2012-2-29 22: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接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805

积分

698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805
QQ
发表于 2012-3-1 16: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87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887
发表于 2012-3-2 19: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请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3 06:02 , Processed in 0.07702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