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82|回复: 9

有关归藏数法则

[复制链接]

396

主题

8727

积分

1303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727
发表于 2012-3-10 21: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天地圆圆一个圈,乾旋坤转任自然,识得其中阴阳理,万病都在一掌中。在通行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汤液经之制,而对于经方方药的配伍法则和剂量更是守口如瓶,隐而不言,避而不谈,故有“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一说,一千八百年来人们绞尽脑汁的都在试图破译经方剂量的奥妙,但因缺乏师承相授,得不到打开经方剂量之谜的金钥匙“只能照猫画虎,刻舟求剑”的使用经方原方,而经方剂量的古今折算,更是盲无所知,更有甚者,以汉代之度量衡制标准来考证伤寒论之经方剂量,这一错误做法严重违背了圣意,殊不知张仲景虽生于汉代,但伤寒论传承的是伊尹汤液经之制,张仲景只不过是汤液经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者,其经方剂量岂能与汉代度量衡制标准同日而语。还有的学者受西方实证思维的影响,用实测药物的方法来考证经方的剂量,这一低级的做法因药物的产地品种不同的客观限制,又存在较大的误差,仍然不能还原经方剂量的本来面目,经方的一两到底合现今的多少克,形成众说纷纭,难求一致的局面,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世人不识伤寒论的来龙去脉,余在此大声疾呼,一千八百多年来,人们都在误读伤寒论,其实伤寒论是一部医算之书,是数术中医的鼻祖,其中的理论体系,远远早于内经,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而内经只不过是托名黄帝的春秋战国时代作品,是诸子百家争名的产物,远没有汤液经的传承之作伤寒论理论体系完善而严谨,伤寒论是以连山诊断为体,归藏用药为用,欲破译经方剂量之秘,非得有归藏数不可,而几千年来人们都在周易上兜圈子,对于不通行于世的连山和归藏更是知之甚少,这是困扰后学达几千年的根本原因。          黄帝得河图,大禹受洛书,夏人因之曰连山,商人因之曰归藏,周人因之曰周易,河洛和三易是一脉传承之作,伤寒论之理论体系就是河洛和连山归藏数术中医的巧妙结合,如果不了解河洛和三易就休想打开这扇紧闭的大门,连山黄道历法的应用和归藏数理的巧妙结合,铸就了汤液经的传承之作伤寒论的应用而生,欲睹伤寒论之风采,非通三才之道得往圣之心者不可,而千古不传之秘归藏数是破译经方剂量之秘的金钥匙,桂枝汤全方16两,以应归藏数16,8两半麻黄汤,以应归藏数17之半,而标准小柴胡汤全方之剂量是36两,以应归藏数18之倍,其中的奥妙非不学问人所可妄谈,单方有单方的归藏数法,复方有复方的归藏数法,归藏数既有大数又有小数,还有总数,其中的平均数为16,以合天地人三才之数,经方剂量的度量衡制标准,也是由归藏数,经严密的计算后决定的,伤寒论的所有方剂。都以归藏数为制方标准,遣方用药的奥妙就隐藏在归藏数中,在药味相同的情况下,增减其中的某味药后,因剂量的改变而功效和所治疗的部位即发生变化,十六两的桂枝汤和十九两的桂枝加附子汤,其所治的三阳三阴病证就有天壤之别,而剂量的变化都有规矩可循,岂可随便乱开而无法度,今人用药无法无度,无规无矩,以意而为之,其疗效之差,可想而知,古人办任何事情都循规蹈矩,如果没有严密数学运算,能完成精美青铜器的制作吗,能完成万里长城和都江堰等浩大的工程吗?河洛图书和三易这一史前文明的产物,是开启中华文化宝藏的金钥匙,今人不理解他的奥妙所在,也就读不懂上古历史了,伤寒论的百家争鸣局面由此而形成,伤寒论是数术中医的鼻祖,诊断用药都在一掌之中,望闻问切与伤寒论医算之书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之上,面对一个疾病,可以在数十秒内作出诊断和用药而不受时空限制,试问天下有谁能达到如此上工之水平,非伊尹扁鹊和张仲景莫属,因为他们是量天测地之人,连天地都可以用数学测量的人,面对疾病难道不可以屈指一算吗,治未病在他们看来何难之有,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文化积淀在他们的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千万不可小看我们的古人,回归中国古代文化是大势所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不远的将来,到时伤寒论的真面目就会大白于天下,愿天下学人拟目以待吧!




上一篇:单味药归藏数法则诠释“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
下一篇:给wqpzm先生的信息

396

主题

8727

积分

1303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72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1: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天连山归藏周易和五行的规律图

先天连山归藏周易和五行的规律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主题

8727

积分

1303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72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1: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八味为何只用八味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主题

8727

积分

1303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72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1: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解了河图洛书,和易龙图是不是一张图?
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今存已合之序尚疑之,况更陈其未合之数耶!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也。况夫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少有差,则不成其次序矣。故自一至于盈万,皆累累然,如系之于缕也。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
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
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今略述其梗概焉。
但是不是和易龙图是一张图呢?本人认为:如果把4归于地数(水火曲线),则3+5+9+5=24,如果把1归过来就是天数25,地数是1+2+4+6+7+10=30,去掉地6也是24,怎么修改?难道是把天地曲线连成墨笔乌斯(太极)曲线?
经过本人研究,画出一张河图洛书合体图,如下:
pic_a5b6770a96198851227f59b8de1c942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主题

8727

积分

1303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72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2: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来出版和发表的一些易学研究的专著和文章,论及《连山》与《归藏》,对这两种古易书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但似乎诸家对这二易不甚重视,多用前人旧说轻轻带过,并不深入。因古人之说多有讹误,未足据信,故今作此文,就《连山易》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名称的由来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云: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在以前的书里,就没有关于这两种古易书的名目了。但很不幸,《周礼》这部书早已为学界所证实乃汉代刘歆的伪造,是他杂取故书并参以己意作成的,里面虽用的确实是一些原始的古材料,而其虚造的成分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许多内容靠不住。其中《连山》、《归藏》这两个名目便是他虚造出来的,他伪造的依据便是《山海经》。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一文中已明辨之[1],这里不妨再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在古代不止一种,这看看《左传》即可明白。秦火不焚卜筮之书,故到了汉代,自然还会流传下来不少,《周易》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但不甚显著。刘歆曾领校中秘图书,他肯定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编写《周礼》时,除了写上《周易》外,又决定再写上两种古易,以凑足“三易”之数。同时他又发现这其中的一些古易书的内容和《山海经》的内容很有联系,这看看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时多引用《归藏》(此书乃战国时代的一种古易,晋代出自汲冢,原名并非《归藏》)即可明白。所以,刘歆便根据《山海经》和易理虚拟了两个古易名。
《山海经》是由《五藏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五藏山经》为一部分,简称《山经》;《海经》则是《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的并称,其中《海外四经》又称为《大荒经》。我们看看《山经》所记,的确是一山连一山,山山不断,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连山”之书,所以就根据此拟定了《连山》这个书名。又根据《海经》和《大荒经》拟出了《归藏》一名,海属水,在《周易》中属于坎卦,《说卦》云:“坎者,水也。……万物之所归也”,从中取了个“归”字;大荒即大地,在《周易》中属坤卦,《说卦》云:“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从中取了个“藏”字,二者合一,《归藏》这个名目就产生了。
所以,《连山》这个名目和《归藏》一样,实出于刘歆的伪造,不足据信。正因为它的名称后出而且之后所出之书真伪混杂,故历代学者对《连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讼纷纭,了无定谳(参本文后所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
二、东汉时期的《连山》
《连山》虽是刘歆伪造的名目,但东汉时期的的确确有过一部《连山》,同时还有过一部《归藏》。桓谭《新论正经》云:
“《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桓谭是东汉人,其言之凿凿,说有《连山》、《归藏》,其中《连山》有八万言,在古代的书籍里,可算是鸿篇巨制。另一个力证就是去东汉未远的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都引有《连山易》的文字(详见下第六节),可证桓谭之说并非无据,说明东汉时代的确有一部《连山易》。那么这部《连山》是怎么来的呢?由于文献无记,难以确断,这里只能作一下推测和猜想。
 笔者认为这部《连山》与桓谭说的《归藏》都是出于刘歆或其同道文人的伪作。刘歆篡改伪作了“中古文经”,他为了给自己的学说提供口实,在这些经书里杜造了不少所谓的古书名目,如《左传》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也包括《周礼》中的《连山》和《归藏》。这些书在现实里自然是看不到的,但刘歆等人可以说是经过秦火而失传了,可秦火不焚卜筮之书,《周易》完整地保存下来便是明证,那么要说《连山》、《归藏》是经过秦火失传了,是不能取信于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伪造出这两部易书来。这对刘歆等人来说是最方便不过了,他掌管着中秘的图书,而这些书中就有好多从先秦流传下来的无名古易书,从中选取两种作底本,再参以其它的易书,要作成两部新易书是不难的。自然,这也需要付出劳动,我们看看桓谭所记,《连山》有八万言,《归藏》却只有四千三百言,可见刘歆等人是先作了《连山》,用力甚勤,故卷帙巨大,到了造《归藏》时,心力已尽,仓促成书,故仅及《连山》的二十分之一的篇幅。
 《连山》作成后,藏于兰台(汉代宫中藏书之处),并在社会上流传。为了使人相信这的确是古传的易书,作伪者自然不敢吐露实情,后来刘歆被诛,其事益无人知晓,故桓谭见到了《连山》、《归藏》,也相信是古易而写入了《新论》。此书北魏时尚行于世,故郦道元尚得见而引之,至《隋书?经籍志》已不著录,则其时已经失传。
 刘歆等伪作得这部《连山》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已经不可详知,据《周礼》所言:“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郑注曰:“三易卦别之数亦同,其名占异也。”贾疏:“经卦皆八者,谓以卦为经,即《周易》上经、下经是也;皆八者,《连山》、《归藏》、《周易》皆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本,其别六十四。”又曰:“占异者,谓《连山》、《归藏》占七、八,《周易》占九、六,是占异也。”
 若郑、贾二人不是妄断臆说的话,那么此《连山》的形式应当大体与《周易》相同,只是阳爻称七,阴爻称八,其中还窃用了《归藏》和《易传》中的文字(详下第六节)。疑此书除了六十四卦经外,还和《周易》一样作了《传》,故能至于八万言之巨也。
三、梁元帝《连山》
东汉的《连山》失传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梁元帝又作了一部《连山》。
梁元帝萧绎,字世诚,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兰陵萧氏皆明于易理,盖本自家学。据《南史》,梁武帝萧衍撰《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义;梁简文帝萧纲(萧绎之兄)也撰有《易林》十七卷。梁元帝萧绎亦著《周易讲疏》十卷,又著《连山》三十卷,《金楼子?著书篇》曰:“《连山》三秩三十卷”,注:“金楼年在弱冠著此书,至于立年其功始就。躬亲笔削,极有其劳。”可见这是萧绎早期的作品,但是用了很长时间才写完定稿,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和《新唐书?艺文志?五行类》皆著录梁元帝《连山》三十卷,此书《宋史?艺文志》不著录,盖其时已佚,今已不可考。唯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曰:
“焦赣《易林?乾卦》云:‘道涉多(石)阪,胡言连蹇。译??且聋,莫使道通’,据梁元帝《易连山》,每卦引《归藏》、《斗图》、《立成》、《委化》、《集林》及焦赣《易林》,《乾卦》卦辞与赣《易林》卦辞同,盖相传误也。”
 可知此书乃杂采易学类诸书编纂而成,故卷帙浩大。而《斗图》之类的书,皆是以《周易》卜筮占验的派生类作品,不似圣人之旨,故自《隋志》以降,皆入于《五行类》。如《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有《易斗图》一卷,郭璞撰;《易立成》四卷;《周易委化》四卷,京房撰;《周易集林》十二卷,京房撰,《七录》云:“伏万寿撰”;《易林》十六卷,焦赣撰,梁又本三十二卷,等等,这些除了焦赣《易林》(即《焦氏易林》)外,今皆不传。
以此推之,梁元帝《连山》的形式当不与《周易》相同,而是同于焦赣《易林》之类的五行类著作,故不入经类而入于子部之五行类,可惜今天已经只字不存。
四、刘炫《连山》
继梁元帝《连山》之后,隋代的刘炫又造了一部《连山》。
据《北史?儒林传》,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学识渊博,但宦途不遂,做过几任小官。著书多种,而《连山》乃其所造的伪书。《儒林传》云:
“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有人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
 刘炫的这部《连山》虽然被发现为伪,但并没有遭毁,《隋志》和《旧唐志》里虽然不著录,在《新唐书?艺文志?经部?易类》里却著录了《连山》十卷,不著撰人名,司马膺注。这书肯定不是梁元帝的《连山》,因为在同书《五行类》里著录了梁元帝《连山》三十卷,所以这只能是刘炫伪造的那部《连山》。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引胡应麟曰:
“《连山易》十卷,见《唐?艺文志》。按班氏《六经》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绝不同。隋牛宏(弘)购得寓内遗书至三十七万卷,魏文成等修《隋史》,晋、梁以降,亡逸篇名无不具载,皆不闻所谓《连山》者,而至唐始出,可乎?《北史?刘炫传》:‘隋文搜访图籍,炫因造《连山》、《鲁史记》上之。’马端临据此以为炫作,或有然者。盖炫后事发除名,故《隋志》不录,而其书尚传于后,开元中盛集群书,仍入禁中尔。”
又引胡一桂曰:
“《连山》十卷,见《唐?艺文志》。自唐以前并无其书,则唐之《连山》似隋世伪书。”
说皆是也。其书《宋史?艺文志》不载,但宋代黄裳说:“《连山易》,长安人家有之,其卦皆纵。”邵博亦曰:“《连山易》意义浅甚,其刘炫之伪书乎?”(上皆见马国翰辑引),则宋代尚存于世。
五、《古三坟》之《连山》
 北宋时又出了一部《古三坟》,一卷,分为《山坟》、《气坟》、《形坟》三篇。其中《山坟》又被称为《连山》,其书以君、臣、民、物、阴、阳、兵、象为八卦,卦序排列以山为首,其首八卦为叠山象、藏山兵、连山阳、潜山阴、兼山物、列山民、伏山臣、崇山君,名皆怪异,辞意浅陋,后人已经辨其为宋人所伪撰。《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列入《经部?易类存目》,《提要》曰:
“案《三坟》之名见于《左传》,然周秦以来,经、传、子、史从无一引其说者,不但汉代至唐不著录也。此本晁公武《读书志》认为张商英得于比阳民舍;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毛渐得于唐州,盖北宋人所为。其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之《易》,《归藏》为神农之《易》,《乾坤》为黄帝之《易》,各衍为六十四卦,而系之以《传》,其名皆不可训诂,又杂以《河图代姓纪》及策辞政典之类,浅陋尤甚。至以燧人氏为有巢氏子、伏羲氏为燧人氏子,古来伪书之拙,莫过于是,故宋元以来,自郑樵外,无一人信之者。至明何镗刻入《汉魏丛书》,又题为晋阮咸注,伪中之伪,益不足辨矣。”
 此书之大略于兹可见。然其虽为宋人所伪作,但作者颇费心力,其《河图代姓纪》一篇,盖本自谶纬之书,多存汉魏遗说;其推演之理,虽然朴陋,亦可自成一家之言,从中亦可窥见宋人易学得某些方面,故不可一笔抹煞。
六、《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考辨
《连山》虽然经历代学者探讨并产生了许多作品,但自元明以后,除了《古三坟》以外,其它皆佚,若想见到一鳞半爪,只能看辑本了。《连山》的辑本不多,就今所能见到的,有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王谟《汉魏遗书钞》本和观沫道人《闰竹居丛书》本,而以马国翰的辑本为最备,故兹就马辑本之文略作讨论。
首先应剔除其中不可靠的文字,马辑本中的以下六条文字是不可信的:
1、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左传?闵公十五年》)
2、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左传?僖公十五年》)
3、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左传?成公十六年》)
4、阳豫。(《春秋演孔图》)
5、游徙。(《史记?秦始皇本纪》)
6、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娘(??)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明,无恐无惊,后且大昌。”??娥遂??身于月。(李淳风《乙巳占》)
前三条出自《左传》,并未明言是《连山》之文,当是取自其它古《易》或杂占之书的筮辞,马氏所据,只是本程迥和顾炎武的推测之言“固二易之辞”、“所谓三易之法”的说法,二人也没有明说是出自《连山》,故不足为据。
第四条见《春秋演孔图》:“孔子成《春秋》,卜之,得‘阳豫’之卦”,宋均注:“阳豫,夏殷之卦名也。”其中亦未明言乃《连山》之卦,宋均也弄不清到底是夏卦名还是殷卦名,只笼统地说了句“夏殷之卦名也”,是因为他看到《周易》中没有这样的卦名。唯罗苹《路史注》以为乃《连山》之卦,实出于臆测。《演孔图》乃东汉时之纬书,其言孔子之事可信与否且不论,“阳豫”即使确系易卦之名,则当即《周易》之豫卦。“阳”古本作“?[”,这里当是“易”字之形讹。“易豫之卦”就是《周易》中的豫卦,盖豫卦震上坤下,震为春,坤为秋、为文,以象孔子所作之书名《春秋》也。
第五条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三十六年,……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槌鼐?。’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
此中所言之“卜之”,当即以《易》占卜,“游徙”亦非卦名,而是“卦得”之爻辞,即占卜所得之结果。游者,出游也;徙者,迁徙也,是占辞言出游和迁徙乃吉,故始皇先迁徙了榆中三万家,次年又出游。马国翰据罗苹《路史注》以为是《连山》卦名,亦臆测不足据。
第六条见《乙巳占》卷一,乃引汉代张衡《灵宪》之文,原文是:
“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偶。其后有冯(凭)焉者。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明),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娥遂??身于月,是为蟾蜍。”
此乃记??(嫦)娥奔月的故事,里面没有说是出自《连山》,而此故事实本见于《归藏》。《文心雕龙?诸子篇》曰:“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十日、嫦娥奔月。”《文选?谢希逸〈月赋〉》李善注引《归藏》曰:“昔常(嫦)娥以不死之药奔月。”《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引《归藏》曰:“昔常(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此皆节略隐括之文,全文当如《灵宪》所引者,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将此节文字辑入《归藏》,良是,所以此条也不是《连山》之文。同时,马国翰还抄错了句,他把“其后有冯焉者”抄落了几个字,又与下句混成了一句,成了“有冯羿者”了。
还有一条文字需要辨析,兹录如下: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此条本见《说卦传》,马国翰注云:“干宝《周礼注》引云:‘此《连山》之《易》也。’罗泌《路史?发挥》亦云。”
此条只能存疑。若干、罗二人之言确实,那么此条当是东汉之《连山》的遗文,故晋代的干宝能得而见之、引之。盖刘歆之徒作《连山》,本是剽掇故易书而为之,《周易》经传亦是其采用的重要目标,所以此文当是《连山》剿袭《说卦》,而非《说卦》用《连山》,此不可不辨。
此外,还有一条文字需要说明,兹录于下:
“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
这一条马国翰没有注明出处,按此条实际上是本自《水经注?颍水》,其文云:
“(?匪?)东经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
对于这条文字,孙诒让《札??》卷三辨之云:
“此文‘连山亦曰启筮亭’七字有误。考《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易》云:‘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学记》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当作‘《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盖《连山》、《归藏》两《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归藏》,郦氏误忆为《连山》,皆未可知。今本‘连山亦’,‘亦’即‘易’之误(易、亦音相近);‘启筮亭’三字又涉下‘启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传讹,构虚成实,遂若此。”
故《水经注》的这条文字当作“(?匪?)东经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马国翰将“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辑入《连山》十分正确,但马辑文中的“阳文”应该是衍文,当删。这条文字也见于《归藏》,当是《归藏》在社会上已经流传很久了,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从来就没有引用,只引用了两条《连山易》的文字,说明他引用的不是当时流传的《归藏》,而是的确是《连山易》之文,这部《连山》应该就是东汉人作的,它那里面也使用了《归藏》的内容,所以二者有内容重复的现象亦不足为怪。
除去上面说到的不可信和存疑的文字,马辑本中可信出自《连山》的文字仅得八条,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记事之辞,一类为卦爻辞。
第一类记事之辞有如下四条,但马氏所辑文字和出处有讹误,今订正如下:
1、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马注:“出郦道元《水经注》”)。
2、鲧封于崇。(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夏本纪》。马注:“出裴?S《史记集解》”,误)
3、禹娶?纳街?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纪》引。马氏辑文中“余”作“启”,误)
4、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颍水》。马未注出处)
这四条文字疑本为卦爻辞,但今已不知属于何卦。四条皆是记有夏之事,前两条记鲧之事,第三条记禹事,所言“攸女生余”之“余”即夏后启之别名,《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帝王世纪》曰:“帝启,一名建,一名余”是也。第四条是记夏后启之事,即《归藏》中所说其“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之事。第一条和最后两条,应当是东汉的《连山》之文,第二条则未敢遽定,疑亦是也,盖东汉作《连山》者将其定为夏《易》,故其内容皆用夏代的故事。
第二类的卦爻辞有如下四条:
1、《剥?上七》曰:“数穷致剥而终吝。”《象》曰:“致剥而终,亦不知变也。”(黄佐《六艺流别》、罗泌《路史》)
2、《复?初七》曰:“龙潜于神,复以存身,渊兮无畛,操兮无垠。”《象》曰:“复以存身,可与致用也。”(同上)
3、《?ァこ醢恕吩唬?“龙化于蛇,或潜于?j,兹孽之牙。”《象》曰:“阴滋牙,不可与长也。”(同上)
4、《中孚?初八》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象》曰:“女来归,孚不中也。”(黄佐《六艺流别》)
以上四条由文字风格来看,是出自同一书,此部《连山》有六十四卦,卦名与《周易》全同,每卦六爻,爻辞多用韵语,每爻下皆系以《象传》,殆模仿《周易》经传而作,只是阴爻称“八”,阳爻称“七”,此乃应《连山》、《归藏》以七、八占之古说。
这部《连山》由文中之用韵可知为隋唐人所作。因为汉魏两晋人用韵字皆用古音、古韵,如《焦氏易林》即其典范;而此《连山》乃全用隋唐时代的中古音。如第二条,以神、身、垠为韵,神、身二字古音同在真部可为韵,垠古音却是在文部,与神、身二字并不押韵,但这三字在中古音中都属于真韵,就押韵了。再如第三条,以蛇、?j、牙为韵,而蛇古音在歌部,?j在支部,牙在鱼部,三字古韵皆不同,不押韵,而在中古音中三字都属于麻韵,就押韵了。
由此可以证实,这四条《连山》的遗文当是出自隋代刘炫的《连山》,这部书曾被《新唐书?艺文志》收入《经部?易类》之首,司马膺还给它作了注,足证其书的形式与《周易》相同。盖宋人已经知道其为伪书,皇家不藏,故不入《宋史?艺文志》,但自隋唐以迄于元明,其书在社会上仍有流传,所以宋代的罗泌、明代的黄佐能得而引之,此后则再无闻者了。
自汉代以降,《连山》一名在易学史上名声甚隆,然其名其书实皆伪伪相因,不足凭信;关于其论说,亦多臆测之辞,难以为据。今就个人拙见考辨如上,不足之处,冀方家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754

积分

16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真的很想学习经方应用

Rank: 5Rank: 5

积分
1754
发表于 2012-3-10 22: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这个头有点大。不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主题

8727

积分

1303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72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2: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归藏数法则是古经方家遣方用药的尚方宝剑

想昔日山羊血虽能解断肠草毒,但为什么神农尝草千千万,却中毒而亡无药医,想昔日彭祖年寿八百岁,到头来还是骨化形销一堆土,因为万物有数,劫数难逃故也。

    国人常常津津乐道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并引以自豪,但依我之见,中国古代的高科技,首推中国古典中医药学文化,它传承至今已达数千年之久,而始终处于史前文明的原始状态而没有任何改变,后人只能老老实实的去继承,而不能推翻其初创理论体系,在发明失传,再发明再失传的畸形发展轨道上,尽管涌现出为数众多的名医大家,但若论其临证水平却无人能超出先贤,能够彻底颠覆中医药文化理论体系的人还没有降生,有人曾试图以现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去揭示古中医药的奥妙,但都无功而返,因为所谓的现代科学技术与古中医的理论体系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之上,史前农业文明的产物古中医药学,其理论体系的本源在于河洛学说,因为大量证据表明,人类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河洛正是史前文明被毁后的遗留物,而归藏数法则是古经方家遣方用药的尚方宝剑。

         史前文明被毁后的遗留物除河洛图书外,还有璇玑玉衡图和数,它是揭示日月交会规律周期和昼夜晨昏刻数长短以及二十四气变化的宇宙自然大道,它在古中医的经典之作《伤寒杂病论》中用于三阳三阴六病的诊断定位排序和归藏用药,正因为其变化莫测奥妙无穷,古人又称其为玄机图玄机数。有人以中医不知人体有多少块儿骨头而讥笑讽刺中医,殊不知远在数十万年前的史前文明阶段,我们的古人就知道人体共有二百零四块骨头,并用这个玄机数204对应人体,不但对三阳三阴进行了准确的定位,而且还能反映出三阳三阴所表现出的不同周期节律,用于疾病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九九八十一归藏数,并用其中的一百四十四归藏数建立了度量衡制标准,以归藏数为准绳,遣方用药,以归藏数优化经方配伍的最佳量效关系,在运动中研究运动,在变化中研究变化,单味药有单味药的归藏数法则,复方有复方的归藏数法则,每味药不但有甘酸苦辛咸五味的变化,而且还有寒热温凉平五气的差异,以及每味药所表现出的升降浮沉,归经,归藏和功能主治,以药之不同的气味进行配伍,对于经方家而言,只言药之归藏而不讲药之归经,因为归经之说那是针灸家的事情,药之五苦六辛其变化奥妙无穷,但都有规矩,如滚盘珠,桂枝汤中,三两桂枝主要入肝,兼可入肺,麻黄汤中二两桂枝只可入肺而不入肝,入肝有麻黄,桂枝加桂汤中,五两桂枝既不入肝,也不入肺,而是入脾,同理,白虎汤中,苦寒的知母,如用于入肾只能使用六两和二两,而不能用四两,石膏辛凉之药,入肺则可用一斤,或鸡子大一枚七两,遣方用药时既要考虑单味归藏数,又要考虑复方归藏总数才能与病证对应,白虎汤三十两其归藏数对应阳明病,若再加三两人参(党参),其剂量变则所治疗的病证也在变,由治阳明的白虎汤变为治厥阴的白虎加人参汤,若再加三两桂枝,又变成了治疗少阳疸疟的白虎加人参桂枝汤了,医者在临证时总是心中有数,医犹兵也,妙于兵者,必妙于医,小柴胡汤全方总剂量是三十六两,以应少阳病证之归藏数36,其中用柴胡八两,半夏八两,黄芩四两,党参三两。白芍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五两,八味药共同配伍组合成最佳量效关系,其中入肝胆之药就占了22两,全方三十六两巧妙结合,已达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之升降效果,三焦气血通则何病不治。世人不解经方配伍之妙,随意改变配伍结构,虽说也可以有一定的疗效,但不是最佳的量效关系,综观小柴胡汤的严密配伍组织结构,无不感叹我们古人的聪明智慧,古代经方属于禁方的范畴,因属于秘方,所以故意在一张处方中,既使用标准度量衡,又使用非标准度量衡,其目的就是不让外人搞清楚准确剂量和搭配,开方之人明知半夏用半斤八两,但故意用半升以表示,让你搞不清究竟是多重的量,桂枝汤全方十六两以对应太阳归藏数16,知道全方的归藏数是十六,用已知数求未知数法则,就可知道大枣是五两,因为保守和保密思想的存在,故用12枚不确定的剂量以示人,而枣有大小之分,不同的产地和品种其十二枚枣的重量是不同的,山西河东晋南产的红枣才称其为大枣,选取十二枚用秤秤之,正好是五两之数,合今之五十克,那么不用五两大枣,用二两或三两大枣,虽然也有治疗效果,但仍然不是最佳量效关系,其疗效肯定有差异,麻黄汤仅仅四味药,麻黄桂枝甘草都有准确剂量,唯独杏仁一味药以枚来表示,这又是故意的保密,其实麻黄汤以归藏数法则,全方之总量只能是八两或八两半,以应归藏数8和17,所以平喘降逆的杏仁只能是二两或二两半,用二两则全方总剂量对应8数,用二两半对应17数之半,其中的奥妙差异在于如用苦辛的杏仁二两,则直接入肺降逆平喘,如用二两半杏仁,则入心降火平喘,虽然用量不同,但疗效是相同的,因为它们所对应的靶点都对应太阳归藏数8和17,如果不用这样的剂量就达不到最佳优化效果,心中有归藏数,不但可以订正经方剂量的传抄之误,而且每方都与三阳三阴病证相对应,知数就知病,知病就知该用多少药数剂量,万物有数思想在古人的心中是何等的重要,用数来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境界,今人只重视数字之数的研究,而忽略了数理之数的研究,几百万年前的人类就使用了数理之数,河洛所表示的数就是数理之数,以数可以定象,因数就可以明象,数术古中医的最显著特色那就是屈指一算就能心中有数,运筹帷幄。孙悟空能七十二变也终究逃不脱如来佛的手掌,因为万物都在一掌中,伤寒论是数术中医的鼻祖,后世任何医学流派都难以超越伤寒论的诊疗体系,它是数术中医的集大成者,其对数的认识和运用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揭示出它的真正内涵,可以彻底颠覆中医药现状,甚至若干年后,现代医学还得回头研究古中医,才能真正搞清楚人的生命本质和复杂的疾病现象,攻下派大医张子和,对五苦六辛一词无人能解的感叹局面和对其错误解读就会彻底改变,其实五苦六辛的说法就隐藏在一幅玄机图数中,后世人只知有璇玑玉衡一词的说法,但不知还有一幅璇玑玉衡图和数,绝代才女苏若兰,所创作的一幅璇玑图回文诗只是其中的一种文字游戏表现形式而已,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证明,苏若兰当时曾见到过稀世瑰宝璇玑玉衡图,华山老祖陈抟也知道这幅图和数,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我就会将这幅图和数公之于众,愿天下学人拭目以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发表于 2012-3-10 22: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东军的爷爷来了。我家张仲景终于可以认祖归宗了。
我听见老张在笑!我听见老张在哭!我小张陪他笑,陪他哭!
悲喜交加!哭笑不得!


先生快帮我们揭开伤寒奥秘吧,我们一定认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895

积分

25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龙蟠橘井

Rank: 5Rank: 5

积分
1895
发表于 2012-3-10 23: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水平!经方用药及药量之谜,恐怕只有用数理才能破解。期待楼主有更多研究成果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17

积分

454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曲洪波

Rank: 5Rank: 5

积分
3217
发表于 2012-3-11 12: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山西李保柱老师否?上述观点我多次在山西民间仲景学说研究上见到。请畅述大论。
曲洪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8 03:22 , Processed in 0.195592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