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721|回复: 3

[名医之路] 《医案聊斋》

[复制链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发表于 2008-11-11 00: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张大明老师写完《小说中医》、《小说中医续》以后,致力于新作《医案聊斋》,该书精选一些古代医案,以聊天的方式作一介绍,旨在帮助初学者轻松愉快地了解一些古代医案,今天张老师发来一节,委托我贴在沙龙,其中按照黄老师“药人”的思路,提出了一个“姜人”的概念:

四十七聊
师兄:用热药治寒病,用寒药治热症,以药之偏性,纠病之偏性,是中医治病的常法吧?

师弟:对,这是中医的独特理论。

师兄:可清代有一书生吴永言,身上发热,咽干舌燥,有时还咳出鲜血。虽然屡服凉药,可停药又发,如此者三年。你看这是什么原因?

师弟:或许是凉药量少,不足以清除热邪;或许是此人素体热盛,药停而热复生;或许是大夫未穷病本,治标而未治本;或许……这情况太复杂了,难以穷尽。即在诊断手段大大发展的今天,“发热待查“也是最难确诊的疾病之一。

师兄:不论情况再复杂,也要在当时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找出原因。针对此病,王孟英在没有种种检查仪器的条件下找出了原因,治好了发热。

师弟:照这么说,这吴书生是找到了王孟英求诊--这也算是治病求本--找到了好大夫。

师兄:当时时值数九寒冬,王孟英见吴永言未穿棉衣,脸上渗汗粒,头上冒蒸气,

师弟:这是内热上冲之象。

师兄:王孟英诊其脉,沉而滑数,断定热伏在内。

师弟:沉主里,数主热,滑主盛,三者合参,里热不轻。

师兄:王大夫问他平时所服何药,他说:“我服黄芩、黄连则烦渴更严重,因为这两味药苦,而苦能化燥;服生地黄,就胃中满闷不知饥饿,因为甘味性缓,不利中气下行;吃甘蔗,水梨也是这样……

师弟:这吴书生还是知道些中医。

师兄:王孟英思索,莫不是此人听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看了什么医药之书,自己擅服热药所致?于是问他,可吴永言说他只读四书,那些药性,是听给他看病开药的大夫们说的。

师弟:看来不是服热药的原因。

师兄:王孟英听他说“只读四书”,心中一动,心想:莫非如此?

师弟:病因难道在“四书”之中?可那是些政治哲学著作,与此病何干?

师兄:不对,四书应是以政治哲学为主的综合性著作,而医学是广泛联系的学科,疾病原因无所不在,其中必有相关。

师弟:我倒要看看如何从四书中找出这发热的病因。

师兄:王孟英问吴永言:“你读圣人书,行圣人事否?”

师弟:孔孟二圣,周游列国,遍干诸侯,著书授徒,这些事吴永言一介书生岂能干得了?

师兄:吴永言拱手道:“吾才疏学浅,虽欲效之,而世事已变,无列国可游,无诸侯可干,著书无才,收徒不来。但存圣人之志,读圣人之书,对圣人‘仰之弥高’而已。”

师弟:我看此人是学而过执,不知变通。

师兄:王孟英挑之曰:”万里之行始于脚下,勿为善小而不为也。行圣人之事,可从小事作起。”

师弟:大事作不来,只能作小事。

师兄:吴永言一听此问,有些兴奋,说:”我谨遵圣人之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每食必姜。已行数年矣。尤其对‘每食必姜’一语,实行尤力。”

师弟:病因原来在此!姜性大热大辛,数年来力行“不撒姜食”、”每食必姜”,岂能不积热于中!虽然屡用凉药而难敌其辛热。四书虽是好书,可遇到此类执而不通之人,竟能成为病因。这就象追星族,明星们之所以成为明星的核心事效仿不来,只能学些皮毛,如装扮,嗜好等。

师兄:此时王孟英已看出吴永言虽年青但颇迂腐,于是开导他说:”姜之为物,亦食亦药,其辛味可祛湿解毒去寒开胃。”

师弟:姜可是佳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姜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也。”据现代研究,生姜富含姜油酮,姜油酚矿物质和维生素,胡萝卜素硫胺素等多种成分,其中有一种类似水杨酸的有机化合物,相当于血液的稀释剂和防凝剂,对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心肌梗塞,均有特殊作用。另外,生姜中的姜酚有较强的利胆作用,可防治胆囊炎和胆结石。

师兄:王孟英引孔子话道:”而圣人有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过犹不及’,凡事须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姜虽好而不宜多食。岂不见在‘不撒姜食”,后有‘不多食’一语乎?”

师弟:对尊圣之人,就得以圣人之言化解之。

师兄:吴永言说:“曾就‘不多食’一语问于吾师,其答曰:是食不过饱之意也,非对食姜而言。”

师弟:笨学生偏遇歪教师。

师兄:王孟英闻言哭笑不得,说:”此师误你深矣!《论语》记圣人饮食,不说‘必以姜食’,亦不言‘无姜不食’,而曰‘不撒姜食’。撒字从手,检而去之也。”

师弟:这倒是新解法。

师兄:王孟英继续说:”这原是指圣人作客而言,因为众口难调,所以一些调料是客人自放,而姜是常规调料,或许已经放于饭菜之内,对此圣人不必于食时令其检去,但不多食而已。故曰:‘不撒姜食,不多食。’”

师弟:愈解释愈新奇了,或许只是对此人如此解释。

师兄:王孟英告诫吴永言,以后一段时间不可再食姜之类辛热之品。

师弟:这是要有一段洗脱期。

师兄:吴永言欲点头而又止,不解地问:”为何孔圣食姜而无妨,而我食姜则病热,以至不可再食呢?我与圣人何无缘也!”

师弟:与圣人有缘无缘岂在于此。

师兄:王孟英见状,只得再开导他,问:”孔圣有三戒,你知之乎?”

师弟:我替他答吧:“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师兄:吴永言道:”三戒只是戒色、戒斗、戒得,并没有说戒姜呀?”

师弟:此种书呆子,不能举一反三,唯执所言,真能把人急死。

师兄:当医生就得有耐心。王孟英说:”这说明孔圣能针对人生少、壮、老三阶段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相应的修养守则。”

师弟:对,正如《吕氏春秋》中”察今”一篇所言:”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必须合于时宜。

师兄:”虽然三戒具体内容不同,而其要一也,均有益于生命。”王孟英继续开导:”食姜亦如此,食之亦可,戒之亦可,其要在于食者是否宜于食姜,是否对身体有益。宜则有益,不宜则有害。”

师弟:这下吴书生该有所悟了吧。

师兄:是的。他说:”照先生的话,我不宜于食姜--可为什么呢?”

师弟:这还不明白,吴书生年轻体壮,阳热旺盛,即使不食姜,火气已经有余;而孔圣人年老体弱,阴盛阳衰,即使多多食姜,亦难补其阳热。 

师兄:王孟英将你这话的意思向吴书生说了。他说:”我以为圣人之道,当一以贯之,原来还要视情况而变哪。”

师弟:他这才明白。

师兄:王孟英又说:“圣人有二徒,同问一事,而孔圣所答不一,何也?”

师弟:这是《论语·先进》中所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师兄:吴永言答:”此因冉有临事退缩,故以鼓励;而子路喜欢冒进,所以压之。”王孟英紧接着说:”此非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乎?事原有不可一以贯之者。食姜亦如此,当因人而定,宜食者食之,不宜者避之,岂可人人皆食。”

师弟:据鲁迅先生考证:当时花旗白面,尚未输入,土磨麦粉,多含灰沙,所以分量较今面为重;国道尚未修成,泥路甚多凹凸,孔子如果肯走,那是不大要紧的,而不幸他偏有一车两马。胃里袋着沉重的面食,坐在车子里走着七高八低的道路,一颠一顿,一掀一坠,胃就被坠得大起来,消化力随之减少,时时作痛;每餐非吃”生姜”不可了。所以那病的名目,该是”胃扩张”。

师兄:我认为可以再加一条,当时孔子遍干诸侯而屡吃闭门羹,其道不行,郁郁寡欢,肝气不舒,横克脾土而终致中焦虚寒,所以食姜不止。

师弟:这是内有所伤,外有所求,观其所求,知其所伤矣。

师兄:通过王孟英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地开导,吴永言终于明白了病因所在,遵医嘱不再食姜。

师弟:此可谓釜底抽薪矣。

师兄:但只是釜底抽薪还不行,因余热仍在,所以王孟英又开一方,以扬汤止沸。

师弟:姜食入胃,热积于中,当清胃以清热,我看可以用白虎汤化裁。

师兄: 处方如下:石膏(先煎)一两六钱,酒炒知母四钱,鲜竹叶二钱,姜竹茹三钱,整荸荠(打)一两,淡海(先煎) 二两,银花八钱,绿豆皮四钱。

师弟:这是白虎汤再加滋润生津解毒之品。

师兄:我看这则医案主要涉及体质与药性的问题,不妨借此医案聊聊。辨质施治,

师弟: 我久有此意。

师兄:《内经》曾按形态、情志等将体质分为太阳,少阳等五态之人。现代中医学者又有发展,如何裕民将体质分为形壮亢奋质、身蒌疲乏质、形胖温腻质、晦暗瘀滞质、形寒迟呆质等。

师弟:影响较大的王琦教授、匡调元的体质分类法。这些分类对于指导用药选方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师兄:而黄煌教授则与三者不同,根据某药物对某人体质的适应性,径直提出”桂枝体质”“麻黄体质”“柴胡体质”“黄芪体质”“大黄体质”五种体质,分别总结这五类人的不同体型及体貌特征。并形象地命名为”药人”,即具有某种体质而适合服用某种药物的人。

师弟:黄教授这思路倒是简便易用,与仲景朴实之学术相呼应,相比之下,别的体质说似有迂远之感。

师兄:如”大黄体质”的特征是:体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但容易腹胀,或大便秘结,口唇红或暗红,舌苔多厚。皮肤易生疮痘。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或血粘度偏高。精神状态饱满,易烦躁,易激动。消化系统疾病、代谢病、感染性疾病等多见这种体质。这种患者长期使用大黄比较有效而且安全。

师弟:有如此体质之人,即是大黄之”药人”。

师兄:回到王孟英这则医案,孔夫子”每食必姜”,并且没有什么副作用,说明适合食姜。

师弟:按黄教授理论,孔子应是一”姜人”。

师兄:你能不能以黄教授对适于食姜之人的描述,推测孔子的一些情况。

师弟:是按干姜推,还是按生姜推?

师兄:既然其长年四季食不撒姜,肯定是不论干姜生姜他老夫子都笑纳了。不过生姜按季,干姜常用,就按干姜推吧。

师弟:黄教授主要是从津液与舌象来辨别”姜人”,适于服干姜的人,多涎唾而不渴,虽饮水也饮不多,舌苔必然白厚或腻,或白而水滑,舌面上罩着一层粘液。舌质不红。

师兄:照黄教授以药命名的惯例,此舌可称为”干姜舌”。

师弟:以此反推,吴永言肯定不具有”干姜舌”,而绝非”姜人”。这非”姜人”而”每食必姜”岂不自求其祸乎!

师兄:所以我们不但自己在临床上要辨质用药,也要向广大群众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附原案--

    吴永言于十年前,读《论语》不撒姜食之文,因日服之,虽盛夏不辍。至三年前,患大溢血。虽以凉药治瘳。而时时火升,迄今不愈。季冬就诊孟英,身不衣绵,头面之汗蓬蓬也,且云:服芩连则烦渴益甚,以苦能化燥也;用生地即闷滞不饥,以甘能缓中也;蔗梨入口亦然。按其脉。沉取滑数。是从前之积热深伏于内。予白虎汤去草米,加竹叶、竹茹、花粉、海荸荠、银花、绿豆恣服,渐吐胶痰而愈。

   (治法在脉,沉取滑数,沉字注意,沉取滑数。则气失升降可知,清气则气分有权,而痰得吐,痰得吐则积热即从痰去,肺气日臻清肃,而痛可愈矣。生石膏先煎一两六钱、酒炒知母四钱、鲜竹叶二钱、姜竹茹三钱、整荸荠打一两、淡海先煎 二两、济银花八钱、绿豆皮四钱。)







上一篇:经方交流会上的二手摄像师
下一篇:学功发言确实学功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0: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医案很有意思,看到这个医案想起一些大众保健宣传的误区或者说是盲点。

姜是最常见的调味品,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早上三片姜,胜过饮参汤”等;稍有文学修养的人也许还知道《东坡杂记》里的一个故事:有位钱塘净慈寺的八旬和尚“颜台渥丹,目光炯然”,问其养生之道,“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近些年,杂志、报刊等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对生姜的保健作用多有强调,随便搜索了一下:

生姜含有一种类似水杨酸的有机化合物(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该物质的稀溶液,是血液的稀释剂和血液的防凝剂,对降血脂、降血压、防止血栓生成均有特殊疗效。现代临床证实,姜还有调节前列腺的功能,而前列腺在控制血液黏度和凝聚方面有重要作用。另外,姜含有的姜酚有较强的利胆功效,可以防治胆囊炎和胆石症。最新医学科学研究成果显示,常食生姜可除“体锈”。

“体锈”就是人们体内的自由基。老年人的体表,尤其是脸部布满了点点的“褐斑”,俗称“老年斑”,这是体内自由基作用的结果,它作用于皮肤引起“锈斑”,作用于各脏器形成类似的“体锈”。若人体内自由基过度活跃,可致早衰。所以说,要想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就必须及时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即 “体锈”,而生姜正是 “除锈高手”。现代医学上已证实,生姜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姜辣素有很强的对付自由基的本领,它比我们所熟知的抗衰老能手——维生素E的抗衰老功效还强得多。

类似报道突出了生姜保健的一面,但大多数却忽略了生姜的药物偏性。作为内行人的医生对此有质疑的能力,如针对《神农本草经》“生姜久服通神明”的记载,后世医家就多有疑议。如陶弘景提出生姜久服,少志少智,伤心气。孙思邈认为八九月食姜,至春多患眼、损寿、减筋力。王梦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指出:“生姜多食久食耗液伤营”。但不具备医学知识的普通百姓,就没有这样的辨别能力了,以此作为青春不老,难免会出问题。

看到这个病案,想起在黄老师门诊,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病例。一50多岁的男性患者,体胖,多食肥甘厚腻,因血尿到医院检查,发现前列腺癌。后患者自己总结,发病可能的诱因之一是,听人讲吃姜好处多多,近一年刻意多食生姜。疾病的原因往往是多因素的结果,患者也只是推测,药理研究提到“姜还有调节前列腺的功能,而前列腺在控制血液黏度和凝聚方面有重要作用。”也有资料提到德国科学家们发现,生姜汁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有抗癌作用。但一个热性体质之人,长期久服,非但不能抗癌,反而致癌,也恰恰如同硬币的正反面吧。

“黄连久服令人不忘”、“生姜久服通神明”……但却都不是老少咸宜的。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主题

6833

积分

38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6833
QQ
发表于 2008-11-11 13: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生动活泼,很有趣,而且作者很通医理,看来此书值得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6-11 10: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医案是中医最可宝贵的遗产,但有的医案年久代远,难以破解;有的医案文辞艰涩,难以明义;有的医案所述简略,难以领会;有的医案过于专业,难以普及。不要说非专业人员阅读困难,即使是专业人员,学习起来也不无障碍。而目前介绍、赏析古代医案的著作,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专业性强而难以普及。针对于此,学苑出版推出之《医案聊斋》一书尝试以聊天的方式介绍古代医案。中华中医药科普分会主任委员温长路教授为之作序,认为此书在基本忠于原医案的前提下,弥补疏漏,以趋合理;补充细节,以增形象;增加趣味,以求生动;适当评价,以助借鉴;古今对照,以利出新。将廖廖数行之医案,演义为趣味盎然之故事,如肉白骨而荣枝叶。全书语言,文言与白话兼用,流畅中不失精炼,更有难得之幽默,阅读中得惬意之享受。古代医案是金砂,须思维之水淘洗,方可披砂见金。透过《医案聊斋》一书,仿佛已经感觉到一股灿烂之光洒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 12:14 , Processed in 0.082057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