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388|回复: 2

[其他] 转载 “对症下药”与“对证下药”

[复制链接]

379

主题

8957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957
发表于 2016-2-21 20: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对症下药”与“对证下药”

中医治病有效靠的不是“对症下药”,而是“对证下药”。两者读音完全一样,实际上的意义却相去甚远。

首先,还是让我们明了一下“症”和“证”的定义:症,即症状、病症,是指疾病的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反应,例如头痛、胃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证,即证候、证型,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此外,还反应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机体与外周环境的关系。单从定义上来说,不管是内涵还是外延,“证”比“症”内容要广得多,可以说,“证”在认识疾病上比“症”更加具体、更加深刻,也更能揭示疾病的本质。

其次,是“对症下药”和“对证下药”的比较。“对症下药”即根据症状来确定治疗的方法、选择治疗药物,“对证下药”即根据疾病的证型来确定治疗方法与药物。“对症下药”实际上就与我们常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差不多,而“对证下药”就类同于我们常说的中医治本。实际上,属于中医治疗原则之一的“治本”其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比如治头痛,中医不是简单地止痛,而是要分析其是属于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还是属于肝阳上亢证、肾虚证、气血亏虚证、痰浊证、瘀血证,然后对证选用适当的方剂。

疾病是发展变化的,就感冒而言,第一天和第三天的证一般是会有区别的,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其他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一人的同一次感冒,其证型也会改变。相应的,中医治疗用药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感冒第一天来看病,医生用一种药,拖延两天后来看病,医生用的药就要不太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为什么常有中医开药5~7服之后要病人再来看一看,而不主张病人自己按照原方捡药继续服用?道理在于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其病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些病理表现也发生了变化,5~7服药后,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证型,如果要让中医的疗效发挥极至,必须在新的证型上建立新的处方施药方法,选用适宜的药物。这也就是中医的“对证下药”。

“对证下药”的中医,其实并不排斥“对症下药”。实际上,中医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也用到了“对症下药”。就拿头痛来说,如果前额头痛连及眉棱骨,则选用白芷、葛根,如果痛连项后,则选用羌活、防风,头顶疼痛则选用吴茱萸、藁本等,头痛连及牙齿则选用细辛,头痛而重、痰多身重者选用苍术,一侧头痛则选用川芎、柴胡……实际上,中医“对症下药”的基础就是“专症专药”,即对一些症状用专门的药物来治疗,其效果往往比较理想。

中医的治疗原则中还有“病治异同”。即在疾病治疗上,如果证型不同,即使是同一疾病,治疗也不同;如果证型相同,即使是不同的疾病,治疗也相同。上面的感冒事例就说明了证型不同,治疗就不同,即“证异治亦异”。而疾病不同,即使临床症状完全相反,证同治疗就相同,即“证同治亦同”。笔者曾经同时遇诊一家两个病人,一者便秘,一者拉肚子,二者皆有腹痛、小便黄、脉滑数、苔黄腻,辨证都属于湿热内结,处方施药,一副药煎两次,两人同时服用,诸证悉除。

“对证下药”是中医的精华,“对症下药”是中医的辅料。不管是证,还是症,在疾病的治疗上,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临床之时,不可偏废,而宜权衡轻重、主次。中医之难在于此,中医之贵亦在于此。

中医治病方法,辨病还要辨证,“对症”更要“对证”。所以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不能少,否则容易走西医开中药的歧途,事倍功半。




上一篇:旋复花汤的“新绛”小考
下一篇:遇见这样的病人怎么办

1

主题

0

积分

60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6-2-21 21: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叙述的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3

积分

26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93
发表于 2016-2-22 22: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症,证,以前都一个意思,没有那么多玄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0 06:06 , Processed in 0.544827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