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884|回复: 22

桂枝汤证的表现类型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9 21: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桂枝汤证的表现类型,有恶风寒较甚者,躯干及四肢都不愿意暴露在衣被之外,若揭开衣被,立即感到寒冷无比,其人虽不能揭开衣被,却也不愿贴近衣被,若贴近衣被,又汗出增多,烦热有加,需要在肌体与衣被之间撑起一个空间,此证患者体温较高,可达40以上;有恶风寒较轻者,可以露出上肢在衣被之外,此证患者体温一般在3738度之间;有不恶寒者,揭开衣被也没有明显的不适感,此证患者无热即体温正常,也有虽微恶风寒,但测量体温却在正常范围内的,此证患者增加衣被可以消除其恶寒感。他们共同的症状是有自汗出。
桂枝汤证患者,也有口渴的,其口渴是胃虚而渴,性质是气不化津,不是胃热而渴,虽渴却觉脘腹满,虽饮却不解渴,甚至会越饮越渴,若饮水过多,会变为五苓散证,此渴一般忍之一日可愈。
这些是我在临证中遇到的,借用伟人的一句话:“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临证学习临证,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上一篇:说说“但见一证便是”
下一篇:小半夏汤无效

41

主题

202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2
发表于 2010-3-9 21: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楼主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0-3-9 23: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浮弱”可以概括桂枝汤证,如果以恶寒或者汗出的程度来看的话,尚有合病、并病的可能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3-10 08: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桂枝汤证应以原文第12,13条症状为主。体温度数可能不重要,仲景时代还没有体温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3766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6
发表于 2010-3-10 09: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证关键是看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3-10 11: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芭窗夜雨于2010-03-10 09:41发表的  :
桂枝汤证关键是看舌。
原文中未提及舌,前人有舌苔薄黄用桂枝汤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发表于 2010-3-10 21: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你碰到的这种症状,用桂枝汤疗效是否如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2: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类方是我在临证中用的最多的,退烧病愈的时间多在12小时以内。麻杏甘石汤、小柴胡汤、葛根芩连汤、五苓散等都是比较常用的,退烧的时间一般都在24小时以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发表于 2010-3-10 22: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所说的症状你为何认为是阴证?

发烧40度是阴证吗?古人没有温度计,说表证"发热”多是靠手感。

纯阴证应该没有口渴的吧?不论是胃热还是胃虚。(高明者见教)厥阴虽有消渴说法,后又有少少与之愈之说,令人难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2: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逆汤证下利清谷者也有发烧40度以上的,并有口渴,你说是阴证还是阳证呢?我遇到过多次这样的争执,我认为这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在较劲,发展下去的局面,就是反目成仇,请原谅,我退出争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发表于 2010-3-10 23: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不必如此。我倒是相信世事无绝对的。

四逆汤证的虚阳外越证是会发热的。

阴证阳证的区分还是要深入思量思量

病证纷杂,关键还是要抓住核心的本质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23: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阴病越饮越渴,越渴越饮,所以称为消渴,少少与之或者忍之一日,待胃气来复,渴即愈。五苓散证是典型的厥阴消渴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3-11 08: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学术,我们应该抱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我相信大家是在讨论而不是争论。
五苓散是典型的厥阴消渴证我觉得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五苓散的消渴是水不化津所致,而厥阴证的消渴却是风邪所致的消渴,更多的是风邪与死水相混的消渴。
欢迎先生继续讨论,莫要退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18

积分

33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

Rank: 4

积分
1318
发表于 2010-3-11 12: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对李国栋先生的观点有所保留,但我钦佩李先生的执着和学识,观先生的学术观点,在下也获益匪浅,请先生留下继续讨论。我也为我以前言辞的不逊向先生致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3: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客气了,现在有论坛多好,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我相信常来光顾论坛的,一定是为了学习。只是人都有个面子,有时候会因为“是非”问题感到丢了面子而迁怒,这个能理解,我被人骂过多次了,我倒是不在乎被人骂,只是不能与不够豁达的人交流,因为那是自找不愉快。
我也为自己态度的不够冷静,向各位道歉!
衷心希望达者指教!
回复12楼刘鹏轩:
五苓散的消渴是津不化水,或称“气不化水”,就是胃肠中的津液不能把饮入胃中的水“腐熟”消化吸收承载,以致饮入胃中,停蓄不运,水饮入胃不能化为津液上运下行滋养人体之需,就发生口渴。
所谓风邪,《伤寒论》里有“中风”、“风温”、“风家”、“恶风”、“邪风”、“浮则为风”、“风湿”等之说。
中风、风温之“风”,是给疾病取的名称;
风家之“风”,是指太阳中风体质者;
恶风之“风”,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
邪风之“风”,就是中风之“风”;如“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浮则为风之“风”,亦是指表部之邪即太阳中风之“风”,如“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风湿之“风”,也是指中风之“风”,如“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主方:甘草(炙,二两)、附子(炮,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
另“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此条中之“风”,亦是指中风之“风”。谵语者,为阳明有热。汗出谵语,此汗出是谓太阳中风表邪未尽,已并里热迫津外越,故有燥屎在里。“此为风也”之“风”,是指表邪未尽。“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阳明中风,也是给疾病的状态取的名字。阳明中风,当能食,能食者,是燥结不甚。所以“须下者,过经无表证者乃可下之。”若表邪仍在,下之若早,表邪入里,表津亦虚,邪气入里,里热更实,二阳交织,邪气益甚,谵语亦甚,故语言必乱。
由上所述,中风、邪风,都是指表部有邪气。表部的邪气,就是停蓄在表部的水湿,是由外界或体内的原因,影响人体表部组织的津液不能正常运行,出现郁滞所产生的病理性物质停蓄在人体表部,而不可能是自然界的风跑到人的身体里面了,至少应该是人体自身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是为了说明厥阴邪气的性质,是水湿郁滞在表。表有邪气,阻碍了皮肤的正常透达功能,热量不能正常外散,聚而发热。表部郁滞的水湿不去,体温就不能保持正常。
言归正传,厥阴病表部客留邪气,影响肌肤透达,致使胃气不能旁达,因此就发生气上冲,使胃的功能紊乱,不能正常消化、吸收、运行摄入胃肠的水谷精微,甚至吐利交作。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厥阴病发生消渴的病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3-11 14: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界的风自然不会跑到人的身体里去,但会引动肝风,出现内外招感的问题。
“厥阴病表部客留邪气,影响肌肤透达,致使胃气不能旁达”我觉得这一点说的太笼统了,怎么就一下子影响到胃气不能旁达了呢,如果这个条件成立那么其他五经表部客留邪气时会不会引起胃气不能旁达呢。
最起码,五苓散不应该只是厥阴证的消渴。
仲景的六经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8: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肝风之风具体指何物呢?是风在身体里刮起来了吗?肝风能让人消渴吗?肝风消渴忍之一日能愈吗?
人怎么能一下子就发烧了呢?如果人能一下子就发烧了,那么“一下子影响到胃气不能旁达”也就不奇怪了。
你说“仲景的六经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这就是认识方法的问题了,经络纵横交错,那还怎么分“三部六病”呢?你还是站在批判的立场对待“三部六病”学说。可是《伤寒论》里反复论述的就是表有邪,半表半里有邪,里有邪,解外,攻里,表里俱虚等,没有读出哪条经有邪,哪条经虚了。你有没有思考过以“三部”划分病位,是《伤寒论》的本来面目呢?如果你不承认三部分病位,而是强调立体的经络,那我们还有共同的话题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9: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五苓散不应该只是厥阴证的消渴”,那么在三阴病证中,太阴病的特点是口不渴,少阴病口渴是不欲多饮,三阴病证中,太阴、少阴都排除了,那么五苓散证不只是厥阴证的消渴,难道还是三阳病证的消渴么?
既然你提出反对意见,就应该由你拿出论据的,不然还叫什么讨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3-11 20: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高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20: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才,没有进过学院大门,是自学的。你的学识肯定比我丰富,也是明白人,相信我们在五苓散证的认识上,达成共识了。难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20: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弄明白桂枝汤证是厥阴证,这一点是有重要意义的。以前我也是一直照本宣科,认为桂枝汤可以用于阳气虚弱之人的外感风寒之病。今年温习《伤寒论》,才发现了桂枝汤证反映了厥阴证寒热错杂的证候特征,具备有厥阴病气上冲的特点,如干呕就是气上冲。特别是不宜于用于阳气虚弱之人的感冒。阳气虚弱之人感冒,适用益气之药是黄芪。阳气虚弱者若用桂枝汤,会加重阳气的虚损,而转向太阴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2-6-6 23: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证患者,也有口渴的,其口渴是胃虚而渴,性质是气不化津,不是胃热而渴,老师,你这里的渴,你平时是如何来辨别是桂枝汤证本身有的渴还是已经有阳明化热的渴或者是合并阳明证的渴呢?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00: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明证之渴,一定伴有有阳明内实的症状表现,比如腹满,腹痛、大便硬、小便数,日晡所发潮热、谵语等里热证表现。若没有里热证表现,就是病在表部。表病之渴,自然不能清泻里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5 10:00 , Processed in 0.27441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