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279|回复: 0

(续二)审病机,断病势,理法方药,处方宜多维切入之三

[复制链接]

8

主题

421

积分

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21
发表于 2008-1-28 10: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书接上回。让我们再次回到气氛活跃的《怎样开好中药处方》选修课课堂吧!话说男同学丙的发言,正可谓言简意赅、思路清晰,算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了。呵呵,甚至还给我这授课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逼着我我自己更要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了,教学相长嘛,这对师生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我清了清嗓子,对他的发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男同学丙刚才的发言非常精辟,值得同学们学习,我想这和该同学平时广泛阅读中医书籍,勤于思考有很大关系,这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医所必备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当然,还不仅仅这么简单,读经典、多临床、勤临床、早临床、深挖掘、善积累,等等,所谓‘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吴瑭语),都应该是中医成才必经之路。我本人的治学道路也大抵如此,而且仍然一如既往地执着探索、追求着。”
    “‘其病位在里,病性为实热,治法当甘寒清热,兼以止咳化痰,且当注意防止热势伤津’,这段话分析得非常好,有攻有守,祛邪又不忘扶正。但是诊断问题尚待商榷,稍等我会提出参考意见。至于‘方取白虎加人参汤合止嗽散,原方服用’,我个人尚有不同看法,理由如下:其一是此时是否可用甘苦温之人参?毫无疑问,人参配伍白虎汤可用于热病气津两伤,身热、汗出、口渴及消渴等证,可发挥益气生津之效。但此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因热而耗气之象不明显,并无脉虚数等证候,故我有此一问。其二是此时是否可合用止嗽散?
    大家知道止嗽散一方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原方为散剂,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等组成,具有止嗽化痰、疏风解表之功,对于诸般咳嗽,不论新久皆常应用。故程钟龄有云:‘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可见本方非常平和,适应范围较广,我临床尤喜用之辨证加减治疗各种外感咳嗽,其效果斐然!
    近代名医聂云台先生对之运用颇有见地,使得该方增色不少。其用法为:用本方诸药等分研末(均生用),加等量枇杷叶、倍用生莱菔子煎汤及生萝卜汁适量,共和调药粉,炼蜜为丸,每以温水送服8克(小儿酌减),早晚各一次,聂氏曾云:‘从此用无不效,风寒痰热皆宜。’这是近贤对程氏古方的改进,值得推广应用。但毕竟原方以疏风解表为主,对于肺热、阴虚、肺燥、伤津咳嗽或咯血者不宜运用,本例患者为痰热内盛之证无疑,此时病势已入里,用止嗽散原方恐有助长邪热或药轻病重之弊。我的分析仅供大家参考,绝不能搞‘一言堂’,以免禁锢了发散、多维、活跃的天才思维,我可负担不起误人子弟的责任,呵呵!”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只听你云山雾罩的神侃,不知你本人的具体诊疗措施如何?如前文所述,证候诊为痰热壅肺证或痰热阻肺证当无争议,关键病名当诊为发热还是咳嗽,我还需要罗嗦几句。应该说发热、咳嗽均为中医传统病名,此时诊断的关键应该是问患者以何证为最苦,也就是患者的主诉了,刻诊是发热为重抑或咳嗽为著,即可下相应的诊断病名,不必拘泥或为之喋喋不休的争论,因为中医往往就是以主证为病名,如发热、咳嗽、腹痛、呕吐、泄泻等,而这些在西医理论中只被看作为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当然,病名诊断的明确有助于我们理清和判断该病证的发展趋势、传变规律、治疗效果及预后等,这是不可否认的。
    至于治法与处方问题,我觉得答案并不唯一,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能解决或部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都是合理、科学的。
据我临床实践体会:
    第一,许多病证往往比较复杂,必须根据患者体质、邪正斗争的综合情况,结合个人诊疗经验、用药习惯以及患者发病时辰、所处地域、气候环境等,权衡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的治疗策略和手段,所以其时处方用药难免有出入,甚至出现大相径庭,截然相反的情况。
    第二,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体是一个既独立又开放的小环境、小宇宙,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无时无刻的不在进行着与外界环境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因此,我们纠正人体功能紊乱及恢复阴阳平衡、气血和调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我常把疾病比作一间黑色的碉堡,欲攻击进入碉堡内可有多种选择:从破门、开窗、钻射击孔、开天窗或挖地道等均可;若要进一步看清碉堡内部构造,可以打开吊灯、壁灯、装饰灯或者打开某个、某几个或者全部开关。我的这种“开关学说”其实脱胎于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学说,不同医生的不同处方可能是开启了解除人体疾病的不同“开关”,只不过大小、多少、准确度、命中率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对于本病证(包括任何辨证)处方的观察、思维角度不同,经方派、时方派、中西医结合学派的处方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里插一段有启发意义的小故事,以飨各位热情网友!多年前我曾收藏一位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处方复印件,其时行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次狭窄,而辗转求诊于北京多位大牌专家,在三日内分别请我的恩师施奠邦教授、陈可冀院士及史大卓博士处方(病情、证候无明显变化),施教授处方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陈院士及史博士处方均为桃红四物汤、“冠心二号”(当归、川芎、赤芍、红花、降香)加味,药物组成出入较大。据患者反馈,其自行交替服后均有较显著疗效。据我所知,施教授堪称经方派大家,陈院士为中西医结合学派、活血化瘀学派代表人物,而史博士则是陈院士弟子,一脉相承。
    记得大文豪苏轼游览庐山时,触发逸兴壮思,并借景说理,留下令人回味无穷的不朽诗篇《题西林壁》一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朋友们,请您思考下这其中的道理何在?对我们平时的处方思维有何启发?不妨积极参与到爱爱医网络讨论中来!
    呵呵,这个关子卖了许久,也许有点令人生厌了,可我的治疗参考处方还没有给出,也许应了那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说理论道的目的已达到,又何必在乎一方一药呢!?
    不过,我还是给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处方,供大家从组成、剂量、配伍比例、用法、方解、配伍特点等方面批评、指正:
处方一(经方):
生麻黄(去上沫)10克,苦杏仁(去皮尖)10克,生石膏(碎,先煎)50克,全瓜蒌15克,清半夏15克,川厚朴10克,生大黄(后下)6克,粳米30克,生甘草6克。
处方二(中西医结合思维处方):
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丹参30克,生大黄(后下)6克,生甘草10克
处方三(自组方):
鱼腥草(后下)60克,金荞麦30克,全瓜蒌30克,鲜芦根30克,车前子(包)30克,浙贝母12克,莱菔子12克,冬瓜子30克,薏苡仁30克,生甘草10克。
处方四(名老中医焦树德经验方):
生麻黄(去上沫)10克,苦杏仁(去皮尖)10克,生石膏(碎,先煎)50克,广陈皮10克,清半夏15克,云茯苓15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莱菔子15克,生甘草6克。
    又到了凌晨2点多,思维仍然非常清晰、活跃,但不得不和大家说再见了。您对我以上的讲述有什么不同看法,请踊跃发贴讨论,让我们下次再来接着聊!下一讲中,我将继续讲授中医处方的多维切入问题,尤其适用于初入临床,处方无所适从者参考,敬请继续关注!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zyynbgzs,QQ441611298远志中医




上一篇:(续一)审病机,断病势,理法方药,处方宜多维切入之二
下一篇:一例心绞痛案例诊疗过程!--远志中医原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6 01:43 , Processed in 0.50057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